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全面敲响数据保护的警钟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aj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棱镜”、“颞颥”等美英系列秘密监控项目相继曝光,全球一片哗然。美前中情局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接二连三曝出“猛料”,称美英情报部门无网不入,从简单的通话记录到直接进入谷歌、苹果、脸谱等九大互联网巨头服务器获取电邮、网络浏览和聊天记录、照片、存储数据、视频会议、文件传输以及使用社交网络情况等各种“网络踪迹”,再到目标国家的骨干网络和重要系统,无一不是美国的囊中之物。斯诺登掀开的不仅是美国秘密监控的面纱,更为个人和其他国家敲响了数据保护和信息安全的警钟。
  互联网越来越像一座监控室
  事实上,时刻掌握着网民们一举一动的不仅是国家的情报部门。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全面融入社会生活,使得一切都可以容易且必须要“数据化”,从而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甚至是思维方式,“数字技术从一个工具转化为人们现实生活中日益核心的一部分”。而社交媒体所倡导的“分享”和“彻底透明”尤其让人们迷恋于“个人透明度”和“大范围暴露”。
  美国媒体公认的反思互联网“第一人”安德鲁·基恩(Adrew Keen)已经看到了“网络是有史以来最骇人听闻的间谍机”。他在《数字眩晕》一书中,直接点明“互联网是一座数字监察室”,对社交媒体饱有诟病。在他看来,脸谱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推特创始人之一比兹·斯通等互联网“大腕”极力推崇“未来将是社交的”,把互联网打造成为21世纪生活的结缔组织,鼓励人们“永久的自我展览”,最终造成了“如今的网络让我们无处躲藏”。扎克伯格“重新联线世界”的五年计划就是要“扫除孤独”,不论做任何事情总与在线的朋友相连接:公开他们的住址、宗教信仰和政治观念、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姓名、住址、位置、通信以及亲属成员和朋友名单、个人电子邮件、电话号码、自己的照片,甚至时时刻刻更新他们正在做的事情。这些“连接”产生了大量的个人数据,例如脸谱每个月能吸引上万亿次页面浏览,拥有的活动用户数比欧洲加起来的人口总和还要多。美国的“洋葱网”甚至调侃扎克伯格实现了中央情报局的梦想。除了脸谱在建立人类的“主数据库”,Foursquare、Facebook Places、谷歌纵横(Google Latitude)、Plancast以及Hotlist等流行的地理位置服务,让我们能“有效地看穿墙壁并知道所有朋友的准确位置”。安德鲁担心的是,“这些最全面的数据库全都存放在美国境内,随时供美国情报机构获取”。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抨击今天的互联网是“这个世界迄今最伟大的间谍设备”。
  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挖掘仅仅是第一步,大数据应用的蓬勃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服务商具备了强大的数据分析和比对能力。它们可以轻易地知道你的过去,掌握你的现在,甚至预测你的未来。亚马逊等电商了解我们的购物习惯,谷歌监视着我们的网页浏览习惯并因此预测出了流感集中爆发地,安装了苹果、安卓系统的智能设备掌控着我们的位置信息、脸谱的Timeline(时间线)功能只消一次点击即可访问用户在脸谱上的全部历史照片、链接和其他内容。
  掌控数据是国家科技实力和战略意志的双重体现。信息和数据正在成为国家竞争的焦点,成为未来衡量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电影《少数派报告》幻构了一个未来可准确预知的世界,罪犯在实施犯罪前就受到惩罚。但在现实世界,美国已经开始运用类似系统,通过监控个人的生命体征、肢体语言和其他生理模式,发现潜在的犯罪分子,准确度达到70%。在大数据造就的新社会模式下,危险不再是隐私的泄露,而是“被预知的可能性”。正如斯诺登所言,他揭露的只是美国秘密监控项目的“冰山一角”,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也只是技术巨大能量的端倪。
  “信息和数据正在成为国家竞争的焦点”
  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经济学人》编辑肯尼思·库耶克合著的《大数据:一场改变我们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的革命》一书断言,信息技术变革的重点一直在“T”(技术)上,而不是在“I”(信息)上,但现在是时候把聚光灯打向“I”,开始关注信息本身了。因为在信息时代,几乎所有领域都能采集信息并存储为数据形式。“一旦世界被数据化,就只有你想不到,而没有信息做不到的事情了”。
