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不完的健康故事
糖尿病防治新思路:中西医结合
故事一:血糖不稳定,中医来“助力”
75岁的张老伯一年前被查出患有糖尿病,虽然一直在服用降糖药,但血糖却控制得不甚理想,“内热”症状也十分严重,大便干结、心烦怕热。一个多月前,他在一位朋友的推荐下找了一位老中医调理身体。医生说,张老伯的体质属于“阴虚热甚”,给他开了一些具有补气、养阴、清热作用的中药服用。果然,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调理以后,张老伯明显感到精神好了很多,血糖指标也基本稳定了。
医生点评: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病。所谓消渴,就是嘴巴很干,很想喝水。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很早。《黄帝内经》记载: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甘美肥胖 易患消渴。意思是说,五脏六腑比较虚弱的人容易患消渴病;吃得太多、肥胖的人,也容易患消渴病。中医防治糖尿病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目前,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有几十种,但中医医生看病并不是简单地将这些药随意搭配起来用,而是要先要问诊、搭脉、看舌苔、望脸色,确定患者属于一个怎样的症型(辨证),最后才开中药方子。
糖尿病到底有哪些证型?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地说,糖尿病患者在刚起病时,以“阴虚热盛”者居多,以后会出现“湿热困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脉络、阴虚热盛”等证型。“阴虚热甚”主要表现为口干、心烦怕热、喜欢吃冷的东西、多食易饥、小便黄、大便干、舌苔黄腻等,需要“补气、养阴、清热”;胸闷、饭后饱涨、体胖、心烦无力、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苔黄厚者,多属“湿热困脾”型,需要“清热化湿”;口干无力、五心烦热、失眠、小便黄、大便不爽、舌红苔薄(像牛肉一样),则属于“气阴两虚”型,需要“益气养阴”;到糖尿病后期,患者往往会出现“阴阳两虚”症状,如口干咽燥、乏力、腰酸怕冷、小便多、水肿、容易出汗、舌胖有齿印等,此时既要滋阴,又要温阳。
故事二:治疗并发症,中医有优势
65岁的林阿姨患糖尿病多年,一直服用降糖药,血糖控制得不错。半年前,她偶然发现自己的小腿有点肿,便去医院就诊,不料被查出小便里有蛋白。医生告诉她,她患了糖尿病肾病,建议她在坚持降糖治疗的同时,辅以中医治疗。果然,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调理以后,林阿姨的蛋白尿情况有所好转。
医生点评: 众所周知,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尤其是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中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很有优势。中医认为,小便里的蛋白质是人体的精微。正常人的小便里是没蛋白质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脏出了问题,本不该流失的蛋白质都“漏”出去了,患者往往都有气虚、血瘀、肾亏的症状,需要补气、活血、补肾。到了后期,患者有明显水肿时,则需要采用温阳利水的方法进行治疗。
另外,糖尿病患者或多或少都存在血管并发症。不论是大血管并发症,还是微血管并发症,都有血瘀存在。这些患者的舌头往往发暗、发紫,还常有胸口闷痛、腰背痛、手脚麻木等症状。中医认为,气不致则麻,血不荣则木,气血不充则萎。对于这类“血瘀脉络”者,需用活血通络、祛瘀生新的方法进行治疗。
专家简介
徐蓉娟
出生中医世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医疗专长:擅长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各种甲状腺疾病、痛风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防治新思路:中西医结合
故事一:血糖不稳定,中医来“助力”
75岁的张老伯一年前被查出患有糖尿病,虽然一直在服用降糖药,但血糖却控制得不甚理想,“内热”症状也十分严重,大便干结、心烦怕热。一个多月前,他在一位朋友的推荐下找了一位老中医调理身体。医生说,张老伯的体质属于“阴虚热甚”,给他开了一些具有补气、养阴、清热作用的中药服用。果然,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调理以后,张老伯明显感到精神好了很多,血糖指标也基本稳定了。
医生点评: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病。所谓消渴,就是嘴巴很干,很想喝水。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很早。《黄帝内经》记载: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甘美肥胖 易患消渴。意思是说,五脏六腑比较虚弱的人容易患消渴病;吃得太多、肥胖的人,也容易患消渴病。中医防治糖尿病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目前,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有几十种,但中医医生看病并不是简单地将这些药随意搭配起来用,而是要先要问诊、搭脉、看舌苔、望脸色,确定患者属于一个怎样的症型(辨证),最后才开中药方子。
糖尿病到底有哪些证型?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地说,糖尿病患者在刚起病时,以“阴虚热盛”者居多,以后会出现“湿热困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脉络、阴虚热盛”等证型。“阴虚热甚”主要表现为口干、心烦怕热、喜欢吃冷的东西、多食易饥、小便黄、大便干、舌苔黄腻等,需要“补气、养阴、清热”;胸闷、饭后饱涨、体胖、心烦无力、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苔黄厚者,多属“湿热困脾”型,需要“清热化湿”;口干无力、五心烦热、失眠、小便黄、大便不爽、舌红苔薄(像牛肉一样),则属于“气阴两虚”型,需要“益气养阴”;到糖尿病后期,患者往往会出现“阴阳两虚”症状,如口干咽燥、乏力、腰酸怕冷、小便多、水肿、容易出汗、舌胖有齿印等,此时既要滋阴,又要温阳。
故事二:治疗并发症,中医有优势
65岁的林阿姨患糖尿病多年,一直服用降糖药,血糖控制得不错。半年前,她偶然发现自己的小腿有点肿,便去医院就诊,不料被查出小便里有蛋白。医生告诉她,她患了糖尿病肾病,建议她在坚持降糖治疗的同时,辅以中医治疗。果然,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调理以后,林阿姨的蛋白尿情况有所好转。
医生点评: 众所周知,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尤其是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中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很有优势。中医认为,小便里的蛋白质是人体的精微。正常人的小便里是没蛋白质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脏出了问题,本不该流失的蛋白质都“漏”出去了,患者往往都有气虚、血瘀、肾亏的症状,需要补气、活血、补肾。到了后期,患者有明显水肿时,则需要采用温阳利水的方法进行治疗。
另外,糖尿病患者或多或少都存在血管并发症。不论是大血管并发症,还是微血管并发症,都有血瘀存在。这些患者的舌头往往发暗、发紫,还常有胸口闷痛、腰背痛、手脚麻木等症状。中医认为,气不致则麻,血不荣则木,气血不充则萎。对于这类“血瘀脉络”者,需用活血通络、祛瘀生新的方法进行治疗。
专家简介
徐蓉娟
出生中医世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医疗专长:擅长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各种甲状腺疾病、痛风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