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预设,精彩生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a0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必须对这节课要上的内容进行预设。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生成往往会出现特殊情况,有时达不到预设要求,有时会超过预设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中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中的生成情况,适时地调整教学中的预设,使得两者能够尽可能地接近,以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 教学预设 课堂生成 课前调研 开发资源 巩固练习
  所谓教学预设,是指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学情分析等的预先设计;课堂生成,是指学生围绕问题解决,通过积极思维所形成的对问题的理解、感悟、解决方案及疑问等。通过对两者本质的追溯,我们不难看出,预设和生成并不是充满矛盾的,预设是教学的前期准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理应针对儿童认知特点和学科知识特点预设教学问题;生成则体现教和学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教学预案,促进和谐发展。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既动态生成,又预设成功。
  一、课前精心调研预设,理智地认识生成
  一堂课前,我们总会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而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课前预设。预设时,我们要直面学生的数学学习现实,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课前调研。调研什么呢?如: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与新知的距离有多大?需要给学生一些暗示吗?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这些,都是预设时教师必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只有在预设上多下工夫,理智地认识生成,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教学认识分数时,教师必须了解到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时,已经接触到了分数,并且知道了分数的含义及由来,并且要对学生掌握的情况作一个初步的了解,要知道学生对分数的掌握程度。然后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以及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分数和上册的不同地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了解到,分数不仅仅存在于平均分一个物体,整数个物体中也能用分数来表示这一知识。
  二、课中有效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的”数学学习内容,既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又可以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考或操作的属于思维层面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既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又要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还要重视探究应用的活动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学资源有时应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因此,我们应该善于利用小学生的“现实性”学习心理来组织课堂教学,有效地开发资源,机智地筛选生成。
  例如:教“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我出示了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全班同学分成两个阵营,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我没有马上裁决,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小小辩论会开始了。双方代表各手持一个圆形纸片,都下定决心说服对方。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应答:“是。”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反方:“是。”正方乘胜追击:“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此时,只见反方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高举着两部分,大声问:“这是两份吗?”正方连忙回答:“是。”反方接着把较小的一份举在面前,用挑战的口吻问道:“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正方的底气已经不那么足了,小声说:“不是。”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
  由此可见,当学生生成不能统一的对立观点时,教师不是简单地作出“裁决”,而是巧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有意识地引领正反双方进入辩论的情境中去,有效地开发了新的生成资源,使辩论双方个体的注意力能有效地集中在辩论的“焦点”上,思维指向性的有效值就更能趋向于知识的内部建构,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就更加牢固。
  三、课后及时巩固练习,合理地反馈生成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要及时地通过课后练习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整合,只有通过课后有针对性地练习,才能及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也才能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成熟,举一反三。
  因此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不能认为完成课后所有的练习就算完成任务了。教师要根据本节课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找准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或者容易出错的知识进行强化练习,而那些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的知识则可以适当地减少练习或者不练习。例如: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时,学生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记得很牢固,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总是忘记乘2。鉴于这一点,教师就可以少练正方形周长的计算题,把练习重心主要放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上来,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多接触这类题目,深化知识,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预设越充分、越科学,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课堂教学也就越有效。
其他文献
数学情境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创设数学情境能够将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形象,促进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有些教师在情境创设上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却因针对性不强而事倍功半。笔者认为,要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情境创设的现实性  数学绝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与符号,它寓于鲜活的生活中,生活中也到处都有数学的影子。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创造性教学的能力。那么,在数
鱼腥草 前景好吉林抚松露水河林业局王延东鱼腥草,植物学上称为蕺菜,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该植物茎上有节,叶子互生,心脏形,花小而密,结蒴果。因它的茎和叶有鱼腥气,故而得名
从微机系统维护的角度出发,阐述维护计算机的必要性。
计算机系统的抗干扰接地和避雷接地。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