  数据不同于物质性的东西,它的价值不会随着使用而减少或有所耗损,而是可以不断地被处理和加以再利用。而且,大数据应用带来真正的革命并不在于分析数据的机器,而在于数据本身和我们如何运用数据,在于如何挖掘出庞大的数据库独有的价值并衍生出无穷无尽的用途。正因为被赋予了新的价值,数据的重要性才变得非常突出。在个人眼里,数据是隐私;在企业眼里,数据是财产,更是新的生产要素,原始材料在数据流水线的一端输入,处理后的信息则从另一端输出,而且能通过再利用、重组、扩展和开放不断生成新的价值。例如,谷歌收集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数据,不仅优化了它的地图服务,而且对它自动汽车的开发和最终走向市场功不可没。在国家眼里,数据则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国家资产,甚至是战略资源。2012年3月,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同时组建“大数据高级指导小组”,负责管理政府在大数据领域的两亿多美元投资。美国率先把应对大数据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根据这一计划,美国希望利用大数据技术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包括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工程技术、国土安全、生物医药等。“棱镜”事件折射出来的,除了美国拥有的强大技术优势外,更有它意欲把持全球信息流和数据流的“野心”。
  着力挺进中国大数据市场的IBM公司强调,“大数据的核心是要获得智慧,需要的是驾驭数据的技能,这是一个端到端的多维度综合能力的竞争”。由此可见,掌控数据是国家科技实力和战略意志的双重体现。信息和数据正在成为国家竞争的焦点,成为未来衡量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美国真正认识到并切实践行了这一理念。用斯诺登的话来说,美国倚重苹果、谷歌、微软等互联网巨头以及思科、IBM、甲骨文等IT巨鳄的技术优势,凭借军情部门的传统强势,在全球构建了一个“自动的、无处不在的且没有根据的”监控网。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即便是盟国和“自己人”,美国亦没有网开一面。最新曝出的秘密文件显示,美国对欧盟驻华盛顿外交使团和驻联合国办事机构大楼、欧盟总部大楼、38国驻美机构等长期进行监听、监视,欧洲尤其是法德两国对此反应激烈,称“不能接受”、“无法容忍”,甚至号召终止与美国的一切谈判。欧洲议会议长马丁·舒尔茨6月30日亦对此“深感担忧和震惊”,“如果指控真实性得到证实,那将是一起极其严重的事件,会对美国与欧盟的关系产生严重影响”。   划定新界限
  斯诺登之所以敢于站出来,是因为他不想再活在一个人权受到严重侵害的世界里。在写给厄瓜多尔总统的信中,他再次表明了会为世界的“公义”战斗到最后。像阿桑奇一样,无论世人对他如何评判,“棱镜”事件让人们警醒,敦促人们必须重新思考信息时代公民与国家的权利和责任。
  首先,要反思当今时代如何定义个人隐私。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的生活从现实世界转移到了网络空间,人们的社会关系也从网下搬到了网上,过去虚拟的世界正变得越来越真实。要想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各种新式且便利的服务,网民们也不得不让渡一部分个人隐私。但是,各种各样的公司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采集了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数据,并且进行数据共享及一些未知的运用。为全面调查一个人,需要得到关于这个人的最广泛信息,不仅是他认识的人,还包括这些人又认识哪些人等。过去的技术条件没法做到这样的分析,但今非昔比,谷歌和脸谱信奉的理念就是“人就是社会关系、网上互动和内容搜索的加和”。即使是最无害的数据,只要被数据收集器采集到足够的量,也会暴露出个人身份。那么,那些经过数据分析之后衍生出来的且并未告知个人的新信息,应不应该也列入隐私范畴而加以保护呢?
  其次,要反思如何限制企业与国家的强大技术能力。大数据导致个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数据和信息成为生产要素,那么保护这些数据的责任已经从普通民众转移到数据使用者。而能够约束使用者的不是良知,而是明确的法律条文。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关键不只限于防止信息泄露,而是保障信息的合理使用和防止滥用。“棱镜”事件也引起人们思考国家安全是否能成为政府窥探所有人私密的理由,应该如何给国家的权力划定边界。此时此刻,欧盟正在改革数据保护法律,斯诺登揭秘后,欧盟委员会负责司法、人权和公民事务的委员维维亚娜·雷丁旋即在《纽约时报》发表署名文章,称此次丑闻在欧洲引发了一场风暴,“是对那些试图阻止欧委会改革欧洲数据保护规定的人发出的警告”。相较之前的法律,欧盟正在起草的新法案对流出欧洲的数据保护得更为严格,明确要求在欧洲运营的所有公司必须遵守该法,更广泛地定义个人数据,还必须限制那些无限止的国际间数据传输。此外,欧盟亦是用户拥有“选择遗忘”权、互联网企业“不要追踪”等理念的坚定支持者。
  最后,要反思如何为国家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定规矩。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信息和数据的自由流动、开放和共享。云应用更是推动了信息的跨境流动和跨境存储。但新问题由之而来,如何明确这些数据的司法管辖权,国家能否对流入流出其领土的所有数据进行审查。不可否认,尽管现有国际法的一些基本原则依然适用于网络空间,但也要承认,老办法有时候真的解决不了新问题。国际社会亟需在一个更广泛的框架下充分讨论什么才是网络时代负责任的国家行为,明里一套暗里一套、严于律他宽于律己显然违背大多数国家的利益,也违背了基本的国际准则。
其他文献
