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sai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国家实施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已多年,可在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却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多数学校都只是重视高考涉及的科目,美术课只是形同虚设,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也无暇顾及美术课程。具体来说,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家长认识不足
  
  农村孩子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多数人入学前并没有接触过画画。入学后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以学习成绩来衡量他们,这就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我们这一代从农村教育中走出来的孩子,对于小学美术课的印象就很浅,特别是如果要买材料就更难了,家长也多认为不必去花这个钱。初中的时候,一个学期下来基本没几节美术课,都被其他所谓的“主课”给瓜分了。学习成绩虽然很重要,但家长却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而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有些家长甚至讽刺自己的孩子——就你还能当画家?其实学画画并不一定要当画家,生活当中无处不反映出美术,没有艺术就没有美。
  
  二、教师引导不够
  
  其实从初一开始,学生对美术课还是很感兴趣的,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例如在初一用线条描绘事物的美术课上,老师要求学生按照自己描绘的物体进行临摹时,有的学生并不会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是凭着记忆用线条描绘生活当中的一些事物,如吃饭的盒子、文具盒、学习用具等。这说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发挥作用了,老师应积极给予鼓励。然而有的老师不当回事儿,甚至认为没有按自己的要求作画而批评学生,那学生萌发出来的天性肯定会被抹杀。应当给学生创作自由,让他们从兴趣开始,可以多带学生出去写生,花草树木、高山流水,这些都是他们常见的,画起来也更得心应手。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后正确地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其创新能力。
  
  三、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农村学校只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不开设美术课或是虚设美术课,几乎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即使是专业美术教师,由于学校师资缺编,一般也有其他科目的教授任务,自身的精力自然也分散了,对美术反而“冷落”了。这样不管是对学生或是教师,都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对学生而言,不能接受良好的美育熏陶,能力发展不够全面:对教师而言,不能专门从事自己的专业技术,时间一长对专业会很陌生,也无法对自己进行教学成绩的考核评定,会对以后的评职晋升带来很多的不便。
  大部分农村学校的美术器材也难以支撑美术常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没有专用的画室,许多课程因为没有教材而无从开展。农村学校施行一费制以后,学校资金更加紧张,对美术原本就不多的投入,进一步被削减。
  因此,为加强农村初中美术教育,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美术器材的配置是开展美术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顺利实施美术教育的物质基础。配置途径之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同意配发,由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这样可保证每个学校都有足够的器材。途径之二是学校自行购置,县教育局定期检查配置情况,优点是各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合理配置。此外,也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自制部分教学用具,同时妥善保管和使用各种器材,避免流失和损坏。
  (2)教育主管部门给予美术教育更多的关注,多举办相关活动,扩大美术教育的影响力,引起学校、学生与家长的重视,为美术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为美术教师创建一个施展抱负的平台,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大好局面。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知道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进行农村学生的美术教育,弥补他们美术教育的缺陷呢?农村美术教育的薄弱现状我们很难改变,作为教师我们只能从自身做起,改变内部环境,转变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农村美术教育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为了更好地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仍需各方面共同努力,乘改革之东风,为农村美术教育开创一个更好的局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