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故乡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xin314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年林老师说,多年他乡成故乡,想来这话是没错的。
  故乡,则是心头的一座坟。人走到哪,背负到哪。
  有那么一天,当孩子们问我故乡在哪里时,我希望我能跟他们说:故乡就在你们心头。
  “他乡故乡”——2007年采访台湾知名闽南语歌曲制作人林垂立老师,这个概念第一次明确无误的在我头脑里打下印记。
  转眼四年过去,我又成了一名地域概念上的他乡人。在草木葱茏、满城装扮鲜花的西安,我和林老师一家相逢。只不过这次相逢,我们都是彻头彻底的他乡人;而四年前在泉州的采访见面,我是泉州的本土乡下人,林老师是祖家泉州的台湾人。
  当年林老师说,多年他乡成故乡,想来这话是没错的。据林老师介绍,他家是从祖父开始迁往台湾的,到他这里不过三代,对他而言,大陆是爷爷的故乡,而台湾则是他的故乡了。只不过,到他这里,还会心心念念着到大陆寻根,再到他的女儿,台湾就是生养她们的根了。也因此,林老师不时会带着一家人到大陆观光,寻找历史、文化上的血脉认同。
  反观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兴起,内地千万青壮年劳动力奔赴东南一带。在这里,在他乡,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恋爱、结婚、养育子女,如今第一批“迁徙”到沿海工作的人应当陆续进入知天命,或者年届花甲了吧。
  而他们的子女,也就是“迁徙二代”,自小在父母的他乡里长大,父母的故乡已成了他们的老家。回老家,更多是跟随父母一辈回去,逢年过节,履行应有的一些仪式或应酬。是的,那里是他们的故乡,但就如种子脱离母体,飞呀飞呀,他们在父母的他乡里落下,萌芽,等待他们的是生根、生长。
  对于“迁徙二代”,在他乡,他们是外乡人;回到老家,他们仍然像他乡人。多年以后,等他们的孩子,或者孩子的孩子在他乡出生、生长,他们的他乡,也就是孩子的故乡了。
  是的,在地域上,我现在一样是彻头彻底的他乡人了。但为什么回到故乡,我仍有外乡人的感觉?不论从前,不论现在,这样的感觉一样的清晰。或者,应了那句话:生活在他乡。
  生活在他乡,是一种逃离,还是一种渴望,我不得而知。但不管在哪里,无论是当地饮食、民俗风情、历史文化、风景名胜,都一样的吸引我,我也如鱼得水一般,尝试着融入当地的生活,尽管我内心很清楚,地域上、语言上、个人成长等诸多因素带来的差异,使得我跟当地人的差异是那么的明显,不可能完全融入,但我也享受着我这他乡人内心自在的惬意。
  或许,这就是距离所产生的魅力。这样的距离,让我显得从容,让我的内心独立,并且有适当伸展收缩的空间。
  故乡,则是心头的一座坟。人走到哪,背负到哪。而我,就是这么一个守墓人。坟里面埋藏了从他乡迁徙到这里(我的故乡),并在这里繁衍生息的祖先以及列祖列宗,因为有这样的迁徙,这里才成了我的故乡;坟里面埋藏了我的过去,一去不回头的过去,儿时的村庄已不再,村里的老人相继老去,那个大人们曾经认为长不高的我,如今也已长大成人,奔走他乡。
  故乡,更是一种牵挂。古语云: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这里生活着我至亲至爱的人们,这里生长着我熟悉的一草一木,这里容得我无忧无虑自由呼吸。这里的土地,我打小赤脚走过。近乡情怯,对于故乡,我是有所亏欠的。
  有那么一天,我想我会我回到我心头的故乡,了却心愿,专心做一个守墓人;有那么一天,当孩子们问我故乡在哪里时,我希望我能跟他们说:故乡就在你们心头。
  (摘自共识网)
其他文献
从1966年到1994年近30年间,张爱玲给友人写过84封亲笔信。这批珍贵信札在埋藏几十年后,近日公之于世。  84封信札,内容涉及张爱玲在美国找工作、搬家、收集资料等许多方面,令人再一次关注张爱玲赴美后的生活状况……  1955年,张爱玲从香港移民到美国。就在这一年,她的第一部英文小说《秧歌》在美出版。翌年她到麦道伟文艺营写作。可是,她的第二部英文小说没有《秧歌》的好运。  赖氏研究所任满之后,
期刊