依照《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及中外双边领事条约,在不违反接受国法律规章的前提下,中国驻外使领馆领事(简称“中国领事”)可采取“公民登记”等方式,为临时出国及海外中国公民提供保护与协助。2013年中国领事服务网创建的“出国及海外中国公民自愿登记”栏目,在为中国领事履行保护与协助职责提供信息平台的同时,既体现了“依法行政,外交为民”的思想,亦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中国领事服务网创建“公民登记”
美国国会的第三位华裔众议员  在最近美国举行的国会中期选举中,45岁的华裔刘云平在加州第33选区当选美国国会众议院议员,成为继赵美心、孟昭文之后美国国会第三位华裔众议员。此次中期选举中有20位左右华裔竞选各类职位,华裔参政意识的增强引起了关注。  刘云平竞选国会众议员得到了奥巴马总统的支持,这也是奥巴马对刘云平2008年支持其竞选总统的回报。2014年10月9日下午4点44分,奥巴马总统突然造访刘
3月20日,奥巴马总统来到中东,连任以来第一次访问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除去会晤双方领导人,去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和伯利恒,还准备到耶路撒冷老城做一回“普通的”游客,不要保镖,自助游览,在街边餐饮店品尝“以色列”美食——霍姆斯酱。  为“迎接”奥巴马的到来,一些巴勒斯坦人做足了准备。他们污损了街头悬挂的奥巴马巨幅头像海报,在车队经过的地方升起黑色气球(讽刺他的中东政策早已死亡)。一些年轻人借助“脸谱”网站
印尼总统苏希洛创作歌曲《宁静》  2010年初,我专程去印尼,为温家宝总理正式访问做准备。  汽车上,听时任驻印尼大使章启月不经意间谈到,印尼总统苏希洛在2006年访问广西时,曾创作了一首题为《宁静》的歌曲,抒发了对和平环境和家乡的眷恋之情。曲子很美,在印尼广为传唱,且已收录到总统先生本人的专辑中。  听闻此事我颇为激动,因为苏希洛总统的那次访华我参与了接待。那一年正值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
中国制造的影响力,甚至充分体现在了美国灾难大片《2012》中:片中那些在劫难之际拯救人类的巨大“方舟”。而“只有中国人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这句台词,在中国观众中引发的情感却是复杂而微妙的。  而让中国制造再次成为关注焦点的,是2009年岁末一则有政府背景、由中国几家商业协会联手打造的、在美国电视有线新闻网(CNN)播出的商业广告。这则广告围绕“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理念,用时尚、流行的元素演绎了新
前些日子中央电视台连续几天报道了中国投资移民者在美国被骗的事件。那是一个叫作芝加哥会议中心的项目,负责人塞斯只有29岁却称有15年房地产业经验,要在芝加哥机场附近建造一个世界最大规模的低碳环保酒店,向290多名投资者(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出售了他自己公司1.45亿美元的股份。几年之后这个酒店还没有建起来,项目负责人却在2013年初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伪造证件,1亿多美元的外国人投资款均被冻结。
这个民族在缅甸若开邦居住的历史已超过1300年;他们是阿拉伯穆斯林、阿富汗人、摩尔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和孟加拉人的直接后裔;他们非常贫困并受到种种限制,纷纷逃往东南亚其他国家……    2009年1月,一个人权组织透露,将近1000名罗兴伽人于2008年底逃到泰国避难,但泰国军人拒绝他们入境,并且把只装了少量粮食和饮水的难民船拖回大海,还把船上的发动机弄坏,任其在海上漂流。这些难民大约有一半在印尼
“位高权轻”,曾经位至台湾地区副领导人,但没有实际权力,抱怨自己是“深宫怨妇”; 长期特立独行,在党内没有自己的派系,被形容为民进党内的“政治孤鸟”——她就是台湾的所谓“第一才女”吕秀莲。  曾经的“党外第一才女”  吕秀莲,1944年6月7日出生于台湾桃园县的农民家庭。自幼她特别欣赏孙中山、胡适自由开放的思想。高中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台大法律系。1967年毕业后,她在报社跑了三个月的新闻,
在台湾政坛,李登辉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曾是国民党主席,却使国民党四分五裂,失去执政权;他不是民进党主席,却暗地里帮助民进党赢得2000年“大选”的胜利,让一个成立仅13年的“台独”政党登上了执政的舞台;他的各种媚日言论言行又让坊间关于他是日本人之说甚嚣尘上。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他的庐山真面目。  “皇民”之子  1923年1月15日,李登辉出生于新北市三芝乡埔坪村的“源兴居”。  李登辉生长在
2013年的初冬对中国、欧盟以及中东欧国家别具意义。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中国未来的全面深入改革锚定了明确方向;继而中国与欧盟第16次领导人会晤举行,共同发表《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清晰规划了中欧全方位合作的路径;数日之后,李克强总理远赴布加勒斯特,正式访问罗马尼亚并参加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第二次会晤以及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  暖冬之旅  尽管天气寒冷,但布加勒斯特却充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