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体验,解读人物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fu54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介绍
  
  《心声》为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小说,核心任务是把握人物形象。由于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教学目标确定为:结合已有的生活体验默读,说出自己的阅读见解;在与文本对话、理解小说主题的基础上,通过品析语言,说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切入角度
  
  以“心声”为切入点,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品读文中人物的“心声”;然后,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体验,倾诉自己的心声。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注入课堂,是这节课的重点所在,因此,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以激发起他们的切身感受。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倾听心声
  文章篇幅较长,宜采用默读的方式,以提高阅读速度。
  1.圈点勾画生字词、让你感动或产生疑惑的地方。
  2.梳理故事情节。(指导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要求遭到老师的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课下用真情朗读课文。(1)李京京在树林里深情朗读课文。(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表白了自己的心声。
  
  二、议一议,解读心声
  探讨:文章取名为“心声”,你认为主要表现了谁的心声?(学生很容易明确:李京京。)
  那么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多数学生能很快指出李京京的心声是“想朗读课文”。)
  在此基础上,可随机生成以下问题作点拨:
  铺垫问题一: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京京特别想在公开课上朗读《凡卡》?
  学生找有关语句揣摩,一方面理解人物性格,另一方面了解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即细腻的心理描写。这种心理描写有些是通过神态和动作表现出来的,即间接描写,更多的是直接的心理描写,应引导学生品析。
  铺垫问题二:李京京为什么这么想读这篇课文?
  学生会从文中找些语句。如有学生会找“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凡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跟凡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正因为李京京与文中的凡卡有着相同的不幸、相同的向往,凡卡的遭遇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所以他渴望朗读这篇小说,这表现了李京京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并想通过朗读的方式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因为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正如文中所言:“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对“心声”的理解。
  如:《凡卡》使李京京想起了在乡下跟爷爷住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儿一起摘桑果、吃桑果的情景,而这些在城里他都得不到,所以他渴望亲情、友情,渴望家庭和睦。“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渴望朗读,其实是渴望内心的感情得到倾诉呀!总之,读《凡卡》时,他读到的是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澎湃于心中的那一个个深切的渴望、一个个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说一说,感悟心声
  1.以“李京京之所以把这篇文章读得这么好,是因为”的句式,说说从文中获得的有关阅读小说的启示。
  随机点拨:
  铺垫问题一: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李京京被这篇文章感动了?
  学生自由找语句并品析。因为李京京在凡卡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他的心与凡卡的心产生了强烈共鸣,所以在读的时候能全身心地投进去,以至“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出来,‘叭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铺垫问题二:这给我们读文章以怎样的启示?
  明确:读文章时要力求投入情感,在文中读出自己,这就是“共鸣”。
  铺垫问题三:你从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读出了自己的影子?
  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某个片段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引起情感共鸣。
  2.给李京京和有过类似经历的同学赠送一句勉励的话。
  
