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识“项目式学习”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l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项目式学习重新回到教育者的视野中,成为学校课程改革探索的一个热词。这种秉承着新理念的归纳式学习方法风靡了整个教育圈。教育人士探讨了各种模式的项目式学习和理论研究,抑或是各阶段各学科的实证、应用研究。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之下,人们对项目式学习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该如何理解项目式学习的思想和精神,对于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为此,本刊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董艳教授。
  融合——新时期的项目式学习
  记 者:在我国中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创新教学方法,被广泛关注和应用。项目式学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态各异,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理解与研究,请问您是怎么认识这种教学方法呢?
  董 艳:项目学习并不是近些年提出来的新事物。但我们可能需要重新认识项目式学习: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属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项目是指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完成一件可展示的作品,包括方案、图纸。在技术领域里,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可以作为项目,如模具、小电视机、测量仪器以及简单的工具制作等;所有具有整体特性并有可见成果的工作也都可以作为项目,如不同场合的商品展示、产品的广告设计、应用小软件的开发等。通过体验这样一些项目的整体性、综合性、探究性,学生解决与生活相关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完成并展示相应的作品,从而提升了他们的多种学习技能。
  新时期的项目式学习,看重的是学生如何在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完成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而得到的收获。“做中学”正是项目学习的核心,通过学生的实践,学生真正有所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学科知识融入到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中,项目的完成依赖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单纯地完成项目或者只选择完成一些学生感兴趣而和学科没有关系的内容,可能只是开展了表层的项目式学习。然而,要想通过项目式学习达到更深层的认知目标,或通过项目式学习提高学生的21世纪学习技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还需要将项目学习与学科知识进行通整,甚至需要跨学科设计。传统讲授方法,很难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甚至跨学科综合素养。而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有参与、有探究、有合作的过程,才有利于其能力的提升。
  之所以重新提起项目式学习,有两个主要缘由。一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二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普及。但项目学习的成功,依赖于师生自身观念的转变。学校其实存在着很大的“浪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不能完全运用他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同时,学生又不能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其日常的生活中去。统计数据显示,通过让学生“听 看 做”或“亲身实践”等类型的学习,记忆效果可达90%,远远超过“听”“看”“听 看”的学习效率。项目式学习就是这样一种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将学习和生活联系,通过提出和生活相关的、有挑战性的、比较复杂的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究、去合作、去走入社会生活,促进他们愿意去学习,从而完成项目作品要求或完成最终的任务。
  相比之下,传统学习就是不断的读、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形成刺激—反应。认知心理学强调如何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学习就是不断同化和顺应。当前在移动互联的网络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和数据的渠道更加容易,VR技术为学生带来了丰富学习环境的可能,学生可以在教室中“走”进博物馆,“走”进大自然,感受虚拟的社会职业情境。这些新技术也为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情境的支撑提供条件,也有利于项目式学习的开展。
  现在的教育生态中还存在另一种融合:项目式学习与STEAM教育的融合。学科融合在中小学教育中愈来愈受到重视,这不仅表现在学校层面,孩子喜欢、家长欢迎、产业追随。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来开展STEAM实践,学生参与到跨学科项目的情境之中,通过驱动式项目的合作探究完成,来实现工程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记 者:刚才您提到了项目式学习与STEAM的融合,项目式学习和STEAM教育融合的要义是什么?二者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董 艳: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执行项目的教学和学习方法。STEAM教育则是一种跨学科的教学理念,以突破传统的分科教学带来的对学生培养的不足。但在某些方面,两者存在一些相同的地方,比如都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任务或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学习的任务。前者更强调学习即参与的一种隐喻,而后者更加强调通过跨学科的知识渗透和整合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创造性作品的教育过程。STEAM教育不一定按照项目式学习的规范流程来操作,但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思想经常会在STEAM教与学中得到体现。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逐渐要求我们的学习者具有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国内现在倡导的“社会大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接触社会、融入生活的实践方式。美国也在很多年前提出营地教育的旅行研学模式,呼吁学习者走出课堂,走入自然,通过临时组建的学习共同体,在精心设计的项目活动中,让学生去体验学习,获得提升。这些都为学校教师设计学生的项目式学习或STEAM教育提供一些基础。教师要敢于迎接这样的新挑战。
  项目式学习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记 者:项目式学习回归教育者的视野,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欢迎。在设计与实施中有哪些关键步骤需要注意呢?
