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职的践行者

来源 :雪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longhai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王卫华,青海省作协会员、西宁市作协会员,退休公务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习作,在省内外报刊发表有小说、散文等30余万字。
  在他退休之前,他妻子问他,老刘,你上班工作忙碌了几十年,退下来会闲一些吧?他对妻子笑了笑,反问道,你说呢?妻子有些失望地说,你就是个永远闲不下来的人,我认了。
  他就是刘德,一个让人们非常敬佩的人。他1976年参加工作,同年入党,党龄比工龄还要长3个月。他从城北区的秘书一直干到西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一路走来,基本没体会过闲的滋味。由于组织需要,2015年还在市人大担任领导职务时,就接任了西宁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一职。延安精神研究会虽说是个社会团体,但其职能重要,主要是传承红色基因,宣传弘扬以延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我党的伟大精神,教育青年人、干部职工和学生,引导他们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三观”,成为一代充满正能量的、有理想、有抱负、意志品质坚强的时代新人。
  他从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好学勤奋而倍受各个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好评,担任领导干部以后,他不仅没有丢失自己爱学习勤钻研的好习惯,而且更加自觉,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博览群书,不断钻研,学习收获不断转化为理论研究成果,曾出版过个人专著《管理与引导——宗教工作实践认识》,主编50余万字的《环境就是生产力》。
  他热爱生活,还用文学的笔触记录入眼的风物人文、历史民俗等,出版过40多万字的散文集《足迹流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所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得到省社科界的认可和良好评价,有论文曾在全省社会科学研究第六届评奖活动中获奖,部分研究论文被《求是》《人民日报》等采用刊发。
  除了学习钻研和理论研究,他的讲课倍受各界欢迎,早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担任市纪委秘书长和市民族宗教局局长期间,就受许多单位邀请讲课,主要讲党风廉政建设、民族宗教政策等。凭著他丰厚的理论功底和极具吸引力的授课特色,很快得到省垣各界的欢迎和认可。他被省委党校聘为特邀教授,成为省社科院的特邀研究员、市委党校客座教授等。
  他真是个大忙人,一心忙于宣讲延安精神,承接思想理论、党建、时政宣讲等课。打电话的,发微信的,甚至找到他家,或直接追到讲课现场约他课的几乎天天有。邀请他的除了是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更多的是企业、社区、农村、学校,还有驻军部队。有的请他讲党课,有的请他辅导中央和省委重要会议精神,有的请他讲基层政权建设、党员思想建设,甚至请他就农村和社区所遇到的现实棘手问题讲对策,教办法。他从来不拒绝或推诿,总能满足各方的要求。仅2020年一年,他讲课次数接近100场。
  2019年8月26日,市门球协会举办了一届比赛,颁奖仪式结束后,协会请他为参赛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就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主旨演讲,他欣然接受,讲题是《两个七十年,国运两重天》。对前一个七十年,他用数字历数了1879年到1949年七十年间旧中国悲惨的历史,讲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庚子赔款、军阀混战、济南惨案、4·12政变、9·18事变等为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痛陈腐朽没落的晚清政府、北洋军阀、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的软弱无能和祸国殃民,讲了中国人民任人宰割、水深火热、贫穷困苦的生活现实。对后一个七十年,他也用许多数字和事例,讲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百废待兴的状况下,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接着讲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雄立于世界,中华民族扬眉吐气,富裕安康。他充满激情的演讲,引起大家的共鸣,为提振每个人的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党爱国热情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
  他经常讲,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主要对象是青年一代,特别是正在成长的青年学生。为此,从2020年起,把延安精神进校园当作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利用中小学和职业院校的开学季,组织讲师团进校园宣讲。在宣讲中,他承担的课最多,跑的路最远,同时还接受州县的邀请。去年8月到9月,他为本市16所学校讲了不下20多堂课,受教育学生4000多人,青年教师近800人。他的讲课针对性强,很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很有吸引力,感染力强,课堂上掌声不断。笔者曾于8月下旬某一天,在西宁市体育试验中学听了他的一堂课。由于课前学校没有准备显示屏,他的课件内容无法展示,对此我有些担忧。只见他在没有讲稿的情况下,逐项展开,从革命圣地延安讲到延安精神,从延安精神讲到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的丰功伟绩,大量的数据、时间、地点、人物、史实等信手拈来,极为准确,使授课变成了一场充满激情的演讲。讲到激愤处,他言辞铿锵,声振屋瓦;讲到动情处,他声调低沉,热泪难抑;讲到故事处,他不失幽默诙谐,令听者情绪放松。一堂课,他是站着讲完的,没喝一口水。一个小时的课,给人的感觉很快,兴犹未尽。据笔者观察,在场的150多名学生和近20位教师,听得极为专注,神情几乎一致。因为延安精神和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被他讲得鲜活生动,不仅入耳,也入了心。