  四、写一写,倾诉心声
  你是否有过像李京京一样被人拒绝的经历?你当时的心情怎样,又是怎样面对的?在日记本上写出你的心声。
  
  教学反思
  
  因为学生与小说主人公李京京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让学生读懂李京京心声的表层意思是不太困难的,教学设计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就显得肤浅了,所以在启迪学生对李京京倾注同情关爱的同时,更应重视引导学生对自身生活的反思和追问。于是在后半部分设置了“这给我们读文章以怎样的启示?”和“你从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读出了自己的影子?”这样的问题,以引领学生走近人物、走入生活。正是在这样平等对话的平台上,学生有了参与的兴趣,有了思维的碰撞,也有了情感的收获。课堂气氛真诚而热烈。同时也可以借此提醒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应注重体验,以引起心灵的共鸣。整个教学过程中,倾听心声—解读心声—感悟心声—倾诉心声,一气呵成。
其他文献
主持人的话  《墙壁之间》(又名《课室风云》)是一部法国学校题材的电影。它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示了一间教室内发生的看似普通实则波澜壮阔的一切。课堂上的一个单词、一句话、一个动作,背后承载的是师生们各不相同的生活、互相冲突的文化观念以及种种不同的理念风俗。这间教室是特殊的,也是普通的,透过它,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一个远超我们日常想象的丰富的王国,师生的交往、情感和思维的碰撞在其中展开,教育在其中发生,抑或被
古典的传统诗歌是抒情的,但是关于“情”的内涵的理解却处于混沌状态。日常语言要合情合理,这一说法被广泛接受,似乎情与理只有统一,而无矛盾。这种说法对于抒情实在是一种遮蔽。诗歌赏析不得要领,误人子弟,原因就在忽略了情与理是一对矛盾,合情不一定合理,合理不一定合情。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文学创作论》中就引用过清代吴乔的“无理而妙”,就是说抒情看起来要“无理”,不合理才好。这个说法,在阐明抒情的特殊规律
一次期末考试评卷,有一道题是指出文段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参考答案是举例论证。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举例、举例论证、例证、举例子等。针对这种情况,老师有三种意见——一种是命题人的,他认为“举例论证”最标准;“举例”严格来说不应省略“论证”,但也勉强说得过去;“例证”则有些模糊不清;“举例子”是说明方法。第二种是评卷者的,认为这四种答案均可,因为都包含了“举例子”的意思。第三种是一位名师的意见,他认为答
2006年下半年,笔者开始使用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中,我认真研读了教材的作文教学设计,依据主体性作文教学理论,整合教学资源,结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实际,有序地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认识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调整、补充、完善作文教学内容,优化作文训练系统,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出来,以就教于方家。  一、督促学生丰富生活积累  作文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积累,这是常识。  《义务
让小时候读书的记忆永留心间!    今天下午,好多孩子从家里带来了故事书,大部分是童话故事。他们走进教室,便打开书认真地读起来。  我看着这些孩子读得津津有味,一开始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过了一会儿,孩子们都来了,我便叫了一些孩子拿着自己的故事书来我面前读。他们来到我面前,一开始有些紧张,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于是我鼓励他们要大胆放开声音读,即使不熟悉,老师也可以纠正。后来,他们读故事的时候就非常
我在三十而立之年曾经短时间在加勒比的岛上逗留、打工,与一华侨家庭共同生活了近三个月,其间的种种让我对于子女教育有了很多感悟。  这是一个很普通、典型的五口之家的华侨家庭,他们到这个荷兰属地的小岛上已经有十多年了。我认识并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最大的男孩叫志文,十五岁。老二也是个男孩,叫志武,十二岁。最小的是个女孩,叫志馨,当时只有八岁。他们在岛上主要是经营两家百货店,一间店在市中心,另外一间在居
在一次学校年会中,某教研组展示了一个自编自演的原创小品—“疯狂吐槽”。节目以年级中的两个学习自觉性差、经常不完成作业、家长极力不配合的学生为原型,通过丰富诙谐的网络调侃语言,述说着教师工作的辛苦,独生子女教育中的诸多无奈,吐槽着家长对孩子溺爱造成的教师教育困境。这个表演得到在场大多数教师的认同,会场时而安静,时而哄堂大笑,时而掌声不断,时而窃窃私语。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只是将教育当作谋生的手段,并未
“新课改”已经20年,弹指一挥间。  其间有无数的故事,或精彩或平淡。  教师的故事无疑是最多的。这不仅因为教师人数多,发生故事的机会多,更因为教师身处课改第一线,最先感受课改带来的变化与调整,最真切地遭遇课改中的问题与困难,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无论愿意与否,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处在课改第一线的教师,都在课改之中,都是课改的参与者、见证者。20年间,教师的探索或疑惑、激情或颓唐、成就或失败、欢
編者按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德的总和。面对师德建设这一传统且具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中国儿童中心实验幼儿园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围绕“共情润心 双格发展”的办园理念,以科研为先导,积极开展实践研究,探索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了“四维”师德建设体系,打造了一支“德”“能”兼备的师资队伍。本期,本刊围绕“师德”这一主题,展示中国儿童中心实验幼儿
仿写题自1998年在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首次出现,至今历经12个年头,基本成为相对稳固的一种题型。在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9套保留了该题型。12年来,该道题赋分大多在4~6分之间,2009年全国卷Ⅱ赋7分,2008年四川卷设两道仿写题,共赋11分。仿写与写作教学一目标要求中的缩写、扩写、续写、改写属于同一范畴,一般是以优秀的言语材料为样本,把它的言语和思维规律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再生成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