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会”看天津民间的妈祖文化信仰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ur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津坊间有句俗语:先有娘娘庙,再有九河下梢天津卫。这是天津人对天津城市变迁的一种最生动简洁的总结,天津东临渤海,汇集九河下梢,是四通八达的“商贸码头”,作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自然就成为它们的精神支柱。近代皇会形式作为伴随着妈祖文化传来并繁衍生息的盛会载体,经过传入、发展、繁荣、衰落、振兴的不同阶段,都已成为过去,但它的影响却深深根植绵延于天津人的民间生活形态中,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一、天津妈祖文化信仰的形成
  (一)天津的早期发展与妈祖文化的传入
  天津的漕运始于三国时期,曹操为便于运输,先后挖掘了了平虏渠、泉州渠及新河,连接了南北水道,天津地区河流干流也初步形成。之后随着中原河系的形成,构造出了海河水系,使天津成为纵河汇流处及华北地区水运枢纽,对天津历史发展产生了根本性影响。之后的千百年里,从隋炀帝征高句丽挖通永济渠主河道,到唐朝初年蓟运河的开通与东北进入滦河口的航线开通,再到金朝迁都燕京使天津三岔河口成为漕粮转运口岸形成第一个有记载的居民聚落,一步步促成了天津海漕运的兴起。直到元朝,元政府又设立万户府、接运厅、都指挥使司等机构,重视程度的加强使得这里海运越来越昌盛,形成的独特海运文化也从未间断。甚至有记载称“每年春秋两季,数百艘漕船汇集于此,此景象甚是壮观”。
  但即使在海运繁兴的时代,海难却依旧时有发生,由史料中记载的“风涛不测,粮船漂溺者无岁无知”可以看出,无论依靠何种镇海措施,船工们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与自然抗衡。故而在出海前,他们都会寄托祈求神灵保佑路途平安。后来随着航运事业的继续发展,妈祖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得到皇帝的敕封。据统计,敕封的次数为自宋至清共有36次,清朝时期更是最为鼎盛,被敕封15次。随着敕封次数的不断增加,封号的等级也越来越高,甚至列入了国家祭典。
  所以,在天津独特的地理位置、人员物质基础与政策支持的形势下,妈祖文化信仰就顺理成章应其所需,传入天津。
  (二)妈祖文化的传播与天津妈祖信仰的形成
  早期天津的妈祖信仰行程是伴随着妈祖文化的传入而逐渐形成的。漕运的兴起,促进了南北方的交流,南方的船工将自己的文化信仰逐渐带入到天津,久而久之,影响了当地文化的形成。这些船工在一路恐惧中平安抵达直沽的陆地上,犹如重获新生,抵埠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多谢妈祖的保佑。直到元朝初年,船工信众们才在临近东南方向的入海口(现大直沽地区)建立了第一座天后宫,史称东庙。随后民众们又在面对海河的地方建了天妃靈慈宫,史称西庙。于是就形成了天津初期东西两座天后宫的格局。
  随着罢海运重河运的政策,使得南方船工抵达天津的人数越来越少,渐渐地削减了妈祖作为海神的作用。但由于历史人文积淀,老百姓依旧有事必求妈祖。史料中记载:“虽今海运久废,神可端拱无为,而至于水旱刀兵疠疫,以及祈嗣保婴之属……,盖未尝不……响应;雨旸、疫疠、舟航危急,无祷不应。故陆行舟载,若或使致,莫不祀奉其神焉。”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天后娘娘已经“增添”了祛病、求子等诸多功能。这时妈祖娘娘已经融入到了天津市井本地的文化生活中,变得彻底民间化、本地化,从单纯意义上的“海神”变成了一个具有天津地方信仰的保护神。
  永乐年间,由于“海禁”禁锢的松懈与经济的繁荣,西庙得到重修。这是目前可查历史中唯一一个敕建的天后宫庙宇,所以朝廷十分重视。之后每年漕运抵津之后,朝廷都会亲派使臣前往祭拜,感谢妈祖的保佑。
  在当时信众的基础上,加之官方的支持,使得妈祖信仰在天津影响越来越大,以至于上千年来香火从未间断,行会习俗代代相传,盛会之时信众们围堵得水泄不通。
  皇会之所以能作为近代天津一大盛会沿传下来,究其原因我认为重点在于妈祖文化在民间有着良好的社会和宗教基础。这使得民众们对妈祖的信仰与崇拜不断加深。在此影响下,心中们不断自发参与进来,使之成为一场“狂欢”。次之随着商业者及其行业组织对于该盛会的组织与参与,使之活动的意义变得不仅局限于单纯的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这具有系统性的民间信仰盛会本身也属于建构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体实力处于不断增长的商人群体而言,妈祖信仰也通过对信众的聚合,来增加组织、行业的凝聚力,而皇会正好为他们参与社会秩序建构与调整提供了平台。
  二、天津妈祖文化独特的民俗形式——“皇会”
  妈祖文化在天津根深蒂固,在每年天后娘娘诞辰庆典的前后几日,出“皇会”已然成为天津百姓除了春节之外最盛大的民俗节日,可谓曼衍鱼龙百戏陈。
  (一)由来
