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带学生走进文言文学习的天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phe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事业深受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传承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學实践中,我们在积极吸取他人教学经验的同时,自己要积极思考,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赋予我们的枷锁,大胆创新,勇于尝试。
  关键词:激发兴趣;迁移拓展;反复诵读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是承载祖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新一轮教材的改革,中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言文的比例由过去的百分之二十增加到百分之四十,这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 借助多媒体,激发兴趣
  传统的录音机、小黑板、投影仪教学已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随着信息的发展,多媒体因其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而登上了教学的舞台。现行初中教材里选用的文言文都是一些文质优美、寓意深刻的文章。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将图文、影像、声音融合一体,来提升、加强学生感性认识能力,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也随之高涨起来。比如在学习《出师表》时先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然后用动画展示颂扬诸葛亮的对联名句,让学生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有个大致的了解。在学习《咏雪》时,充分利用图片,形象再现下雪时雪花的形状,然后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感受雪景的美妙,最后开展辩论,你究竟赞同哪一种观点,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二、 反复诵读,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育史上,诵读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一直坚持到底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自己“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可见诵读在文言文中的重要地位。文言文比现代文要讲究韵律,在诵读时,教师可在语气、语速、语调方面做好指导,每次读要有明确的任务,制定一定的目标。诵读可采用多种方式,如教师范读、学生自读、男女生分开读,以小组为单位读,集体读。还可采用奖励机制,读得好的小组和同学可以得到奖励,以此激发诵读热情。不管采用何种方式,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积累,读中熏陶。
  此外,学生诵读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诵读中演练,教师可推荐一些经典篇目给学生,让学生接触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作品,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 诗文结合,激发兴趣
  在学习文言文时,有时为了让学生开阔视野、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整理与课文相关联的诗歌,这样既丰富了课堂的文化蕴涵,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岳阳楼记》时,要学生搜集历代文人墨客吟诵岳阳楼的丽辞佳句,以印证“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前人之述备矣”两句。同学们兴致很高,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书籍,收集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如李白的诗句“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诗句“昔日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中一青螺”。甚至连屈原的诗句也搜集来了“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学《咏雪》让学生搜集描写雪花的诗句,学《三峡》让学生搜集描写山和水的诗句……课堂上,读课文、诵诗歌,诗文相映,情趣盎然。
  四、 迁移拓展,激发兴趣
  生活处处有语文,意思是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读、写、听、说的能力,但文言文作为古代遗留下来的一种特殊的书面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不存在与之相匹配的语言环境,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说文言文,用文言文,在课外说文言文的很少,那么文言文教学是不是就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呢?如何在课外营造一个文言文的学习环境,来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呢?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尽可能地迁移拓展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 补充材料,增强实效。在每篇文言文学习结束后,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与这篇课文内容相关或者相似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作为课堂的延伸,来加强教学实效。例如学习了《出师表》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前出师表》,学习《桃花源记》可以补充《桃花源诗》的阅读,学习《唐雎不辱使命》可以补充《晏子使楚》进行对比阅读,学习《三峡》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教师在补充这些材料时,一定要精心挑选、设计,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总结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言活动。如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引导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进行排练演出。学习《桃花源记》时,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续写。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结构、句式仿写“文言文”,例如学习了《陋室铭》就让学生用文言词句写《教师铭》。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以在教室设立“文言角”,专门陈列各种文言书籍,让学生每周利用一个自习,进行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教师还可以提倡学生用文言文办手抄报,用文言文写座右铭,用文言文描写自己的父母或者任课老师的外貌、举止。这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大增,文言文的水平自然提升不少。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的一些经验,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能“古为今用”,所以文言文教学就要改变传统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要我们不停地探索,那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定可走出低效的怪圈,成为语文学习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庄文中.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吴忌.对文言文教学的民族性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其他文献
学习心态是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数学活动不仅应是认知活动,也应是在情感心态的参与下进行的传感活动。成功的数学活动往往是伴随着最佳心态产生的。那么构成学习数学的最
情感教育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知轻情”的教学失衡现象,忽视了情感与认知不可分割的关系。当
会议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豪华办公大楼,一个个比阔亮奢的高尔夫球场,一场场规模空前的博览盛会……,中国地方政府财大气粗的不凡形象通过各种各样可视的物理资产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而维系地方政府如此大手大脚的重要管道就是土地中源源不断的“肥水”供应。  倚地生财,以地捞财——农耕社会的传统敛财与聚财方式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脚步的演进变得越来越流行与亢奋。地方政府借助于制度的默许和体制的允诺尽情“抢收”着巨大的地租和红
文章阐述了黄河沿岸贫困山区红枣产业开发的背景情况、所处地位以及战略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这往往被人形象地比喻成“灌输式”、“容器式”的学习方式,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