这几乎是中国最早的农民工专列。  语言是一部社会发展史,俗语里藏下的故事常常又是最多的。比如“闯关东”,为什么是要用一个“闯”字?  每一次去东北,火车在无尽的平原上奔跑,都会有美滋滋的感觉,土地带来骄傲和满足,老地主如此,没有地主的年代,普通的人们仍会有相同的感觉。  东北因在关外之东,称为关东,也叫关外和边外。清,康熙皇帝说,关内大众向关东移民创业去吧。到了乾隆年间,皇帝说,禁止出关!于是,当
期刊
祖父杨翼之,字励堂,19岁独闯朝鲜,于仁川经营江浙一带绸缎和夏布。商号“和聚昌”,生意兴隆。身受国弱民不安之痛,思想崇新,参加同盟会,捐款反清。之后又临日寇侵华,更受其害,不幸于74岁病逝下葬仁川。时局动荡,人际变迁,到今年为止,朝鲜这块异乡与我们杨家竟有一百多年纠葛,可悲可叹。  去年初,获悉韩国仁川富平华人墓地迁移通知,祖父的坟要迁动,各项规章、移坟、火化等费用,又退安葬费若干,始终是牵涉语言
期刊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已经被贬12年了。12年来,从永州到柳州,柳宗元孤身一人在远离京城几千里的荒凉之地,其间不知有多少次差点死掉。由于长期遭受政治上的打击,精神苦闷,郁郁寡欢,再加上不习惯南方的气候和生活,柳宗元的身体每况愈下,“病入膏肓”了。如今又要和堂弟宗一离别,柳宗元的神情就更加沮丧和黯然。  当送堂弟到江边时,柳宗元早已老泪纵横。当然,堂弟也早已泣不成声。无论是柳宗元还是他的堂弟
期刊
背井离乡到城市时,故乡在沦陷;在城市举步维艰时,乡愁是一厢情愿但固执的寄托。而种种皆非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一样带给人情感的皈依和精神的护佑。  1991年,王朔在《动物凶猛》中写道:“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
期刊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上,心灵的宁静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人去尝试,压力逼迫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本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期刊
一到春节,有人就不顾一切地往家奔,什么也阻隔不断,却也有人在犹疑恐归,不愿意回家的原因则千奇百状。最近,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70%的受访者表示“为春节回家而烦恼”:有人说在外面混得不好,回家没面子;有人说回家人情消费压力大,撑不起那么大开销;有人说假期太短,花在路上的时间多于在家待的时间;有人说车票难买;还有人说回家不适应,城里媳妇受不了乡下的简陋卫生条件……估计调查访问得越
期刊
1  再次踏上回家的火车时,已是秋意森然。  火车像嘶吼的猛兽,在崇山峻岭间展转腾挪了一夜,到达小镇朗乡时,晨光微露。背靠着五花山的小站很像是在一幅俄罗斯油画里。  三五个人下车,站台冷清,连值班的人都不见。车门打开,冷空气迎面扑来。我裹紧了身上的大衣,弯腰提着大包小包下车。那都是妻收拾的旧衣。她并没有多善解人意,不过是想趁机处理了衣橱里积存的衣物,好堂而皇之地买新的。我开始抗拒了一下,我这当哥的
期刊
我从江苏南通到青海老家探亲。在老家的时候,我和远在深圳的姐姐通电话,我们讨论了一个问题:假如我们还在故乡,还是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或者是涌进城市打工谋生的农民工,我们还能对故乡保持这份浓烈的眷恋吗?姐姐说,肯定保持这份不渝的感情。我说,不一定。因为我们现在远离了乡土,远离了故乡的各种困苦、艰涩,远离了因为繁重的农活带来的疲惫和叹息,我们才对故乡保持朝思暮念的挂牵,假如我们还在泥土地上艰辛生
期刊
一  人,真是一个奇怪的动物,每当你在一个地方久留之后,便会想着逃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个没有任何人认识你的地方,重新开始;的确,当我们回到那个出生之地时,不知道是一个陌生感还是“久违的隔离”,我们都难以对这块土地有多少的冲动,甚至是一种回味。  只有感激。  乡村依旧安详,如一个老者,不是这样的一个“寡妇”不愿意与我们“结亲”,而是我们不愿意主动的把自己敬献给她。这样的一个“不融入”,就导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