  天津皇会起源于当地民间的“娘娘会”,是为了庆祝妈祖诞辰而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可追溯的文字记载始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相传繁盛是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途径三岔河口,点名要看娘娘会,后在船上目睹了这一壮美景观,欣喜之下赐予了4名鼓手及4名鹤童各一件黄马褂,并赏举办娘娘会的组织两面龙旗,自此在奖赏支持下,娘娘会改名为“皇会”,经久不衰,为天津独有的社会文化现象。
  (二)从盛会行事到礼仪程式规范
  1.会期
  皇会由农历三月十五日起至二十三日天后娘娘诞辰日止,共举行九天。这期间除了十六日、十八日、二十日、二十二日四天有行会表演外,其余时间均为各地信众自发的朝拜进香、贸易往来等庆贺活动。
  三月十六日为“接驾日”,天后娘娘要被接到行宫,接受信众香火。两天后为“送驾日”,驾送娘娘返回天后宫。二十日与二十二日为“天后娘娘出巡散福日”,天后娘娘要乘华辇出天后宫,沿城出巡,接受信众的叩拜,散福民间。
  2.路线
  皇会的行会路线基本上是绕旧内城而行,往返路线不同,而且接驾、送驾、出巡散福的路线也各不相同。如早期的接送驾路线:出天后宫(接驾起)—宫南大街—袜子胡同—水阁大街—东门—鼓楼—西门—进如意庵(接驾毕)—出如意庵(送驾起)—南阁—针市街—估衣街—单街子—宫北大街—进天后宫(送驾毕)。这样的路线设计是为了让天后娘娘能够得到更多的朝拜,所以皇会的路线一经确定基本上就不会改变。   3.次序
  首先由门幡引导行进。接着是捷兽、龙灯、中幡、跨鼓、老重阁、十不闲、鲜花会、西园法鼓、庆寿八仙、五虎扛箱、道众行香等会,一路边走边演,吹拉弹唱、耍戏斗趣。紧随其后的信众抬着“送生娘娘”“癍疹娘娘”“子孙娘娘”、“眼光娘娘”四个宝辈及“天后圣母”和各种仪仗,有序地沿着“会道”行进。“跑落”和挑茶炊子的姿态,备受欢迎,不时博得观者们的喝好。遇到“截会”的香客,表演得则更加起劲。“天后”诞辰日时,各个道会都要在天后宫内外聚集,在庙前戏楼表演戏曲庆寿。善男信女按序进庙烧香,从早到晚络绎不绝。直到二十四日凌晨,持续八天,规模盛大的皇会才告结束。
  4.各道会
  道会就是在行会过程中,进行表演的团体。道会分为“老会”和“圣会”,其会历史久远、表演内容和技巧有独到之处并受到普遍认可、参加过迎接皇帝圣驾仪式的才能成为“老会”。每年的道会数量都有增减,据统计最高时达到一百五十余,最少时则只有三四十。会种主要有扫殿、净街、宝伞、十不闲等七十余种,构成了庞大的行会队伍。
  (三)会规
  参加皇会的道会要在行会前举行一番仪式。首先要提前一天设摆,即在会址前亮出自己的行头、道具候驾,按八字排开,到了晚间点亮仪仗的灯笼,增添热闹氛围。紧接着是祭祀佛神,由会头主持,由伞头把伞供在神岸上,点燃香烛,会头喊号全体三叩首。然后供奉响器及主要家伙道具,张贴黄报,进宫向天后娘娘报道,最后各道会进行拜会,表示尊敬。
  由以上可以看出,皇会活动的组织严密及盛大的形态,在天津民俗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集各种民俗活动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天津庙会形式。
  三、媽祖信仰对天津人性格文化的影响
  天津人性格特征与妈祖民俗信仰也有着颇深的关联,天津人慷慨,直率,有义气,热心肠。在这极具码头文化特征的土地上,曾经来往于东南西南北间的船只、船工总是将自己性命与大海的“天命”系在一起,看天吃饭看海谋生。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之间的沟通互助总是不求回报且无私无畏的。妈祖林默生前就是乐于助人、海上救险的热心肠,她的美德影响着一代代的海河儿女,四海之内皆兄弟,扶贫济困,形成了讲义气助人为乐的鲜明性格特点。
  天后娘娘讲求博爱且一视同仁,而许多老天津人最希望的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平平稳稳,不求高官显贵但也绝不苟且偷生。天津人最看不惯的就是装腔作势,无论多红的明星,到天津来也要规规矩矩,若是在平民圈子中耍花腔,卧虎藏龙的天津人一定会把他轰下台。
  在衣着方面,老天津人喜欢穿红色。这也和天后娘娘有着莫大的关系,传说中妈祖就是一身红装,保佑渔家船夫,因此有了“海上翻飞著红衣”的记载。“称体衣裁一色红,满头花插颤绫绒,手提新买金鱼缸,知是来从天后宫。”便是对老天津人最好的形象记载。
  四、妈祖文化促进天津文化交流
  时代在变化,妈祖文化如今也走向国际,“皇会”的性质也由单一变得复杂。虽还承担着祈求还愿、商贸往来等活动内容,但更多的已经演变成一种程式化带有象征意义的祭奠活动。更是以活动为契机,增强与海内外的文化沟通交流,着力宣传妈祖的高尚情操品质。作为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海河儿女的乡土情结,深深根植绵延于天津人的民间生活形态中,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现如今,天津皇会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随着冯骥才设立的“皇会专项基金”而日趋丰翼。天津市妈祖文化促进会和天后宫管委会等组织也每年邀请山东、福建、台湾等地妈祖文化研究人员来津调研交流,并不时受邀前往各地进行文化交流,并每年定期召开“天津弘扬妈祖文化促进两岸交流会”,以妈祖文化为契机立足津门,沟通世界。天津市政府也以此为契机,推动民俗旅游发展,以妈祖文化为主线,牵连天津诸多民俗活动在每年的九月上旬举行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喜迎八方来客。
