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撕裂的夜来香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r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香兰是日本侵华时期红极一时的歌星和影星。她出生在中国,其歌演事业从伪满洲国(满映)起步,在孤岛时期的上海闻名全国。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后,李香兰被上海国民党当局以“文化汉奸罪”和“间谍嫌疑罪”关押,最终被证实是真正的日本人,李香兰以山口淑子的名字平安离开中国。
  [关键词]满映 电影 李香兰
  
  李香兰是日本侵华时期红极一时的歌星和影星。她留在中国的文化“遗产”,包括大量的电影作品和歌曲。电影方面既包括早期宣扬奴化思想和大陆亲善国策的《“大陆三部曲”——白兰之歌》、《支那之夜》和《热沙的誓盟》,还包括具有抗日精神的《木兰从军》和纪念林则徐禁烟运动的历史片《万世流芳》。而歌曲中广为传唱的有《何日君再来》,《苏州夜曲》和《夜来香》。
  今天,人们已经很难找到这些电影和歌曲的完整版本。但是,李香兰个人的传奇故事被广大观众所熟知。1989年解放军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山口淑子和藤原作弥合著的自传《假冒中国人的自白·李香兰——我的前半生》;1991年,在纪念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20周年之际,中日合作拍摄了电视剧《再见,李香兰》。其中片尾曲《不要走》,是日本著名音乐人玉置浩二的作品。后来经张学友翻唱,成为其粤语版歌曲《李香兰》和国语版歌曲《秋意浓》。
  在山口淑子(现名大鹰淑子)漫长而丰富的一生经历中,本文重点截取她作为李香兰活跃在中国大陆歌影行业的经历,以其“夹在中日两国之间的痛苦立场”,来反映日本关东军支持的满映(满洲映画协会株式会社)是如何利用电影和电影人实现其文化政策的。
  
  名叫“李香兰”
  
  李香兰的日文名字叫山口淑子。她的父亲山口文雄1906年来到中国,她的母亲石桥爱因投奔在抚顺经营碾米厂的叔父而移居中国。两人在抚顺相识结婚。1920年2月,山口淑子出生在沈阳市(旧奉天)近郊的北烟台。由于山口文雄与两位中国人李际春和潘毓桂为结义兄弟,按照中国惯例,山口淑子也成为他们的干女儿。山口淑子由此获得了两个中国名字——李香兰和潘淑华。
  山口淑子学习声乐后,有机会作为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波多雷索夫夫人演唱会的助演歌手,她穿着日本和服演唱了日本歌曲《荒城之月》。这次演出后,奉天广播电台的东敬三邀请山口淑子参加新节目《满洲新歌曲》的歌唱。当时要求的专职歌手的条件是:必须是中国少女,会读乐谱,要懂日语。
  在《满洲信歌曲》播放之际,东敬三到山口家商量其中国艺名。山口淑子无意当中想起了李香兰这个中国名字。东敬三回答:“好吧,就用李香兰这个名字吧。在播音的时候,不谈经历,只说由李香兰来演唱,再把歌名,作词者,作曲者和编曲者的名字报告出来。”时值1933年,山口淑子13岁。她由此获得了中国艺名李香兰,制作方刻意模糊了她的出身。
  