  董 艳:项目式学习的实施有这样几个关鍵步骤:一是规划探究主题。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二是形成项目学习小组。三是确定项目任务。学生选择探究主题,明确探究任务。四是制定主题探究计划。由学生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五是实施计划。学生收集资料,开展主题探究,分析、总结资料,制作作品。六是展示与评价。预定展示作品的时间,进行成果展示,进行多元化评价。七是归档或结果应用,项目工作成果应该归档或应用到相应的实践中,例如作为项目的维修工作应记入维修保养记录,作为项目的工具制作、软件开发可应用到生产部门或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探究主题,一方面要结合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来形成。特别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探究需求。总之,要考虑到学生的声音。此外,探究主题或任务,不一定选大而全的,有时可以在一节课内选择小而美的项目工作来完成。对于项目成果的展示评价来说,可以扩展更大的范围,让学生感受到他们被关注,同时能够得到更多的反馈意见。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制定明确的评价规则或标准等。
  记 者:在开展项目式学习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被重新定位。这样的变化给教师带来了哪些挑战?
  董 艳:项目式学习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传统授课主要完成知识传递,授课结束以后学生完成相应的作业以巩固学习任务,每节课之间没有特别多的关联。但项目式学习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可以是一周或一个学期,为此对教师的过程性指导和督促就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主要扮演好四個主要角色。一是做好项目规划:综合考虑学生知识技能背景,设定项目目标并给出驱动问题。二是提供关键指导:就学生的调研方法、采访技巧、数据分析、知识解惑、专题指导等。第三,促进或协助学生做好管理:方案制作过程中给予团队管理、时间管理、专家引进、修正建议等。最后,教师要给予积极反馈:给学生提供展示创造机会并给予反馈、提供评估。
  希望运用项目式学习的老师可以先从以下一些小的工作做起,比如尝试运用一些项目式学习的具体策略;在课堂上更加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小组学习的设计;至少在学期内做一次项目学习;改进教学中的一个专题项目;将技术整合在课堂学习中。但在实践中发现,较多教师都认同项目式学习,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不能完整实施一个项目流程。项目式学习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实践和组织能力,要求学科与实践有深度结合,如此,教师才能很好地设计规划项目和督促项目的完成。此外,项目式学习对教师如何监督项目实施和评价项目完成成果均提出了高要求。为此,从学校管理来说,需要学校有一种组织或倡导。比如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教师组成一个实践共同体,形成研究团队,通过交流解决项目式学习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也可以分享经验,促进其他老师的工作。
  项目式学习评价主体从学生到过程和作品
  记 者:通过项目式学习可以对课程进行很好的设计、规划与实施,项目式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那么,项目式学习应该如何评价学生呢?
