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

来源 :财经界·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ge123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时代,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原则。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如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围绕这一热点问题,在“中国经济与国际合作年会暨新‘巴山轮’会议·2017”上,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在战略方向的指引下要逐步具体化
  十九大报告提出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在党的文件中是第一次提到,如何建设这个体系?报告中提到质量第一、效果优先的基本方针,强调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提出了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强调要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强调建设机制要有效、微观主体要有活力、宏观调控要有度的经济体制。
  这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框架和内涵。特别是第一次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写入党的文件,强调效率的提升和效率的改善。可以看到我们过去尽管经济增长很快,但是与国际水平比较,无论是劳动生产率投资的回报率、全要素生产率,都是相对落后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同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任务和面临改革的议题也很多。十九大报告提到建设现代化体系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中国要转向高质量时代,怎么去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报告提出了很多要点,比如强调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强调要瞄准国际标准、按照国际标杆来提高水平;强调要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培育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等。面临改革的议题则包括:完善产权制度,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包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等。
  第二,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到2035年中国要进入到创新型国家的前列。相比以前,十九大报告更加强调了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以前更多的是强调技术的产业化。这是我们迈向现代化国家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其中面临很多改革的议题:怎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怎么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应用;怎么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怎么深化教育制度的改革,培養更多创新型人才等。
  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未来的乡村发展方向是什么?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要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这同样面临很多改革,比如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还有粮食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
  第四,要继续实施区域的协调发展战略,特别强调了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要跟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这里面也涉及到,怎样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怎样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改革,创新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机制。
  第五,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强调未来一个时期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要实现更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政策,进一步放宽准入。同样面临着改革议题:怎么扩大准入前的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制度,怎么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怎么推进自由贸易区向自由贸易港的升级,怎么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第六,推进绿色发展,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要实施一批重要的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重大工程。同样我们也面临新的改革,就是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包括排污前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及改革生态环境的监管体制。
  十九大报告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宏伟的蓝图,提出了一个战略方向,按照这个方向,要逐步地具体化、一步一步地去加以实现。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经济改革的内涵和关键在经济之外
  十九大报告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动力机制、主线、产业结构、结构特征和具体举措已经描述的很清楚。但从一个很重要的侧面来看,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时期?我们要推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一系列调整和改革,要建立以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再加上新的人力资本相互融合的产业体系,落脚点是什么?
  梳理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1992年之前,是在探寻整个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探寻阶段。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从1992年到“十八大”这个阶段,是利用看得见的手,利用国家体系来培育市场主体,建立市场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的整套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过去,我们改革的主体是什么?是构建市场的框架。谁来实施?是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党,也就是抽象学术概念的国家机构,国家强力机构来进行主动的培育市场主体,建立市场制度,让资源配置的方式朝着当年所构思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来进行运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理论上也取得了伟大的突破。
  但与此同时,因为国家的两重属性,使得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内生障碍。因此,新时期要建立现代经济体系必须要超越过去40年一些结构调整的思路,不应当就市场谈市场、就经济谈经济。
  从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就也可以看出,四个全面的核心逻辑、基本落脚点是全面从严治党。只有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改革才能有政治保障、有方向基础,因此,下一步要调整政府体系,而不是简单的就经济改经济、就市场调市场。
  关于党的建设和政府体系的改革,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新内容:第一,围绕着地方政府核心利益的财税改革要推行;第二,围绕着政府行为模式的监察体系要改革;第三,围绕着政策传递和改革传导的中间机制要进行改革;第四,党政建设的一些传统思路要进行重大调整。比如,原来谈党政分开,现在则要求基层单位党政合署办公,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思想突破。当前,我们的财税体制改革陷入了一个困顿的状态,必须进行支出结构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是政府职能简化和机构的削减,必须轻装上阵。
  学习十九大报告,不仅要谈论现代经济体系,重要的是在未来仍然要遵循新时代改革方略,要有一个重大的、拐点性的变化。这种拐点性的变化就是不能就经济改经济、就市场调市场,经济改革的内涵和关键在经济之外,在于我们的社会改革,在于我们的政治改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构建现代经济体系要坚守新发展理念
  十九大报告用了相当多的篇幅讨论了经济发展问题,不仅给予它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样一个很高的定位,而且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去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论及建设现代经济体系之前,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词汇,叫做“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是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前提之下而做出的部署,因而在当前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鉴于以往的历史教训和经验,特别要注意切忌将现代化经济体系当做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更要注意防止新瓶装旧酒。
  为了做到这一点,以比对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样一个新的重大战略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条件下来布局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新时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当中讲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既然是新的历史方位,那就不是旧的、以往的历史方位,因而按照新时代的要求来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是我们要进行比对的第一条。