  身份之变——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尽管我还是个不晓世事的少女,但我同满洲国一样,也是由日本人一手制作出来的中国人”……每当想起此事,就痛心疾首。我们了解这段历史的详情,大部分资料都是来自李香兰在中国大陆发行的那本传记。1991年中日合拍的《再见,李香兰》和2007年日本明星上户彩主演的《李香兰》都是以这本传记为基础的。这应该可以证明这本传记的可信性——山口淑子“无意”之中成为“中国歌手”,却是日本侵略者“有意”利用的宣传工具。下面从几个重要事件可以看到满映对李香兰身份的控制。
  1、《蜜月快车》——由配唱变主角
  1938年李香兰经“山家叔叔”(山家亨,关东军北支派遣军司令部报道部陆军少佐)介绍来到新京(今长春)为满映电影配唱,下了火车才知道她是作为电影主角招来的,从而主演了第一部电影《蜜月快车》。在她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拍摄该片期间,满映已经通过山家亨以“为了国家”为由,说服了山口夫妇,就签订李香兰专属合同问题得到了谅解。
  山口淑子以李香兰的名字进入满映,成为满映明星。和她同期的演员:郑晓君,白玫,夏佩杰,浦克等和李香兰相处融洽。尽管他们对她的身份有怀疑,但基本认定她是在中国出生长大的,是中日混血儿。而李香兰“从来没有显示过作为一个日本人的优越意识。这是因为我无论在作为李际春的义女李香兰和作为潘毓桂的义女潘淑华的生活中以及在上学的过程中,几乎忘记了自己的日本国籍。”
  2、《白兰之歌》——在日本的宣传
  1939到1940年,李香兰和日本明星长谷川一郎合作演出了“大陆三部曲”——《白兰之歌》、《支那之夜》和《热沙的誓盟》。这三部影片基本遵循了一个故事模式:李香兰扮演的满洲姑娘爱上了优秀的日本青年,经历了家庭阻挠或者情感误解,最终成为眷属。爱情故事后面所隐含的是日本人的大陆梦和对日本侵略中国行为的美化。
  当年满映为了在日本宣传《白兰之歌》和李香兰,拨出二万元预算,到日本各报社、杂志社进行推广宣传活动。满映的宣传文章对其身份是这样描述的:“……作为奉天市长(指李际春,作者注)的爱女,成长于北京,因在日本学校上过学,目语说得极为流利,她可以运用自如地操日满华三国语言,是个地地道道的具有代表性的兴亚姑娘……”
  山口淑子在自传中交代,在当年的宣传中,日本《电影旬刊》的电影评论家铃木重三郎问她,“你是不是可以把你的身世告诉我呢?”她把大眼珠转了一圈说:“你问我的身世吗?该怎么说好呢?说假的,还是说真的呢?……李香兰做了含糊其辞的回答。
  3、日本剧场七圈半事件——被压下的身份
  1941年,作为满映总社“日满亲善演唱使节”,李香兰在日本东京举行“歌星李香兰独唱音乐会”,为期一星期。由于十万歌迷抢购戏票造成了日本剧场七圈办事件,引起日本媒体的激烈报道,《都新闻》报对李吞兰的身世也做了公开报道:“……也弄清李香兰原来不是满洲人,该名字只是她的艺名……原籍是佐贺县杵岛……”
  日本东宝电影公司和满映以向该报提供广告材料为交换条件,要求不要再登载续报和详报。并让李香兰主动接受该报采访,说明如下:“由于我偶然使用了李香兰这个名字,招致了一系列误解和严厉批评——有人认为我一直故意隐瞒日本人的身份……。”李香兰不是中国人的事实,就这样被压下来了;由于当时报道领域和政府管制的原因,李香兰去东京演出,还是被许多人深信是中国人。
  4、《万世流芳》——作为中国人的忏悔
  1942年正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败给英国,被迫缔结南京条约一百周年。在满映的推动下,满映、中华电影和中华联合制片公司三家合作拍摄了电影《万世流芳》。在日本人看来,这是一部针对英国人企图通过鸦片战争而使中国殖民化的 行径,用未鼓动中国人抵制强权者的片子,而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部反抗外敌(日本)侵略而进行斗争的片子。《万世流芳》1943年正式上映,观众人数打破了中国电影的历史记录。李香兰在片中扮演卖糖姑娘,她演唱的《卖糖歌》广为传唱。李香兰一跃成为全国明星。
  在宣传《万世流芳》北京饭店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年轻记者质问李香兰:“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什么要演出《白兰之歌》、《支那之夜》那样的电影?”李香兰回答:“那是我在二十岁之前,对一切事物还没有鉴别力的情况下所犯的错误,现在十分后悔。今天,我愿就过去演出的一系列影片的问题,在各位面前道歉,请大家多多原谅。这样的错误我绝不再犯第二次!”由此李香兰下定决心退出满映。
  1944年,李香兰回到满映总社,同满映理事长甘粞正彦正式解除了合同。而九个月后,苏联军队进入新京,甘粞正彦自杀。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
  5、遣返回国——再见,李香兰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国民党当局明确了审判汉奸的基本方针,李香兰以“文化汉奸罪”和“间谍嫌疑罪”被关押。李香兰向军事法庭提供了日本户籍眷本。军事法庭宣判:“现在既已证实了你的日本国籍,自应宣判无罪。然而,在伦理上和道义上你是存在问题的。你以中国人的艺名,演了《支那之夜》等一系列电影,在法律上虽不适用于汉奸审判,但本法庭却认为是件很遗憾的行为。”
  1946年3月,李香兰带着遣返许可证,装扮成普通日本妇女,乘坐美国的“自由轮”型货船平安离开了中国。而最具戏剧性的,当时船上的扩音器里传来了上海广播电台播放的音乐,正是李香兰原唱的《夜来香》旋律。
  
  被撕裂的夜来香
  
  李香兰既想爱作为故乡的中国,也想爱作为祖国的日本,但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她只想“站到北京的城墙上,”被任何一方子弹击中而死去。这就是她最初的立场。在追求歌唱和表演事业的过程中,李香兰成为日本侵略者推行其文化政策的工具。这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李香兰在今天的电影和音乐作品中还有踪影。
  1994年周星驰兼导演(之一)并主演的香港电影《国产零零漆》中,把李香兰看做是汉奸;但电影中推进情节的重要一环——零零漆弹奏钢琴并轻声吟唱《李香兰》,那哀婉低沉的歌声让李香琴放下了手中的枪。这首歌也让许多观众记住张学友演唱的《李香兰》。
  回顾满映的历史,李香兰是日本实行殖民文化侵略的产品。当今天的我们听到这首凄婉哀怨的《李香兰》,为之动容动心时,我们是否也体会到了那朵积尘满满的“夜来香”灵魂被撕裂的感觉?
  