  董 艳:项目式学习要求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进行规范、全面的评价。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http://www.bie.org/)开发了许多评价用的工具和量表。评价的主体从以往的教师评价学生,到现在评价公开展示的学生作品,如将作品在全校的宣传场所展示,或者学生用PPT、Video面向全校做汇报。评价者可以包括校长、教师、家长、同学等所有看到作品的人;评价的作品不再仅仅是总结性评价的内容,还更加强调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过程性表现,如小组讨论的材料、项目半成品以及总结的材料。所以项目的多元评价理念更加明确,评价方式更加公开,甚至权威。当然,这也意味着对教师的高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项目式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的缩写形式,都是PBL。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主要是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自己或小组一起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的解决问题,达到对学习的理解。两者都符合建构主义心理理论,是基于情境的、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此之前,由教学者提出需要解决的有价值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项目式学习最终是完成一个项目,基于问题的学习更多是学生在已有的学科知识结构上,通过资料学习和同伴探讨,对某一难题深度思考,其重点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项目式学习是完成挑战性的任务,并且以完成项目,生成作品为终。只是在许多情况下,项目式学习也会以一个问题的形式来引入。
其他文献
指导思想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指导意见》颁布,研学旅行受到广泛重视和关注。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学生可通过研学旅行进行考察探究学习。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研学旅行校外教育活动,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提出培养“有家国情
2019年9月26日上午,全国首场四地七校“5G MR”全息物理直播教学活动在成都教科院附中如期举行。参加此次活动的有上海格致中学、北京十八中、成都教科院附属中学、青岛即墨翠英中学及四川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的中学等。此次物理课堂教学,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场景形象化、具体化;通过四地互动协同,探索远程直播教学的深度互动模式。  课堂教学组织首先由罗清红老师在教科院附中发起。由
【摘 要】本研究基于北京市海淀区对学习科学的理解,呈现了海淀区开展教师学习科学素养提升项目的初衷和推进策略,并展示了项目研究的效果。从区域层面提出了教师学习科学素养提升模型,即一个完整的学习科学素养提升项目应包含理论学习阶段、课题研究阶段、评价阶段,全过程由线上线下混合实施,教师、学习者、助学者三方互动,共同完成。海淀区通过提升教师学习科学素养的探索与尝试,帮助学科教师的授业和育人更加科学、有效。
附中学生的“小剧场”——杏坛演绎经典作品  拿着吴戈,我披着犀甲/两车相遇,短兵器相接/旌旗蔽日遮天,仇敌风卷云烟/箭纷纷落地上,我们不避反争先/凌我战阵,又躐我行列/左战马已倒地,右良驹又刃伤/神明啊,我陷入了绝境/来吧,敲响你的战鼓/我已选择卫国就不再后退/我已拿起武器就不再后悔/他们说我将为这场战争失去我的全部/但我告诉他们我不会轻易放弃/你做到勇武刚强坚不可摧/你就算失败也永不言弃/就是那
随着我国贫困人口从绝对贫困进入相对贫困阶段,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和重塑教育的新时代,如何继续发挥教育扶贫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从传统教育扶贫向现代教育扶贫的转变,是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必须思考的问题。  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是由湖北省和教育部协同共建的创新平台。“协同创新中心”自2013年成立以来,围绕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质量提升”和
率先垂范齐抓共管 档案工作日趋规范    本刊讯为进一步规范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管理工作,中共北京市委机关由办公厅保密档案处牵头开展的《中共北京市委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档案保管期限表》(以下简称《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修订工作,在各部、委、办共同参与下,历时一年左右圆满完成,日前已经市委常委、秘书长孙政才同志签批,由市委办公厅向所属部门、单位印发施行。  11月2日上午,市委办公厅保密档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智能终端的发展,许多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生活状态的爱好,往往把自己吃了什么、在哪里游玩、看到了什么等,通过微信、微博等媒体传播到互联网上。然而在信息便捷的同时,却也隐含着信息暴露的风险,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非常薄弱。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尤为重要。  本文以“程序设计for循环”一课为例,突出信息技术学科的信息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作为社会的合格公民要承担一定
中国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大运河中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如何让学生触摸到、探究到、体验到大运河上劳动人民的智慧?本文以“劳”为切入点,构建大运河文化研学课程,旨在让学生用双脚去丈量运河,用双手实验,用双眼发现大运河上的劳动智慧。让学生在劳动中养德、劳动中启智、劳动中审美、劳动中创造。  大运河上劳动智慧与学科关联  按照中小学学段检索“大运河”与北京版或人教版
【摘 要】北京市海淀区学区制介于区域教育治理与学校治理之间,是学区地域内各界人士协商共治,探索资源统筹、共享融通、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型教育治理体制。“学区治理”为学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资源基础和制度保障,海淀区四季青学区聚焦区域资源特色,探索整合区域内各级各类资源,开发学区特色课程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相关成果对学区课程开发工作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教育治理;学区特色课程;区域教育资源整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国家层面对创新的战略要求,学校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后备人才迫在眉睫。近年来,全国各地多所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种各样的科技创新类的教学活动,其中大部分仍停留于利用第三方研发的现成项目,被动地完成任务式的教学。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发现创意机器人项目是学校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智能茶博士”项目定位于客人接待、茶的加工。该机器人自动完成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