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总结抗凝血杀鼠剂中毒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选取2013-12~2016-09全军中毒救治中心收治的71例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中毒住院患者为研究
【机 构】
:
全军中毒救治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中毒救治科,北京,10007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抗凝血杀鼠剂中毒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选取2013-12~2016-09全军中毒救治中心收治的71例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中毒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一般情况、中毒原因、中毒时间、临床表现、血红蛋白及凝血功能、毒检等化验指标,诊治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1例患者男性44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40岁(15 ~79),平均中毒时间12 d,平均住院时间12 d,轻度中毒10人,中度中毒24人,重度中毒37人.出院时凝血功能较入院时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维生素K1平均用量为60 mg/d,出院时为10 mg/d,出院后平均停药时间为3个月,平均停药时毒检为11 ng/mL.42例患者为要求出院,29例为好转出院.尿血(血尿)、牙龈出血(口腔)、(耳)鼻出血是该病的主要首发症状.患者的性别、中毒原因、入出院凝血功能指标(PT、APTT、活动度)有明显的差异性.患者的中毒时间与入院凝血功能、毒检量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K1用量与凝血功能指标、血红蛋白、毒检量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时间与毒检量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例患者出院后未用维生素K1,不治死亡.结论 对不明原因出现尿血(血尿)、牙龈出血(口腔)、(耳)鼻出血等症状患者,应考虑抗凝血杀鼠剂中毒可能.维生素K1为抗凝血杀鼠剂中毒的特效拮抗剂,维生素K1用量及用药时间与毒物浓度、凝血酶原时间呈正相关,与凝血酶原活动度、血红蛋白呈负相关,治疗上应根据凝血功能和体内毒物浓度逐渐调至最低维生素K1用量,适时补充悬浮红细胞.
其他文献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是重要的激素调节系统.研究发现,RAS参与了急性胰腺炎(AP)的发生发展.目前认为,RAS主要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血管紧张素(AngⅡ)及其受体(AT1R等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腹腔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的形成及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泡沫细胞分四组即正常对照组、吡格列酮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组和ox-LDL+吡格列酮组。ox-LDL(50 mg/mL)、吡格列酮(20 mmol/L)作用于腹腔巨噬细胞24 h,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泡沫细胞的形成。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各组TLR4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及吡格列酮组细胞几乎不见油红O染色,ox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骨显像及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及碱性磷酸酶(ALP)在前列腺癌骨转移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2例确诊为前列腺癌患者的全身骨显像及血清t-PSA、f-PSA、ALP浓度水平的检测结果。结果372例前列腺癌患者中282例被确诊为骨转移;前列腺癌患者中骨转移组的t-PSA、f-PSA及ALP均明显高于非骨转移组。前列腺癌组与前
【中图分类号】R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465(2013)-09-0389-02 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增加,疤痕子宫再次妊娠日益增多,再次足月妊娠如何正确选择分娩方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213例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产科处理进行了回顾分析,对剖宫产后阴道试产、分娩并发症及对母儿预后等问题做了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目的分析不同发作类型、不同抽搐持续时间、不同抽搐时体温的热性惊厥儿尿钠及血清钠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热性惊厥患儿50例、发热无抽搐患儿50例、健康查体并排除神经源性疾病的健康儿童20例。测定三组儿童尿钠、尿肌酐的浓度及血清钠水平。结果热性惊厥组尿钠/尿肌酐为(25.07±6.51),与发热无抽搐组的(20.43±5.48)、健康儿童组的(14.88±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