其他文献
【摘 要】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与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因独特的双重文化经历创作了小说《东风·西风》与《野草在歌唱》。《东风·西风》通过异族通婚及新生儿的降临体现了异质文化融合的可能与希望,从正面揭示了异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野草在歌唱》通过白人玛丽被黑人男仆杀害展示了异质文化冲突的悲剧。从反面证实了加强异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两人对异质文化的思考可谓是殊途同归。对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建美好的文化大家园具有启发
摘要 电影《高兴》讲述了一个进城打工的农民为自己的事业和爱情打拼的励志故事。影片整体基调明朗,表现诙谐、新颖。片中融歌舞于喜剧的做法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特色,轻松愉快的歌舞剧形式既契合了人物的情绪,又促进了剧情的发展,是对中国电影创作表现方式的大胆尝试与探索。  关键词 喜剧 歌舞剧    继《疯狂的石头》着实让国人兴奋了一把之后,导演阿甘带着他的新片《高兴》在09贺岁档的拥挤空间中用“喜剧片加歌舞片
【摘要】电影《阿凡达》具有一种审美张力。它通过对主人公“身体”的展示,表达出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欲望:对大地——生命本源——的渴求。同时,随着主人公新身份的确立,其作为一个启蒙主体,在潘多拉一纳威世界的传奇中,与观众一同踏上了诗意回归之旅。  【关键词】身体 大地 身份 诗意    《阿凡达》除运用当下最先进的影视技术外,它的艺术文化特质也可圈可点。在潘多拉---纳威世界中,影片通过对主人公“身体”多
【摘要】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虽各成体系,但在根源上与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哲学和美学方式相通。中国画历来注重对境界和意境的营造,宋代虽有以提倡“形似”、注重“写实性”和对物象尽精入微描绘的院体画,但它并不同于西方艺术中对自然景观“模仿”式的“写实”。中国绘画中的“真实”感是“从于心”的,是心灵之景的体现,而非眼中之景的表现。  【关键词】中国绘画 古典园林 时空造境    中国画历来注重对境界和意境的营造,
摘要:民俗浓缩了深广的现实的历史的社会内容,是展现一个民族生活的重要窗口。民俗在影视作品中不仅可以起到点缀的作用,它还能有机的与情节融为一体,并担负多种叙事功能。民俗在影视作品中可以起到刻画细节,为人物提供具有民俗氛围的生存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张艺谋 影片 民俗 色彩    在张艺谋的影片中,几乎每部影片都展现出相当多的民俗,黄土地,大宅院,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造型,京剧,皮影,婚殇嫁娶的场面
【摘要】《三枪拍案惊奇》上映至今,一直毁誉参半。观众仿佛对张艺谋或者说大导演已经生成了某种期待,或是深沉的文化底蕴,或是纯美的视觉景观,亦或是阔大的场景再现。以下无意从作者电影的角度对《三枪》做追本溯源的探究,而是从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对其进行一次梳理,看张艺谋华丽转身的背后隐藏着哪些影绪?  【关键词】《三枪拍案惊奇》 张艺谋 后现代主义    《三枪拍案惊奇》是张艺谋2010年贺岁之作,以“三枪”
[摘要] 贵州省福泉市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发达,是贵州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福泉是国务院命名的“全国文物先进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福泉山被中国传统文化专委会命名为“中国十大道教文化圣地”。即将出版的《福泉历史文化精粹》一书将福泉市从周朝末年且兰国邑至民国时期的平越县近三千年历史上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民族风情、人文和自然景观等汇集成册,现将其中重要篇章节录,以飨读者。   [关
[摘要] 通过对山东琴书兴衰变迁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山东琴书的发展轨迹与其所在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发展轨迹告诉我们,在研究一种艺术现象本体的同时,与它同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更值得我们去关注。拨开山东琴书那纷繁芜杂的现状,社会根源的影响则非常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关键词]山东琴书 社会根源 兴衰变迁    山东琴书是山东极具代表性的曲艺品种之一,自清雍正年间形成至今将近有三百年的
摘要 2003年河南省“郑汴洛精品工程”推出大型历史舞剧《风中少林》、《清明上河图》、《河洛风》等。三部舞剧在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依托政府文化政象、以市场运作为主要手段等方面有可供借鉴的成功模式,同时存在舞剧整体风格基调不符、舞蹈动作编排不符合逻辑等问题。  关键词 舞剧 地方形象 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地方政府为了树立和推广地方形象,纷纷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通过艺术创作塑造地方形象
[摘要]漂泊这一主题,承栽着贾樟柯大部分电影的情绪脉络,《小五》、《站台》等无不如此,而温州算得上漂泊族群中的一个影像缩影,温州的人和物分明成了俗世生活中的一个标识,它所渗透的地方,甚至到了一个叫做汾阳县城的角落。温州发廊、温州女人、温州话等等,这些元素不经意间透露了贾樟柯意味深长的“温州情结”。  [关键词]贾樟柯 电影 漂泊 温州情结      一、漂泊主题    “一般而言,在某种意义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