  第二,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然是新的社会矛盾,那么这种新的社会矛盾在十九大报告当中也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因此,在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着力解决的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而非以往的规模问题、速度问题。
  第三,认识到我们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条件下,构建现代化的经济系。新常态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重大结构失衡导致的循环不畅,而不是经济发展旧常态的背景条件下所主要面临的总量问题和周期性问题。在这样一个背景条件下,怎么去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把着力点放在结构上而非规模上,用改革的办法去推动结构调整,而不是传统意义的以扩大需求,或者说其他别的什么基于总量考虑的方式去解决经济问题。
  第四,新的发展理念是以质量和效益为主线,而非速度和规模。当我们认识到由高速增长转入到高质量增长的阶段之后,如何从更高的层面上去提升经济的发展质量?也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需要比对的内容。
  第五,新的政策框架,十九大报告当中也提到了这一点,那就是十八大以来我们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形成了一套新的政策框架。认识到我们现在宏观经济政策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不是以往的需求管理政策,认识到这种政策的贯彻是要以改革的方式推动结构性的调整,而不单纯是通过政策安排,或者说不满足于在政策层面上去推动结构性调整,也是我们在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当中所需要比对的地方。
  第六,新的目标,认识到我们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条件下去建设现代经济体系,而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这个目标显然不同于以往的主要陷于经济方面的改革目标,这种目标不仅包括经济,而且包括政治、文化和文明,解决的不仅仅是经济的问题,而且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包括对于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需要。
  以比对的思维方式来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在当前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以新的发展理念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可能选择的、也可能会有所裨益的一种思维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杨瑞龙:核心是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是要着力构建一个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体制。而这个体制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十九大报告当中讲到了宏观调控有度,这是一个新提法,旨在确定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核心边界,即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实际上,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虽然我们已探索了几十年,但并没有完全清楚两者背后的理论逻辑,依然需要不断探索。
  进入新时代,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原则。如何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让市场机制在资源分配当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该让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能做的好的领域,一定要尽可能发挥市场作用。中国的改革经验也告诉我们,计划经济是没有出路的,市场化改革是中国财富迅速累积的关键原因,未来我们如何解决新时代的基本矛盾,必须要坚定市场化改革方向,因为它是促进发展不充分的最为关键的条件。
  第二,必须推进市场化的改革,必须要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权力边界,诺贝尔经济学家曾经说过政府的失败既可能由于它做的太多,也可能因为它做的太少,这就是十九大报告中所讲的调控有度。如果政府的干预超出它的边界,这个时候就会对市场造成一种伤害,一旦给市场造成伤害就会导致政府干预失败,而政府干预失败恰恰是政府创造出来的,因此政府不要错位,社会更不要越位。
  第三,一定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要求,来转变政府职能,来深化政府体制的改革,来深化财政金融体制的改革,优化产业政策,完善宏观调控的方式。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形势下,电力市场需求增长趋缓,市场倒逼改革,基层电力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按照集团公司提出的“价值、绿色、法治、创新、责任”五大战略目标要求,作为集团下属第三级基层企业更要主动把握国家、集团公司的改革机遇,打好这场“提质增效”攻坚战。本文主要以集团第三级公司大唐雅安公司为例,探讨提质增效背景下如何实现集团第三级公司股权的有效治理。  关键词:提质增效 基层企业 股权治理
改革任重而道远,唯有砥砺前行  我们一直行走在“改”的路上,而“革”从语序上来说,一直被视为改的附属品而存在、而被忽略。实际上,“革”是舍弃,代表新生。  改革首先需要有智慧的人。这智慧的人,提出“改”的缘由,提出改的方法。他们很明白,没有破就没有立,否则中国就要走向没落。工业革命后中国被侵略、被殖民的那段历史深深地刺痛了中国人改革的神经,因此,我们明白,不改革就要落后,不图强就要挨打,只有强大,
如何释放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克服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  有人说,在于“新型城镇化”,也有人说,在于“改革攻坚”,但无论什么,当只剩下“硬骨头”的时候,我们无可逃避。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当中,城市率先富裕,而由于历史原因,乡村客观上却在迅速衰落,城与乡的差距越来越大。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执行会长郑新立在“政策科学论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研讨会第三次会议”上表示,许多地区脱贫致富的经验证明,
应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的集散控制模式,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电商销售快速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建议采取有效的集散控制模式,以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否则过度集中和过度分散均不利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传统商业缓慢增长,电商快速发展,商业模式发生巨大变革  从商务部监测重点商业企业销售情况来看,2017年8月商品零售增长5.2%。其中,食品类销售额增长4%。进一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地方融资平台在解决地方政府城市建设资金不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启动了4万亿元的财政刺激资金,使得地方政府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其中,相当大的部分是地方融资平台的借贷负债,即各级地方政府设立投资
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中央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以促改革调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  会议认为,长期以来,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立足以改革促发展,坚持企业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央企“瘦身健体”、提质增效。  针对目前央企存在的主业不强、冗员多、效率低,尤其是管理和法人层级多、子企
当中国走出十年浩劫,充满自信,敞开国门,迎接世界的时候,中国用了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步可以说很成功,如果用三个中国人民都能够认可的文字来表述:那就是“请进来”。  今天,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制造(英文)随处可见,中国产品已经成为世界不可或缺。  但争议性的事件经常发生,中国的鞋被烧,中国的店被砸……国人义愤填膺,怒而指责那是可以理解的。但那些国家的洋人为何要这样做呢?  当中国倡导社会和
唐滨,(笔名:唐兵 ) 男, 一九六五年七月生于哈尔滨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哈尔滨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其作品《月夜泉声》2001年获“首届中国重彩画大展”铜奖;《幽谷清音》2002年获“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优秀并被收藏;《黄岳沐晨图》2002年获“同里—世界遗产中国画作品展”银奖;《云壑幽矿图》2003年入选“第二届全国中
2013年第一季度,面对国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经济复苏乏力等外部不利环境,我国消费、工业生产表现弱于市场预期,但投资相对平稳,出口相对强劲,市场流动性较为宽松,经济增长呈弱复苏态势。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大陆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1.7,同比2012年第一季度上升1.2,环比上季度微降0.8。在经历了2012年第三季度的强势反弹后,随后两个季度的消费者信心指数稳定在90以上的水平。  从消费者信心的各
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方向已成共识,能源革命已经成为大趋势,只有抢占低碳技术和低碳市场先机,才能占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11月4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以下简称《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世界目光将投向“落实行动”,全世界范围内将迎来考验各方能否兑现承诺、积极推动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实现的新阶段。这份协定事关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安排,它的生效将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一步,同时开启了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