  我们能欣慰地看到,这条天津文化的“根”在贯穿于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活态性”中得到了传承。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英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的英国茶文化不仅品质优雅高贵,还从方方面面影响、升华着英国人们的行为和意识,陶冶着英国人们的情操。文章主要以研究“英国茶文化”为主题,从英国茶文化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及其内涵出发,深入分析了英国茶文化对于英国文学的深刻影响,剖析英国文人笔下的“茶魅力”。  关键词: 英国文学;英国茶文化;关系;影响  1851年,皇家植物园主管罗伯特·福琼带着一个装着茶苗茶
很多人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容易,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作业、辅导班、特长班等早已把课外时间占得满满当当,为的是考上好大学。大学毕业了,工作又很难找。到了该成家立业的时候,买房又成了问题……总之,压力大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就是现代中国人的残酷青春物语么?  但是,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呢?白岩松说,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青春,与奋斗、挣扎、痛苦、眼泪乃至理想的破灭联系在一起,才有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多元化发展带来思想意识的多元化,引起企业员工特别是80、90后员工的思想波动。本文以交运集团青岛汽车总站创新工会文体活动形式,创意开展“活力总站”职工
提高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十分重要.它不仅关乎铁路的企业形象,更直接影响着铁路增运增收工作的成效乃至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制定提高服务质量的长期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
入学通知书rn1972年春天,我在插队的陕北接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明明记得那份通知书是北京大学发出的,一记三十多年.近日整理旧物才更正记忆的错误.
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是护理管理的基本要素,是病人获得优质安全护理的保证.护理质量考评是提升护理质量的一种手段,通过护理质量考评查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 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领导思想,力求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在工作过程中,持续加大“三农”政策的实施力度,努力实现强农、惠农、富农的目标,在走向农业现代化的同时,推动新农村建设。在“三农”工作的过程中,党和国家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乡村文化;乡村振兴战略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  (一)乡村文化的形成以及表现方式 
在今天的中国,上大学已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我必须向你们强调,光华是培养精英的学院.精英就是那些可以称之为社会楷模的人.光华管理学院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人才!
文章论述了当前许多电力企业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即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保持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建设和谐的电力企业文化。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urrent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