  在其他一些授课或演讲场合,对领袖的诸多论述、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讲得一字不差,让人明白什么叫“功夫在课外”。许多人说,刘主任、刘会长记性超好,但有谁知道他平时下了多少苦功啊。
  今年,在他的主持下,西宁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研究制定了《西宁市延安精神“六进”五年工作计划》,在延安精神进校园基础上,继续有序地向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和网络推进。
  在西宁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召开的多次会议上,他经常用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原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李铁映的一句话勉励大家:弘扬延安精神,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天职。他还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延安精神研究会的一分子,我们不仅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宣讲和研究好延安精神,还要把我们党的光辉历史宣讲好、把党的光荣传统继承好,不忘初心,践行使命,不断前行,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火焰照亮了生命历程,青烟却把历程带走了。  ——题记  父亲领着我走进村庙的时候,我已经长到七八岁了。  也许这之前他抱着或者牵着我的手无数次走进过村庙里——他是“庙倌爷”,大队赤脚医生,大队会计,以任何一个身份,他都可以堂而皇之的打开设有医疗室和大队委员会的庙门锁子。但我对村庙懵懂的记忆,仅仅限定于以父亲为中心,半径不超过数米的庙宇大殿堂,其次就是方正、规则、狭隘的四合庭院和四壁方格里的动植物砖
盐 湖  我收到神的谕旨,去吧  去格尔木,去河流密集的地方  去将沧海走成桑田  去为日出埋下重量  去遥远的荒原,重新获得  贯穿一生的盐粒  我的梦就拴在马匹之上  从密密的胡杨林,一直走到  青草消失了绿色的地方  我所穿过的格尔木河、柴達木河  无不用歌声将日月吸吮  我越过了飞鸟的痕迹  去到鱼鳍再也挥不动的远方  水的尽头是湖,是盐,是幻像  是生长的逆境,是王者的胜境  是深刻的寂
期刊
“昨天的英雄,如何打动今天的观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针对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述提出了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问题。这不仅呈现出当代红色经典教育所面临的时代语境转变带来的接受新困境,而且表达出了当代红色历史题材所面临的新时代读者、新时代语境、多媒介文化等因素构建的创作新困境。面对教学书、课堂上、纪念馆里一次次传递、表达和建构的耳熟能详的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当下的红色革命题材的传播、接受与创作面临着如何
期刊
【作者简介】许登彦,原名许金燕,汉族。1990年开始文学创作,现为石河子作家协会理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随笔、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380余万字,荣获石河子、兵团及国家级文学奖项多次。  火红的七月,花海如潮  金色的歌声,从我们的心窝飞出  所有炽热的情感呼啸着上升  壮阔激越的音符,响彻寰宇  汇聚成席卷华夏神州的狂澜 
期刊
车流在环岛出口撩拨起琴弦  大道宽阔 树木蓊郁  风吹起落叶  在凸起的脉络中读取  即将前往的旅途  络绎的脚步声把墙头马上的鼙鼓  奏得如同  老家对瓶吹的流水宴一样  响亮  卤水店烤鸭出炉的刹那  公园门口模糊的面孔  似乎被擦亮一秒  如同初春新来乍到的野花  蓬勃地挤在公园里  多我一个  或多我们一对  都不会引起日神注意  三月的云被高耸的金融中心大楼犁过  一格格田垄储存丰盈的雨
期刊
这篇《青烟》,我依旧写到了村庙。  近几年,乡村美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已如火如荼地在中国农村开展着推进着,随之而来的是,村里的旧物事老景致正悄然消失,整洁划一的村道和规范一色的庄廓墙有序排开,家家门前停着档次不低的小轿车。而人们呢?有的老了死了,有的正在出生,更多的人出去打工挣钱,一年半载回不了一趟家,村里很少见到人。  我每回去一趟,又急匆匆离开,心情随之会糟糕数日——我在怀念,也在憧憬;我在挽
要了解白螺,当然得问白螺的陈爱明。监利县编了一本《监利县地名志》,除了前面的概述、自然地理等内容外,后面24个乡镇的体例都一样,分为“社区”“村”“地片”三部分,总称为“聚落”。比如,“白螺镇聚落”先介绍白螺镇基本情况,然后第一节 “社区”,介绍“中心社区”、“育红社区”;第二节“村”,则汇集了23个村,96个以墩子、塘、湾、洲、潭、口、堤、岭、堡、庙、门、屋等命名的聚落,每个聚落名称都包括名称来
期刊
夏日山野  我们的一生该被描绘成为哪一种绿?  夜的临终。狭窄窗里的他  起身,披着冷黄色的光。云朵里跑出的孩子  沉沉睡去。我们围坐,本体或成为一只羊  我们多么喜欢这漫山遍野的夏天  像一场喜出望外的降落  帆布包被遗落在云朵里,咬一口  甜脆的果子吧,哥哥。调色盘里承载了我们  太多凌乱的绿色与斑斓  你在我身边,春夏般交替,孕出风  风吹过草房子,吹过紫色的荷塘  吹过解放牌自行车,吹过我
期刊
【作者简介】王俊,女,有作品散见《散文》《美文》《草原》《山东文学》《湖南文学》《四川文学》《人民日报》《文艺报》等,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散文征文奖。  芋 头  春水缓缓涨起来,水线画出田字格,秧苗排着队挤进去,亮出一点一点的葱茏。衔接水田的埂子,荷村人撒上一些南瓜、白玉豆或是萝卜的种子。  珍玉家有一块田,田埂挨着池塘,土地湿润。清明前,珍玉的父亲在田埂上刨出一个个小坑,将芋头秧子丢入,随意用锄
期刊
【作者简介】陈柳金,广东梅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二级。中短篇小说、散文见于《清明》 《散文》 《作品》 《雨花》 《草原》 《红豆》《鸭绿江》《湖南文学》《福建文学》《广州文艺》等文学期刊,有作品被《小说选刊》 《散文·海外版》选载。出版小说集《行走的房子》《素身人》《呼啸城邦》《草木香》。  一  没记错的话,是在那天下午,略显疲弱的阳光筛过门前的大叶黄杨,像抽去了两个男人的筋骨,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