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追问”,应疑而有度,体现追问教学的根基之美;适时发问,把握追问教学的过程之美;巧问巧思,展示追问教学的智慧之美;有问有评,描绘追问教学的反思之美。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 追问 教学之美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B-0063-02
“质疑而知疑,知疑而释疑,疑而生问,问而求知”,这句话生动地反映出“疑”和“问”之间的关系,而“追问”则是“释疑”的有效途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理论性较强,知识和概念过于抽象,这也是不少学生感到政治课堂枯燥无趣的原因。而追问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使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深刻、到位,也更能体现出政治课堂的教学之美。
一、疑而有度,体现追问教学的根基之美
高中阶段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较强,对于问题的解析已经不再局限于表面现象,而是更倾向于对问题本质的探究和钻研。尤其是政治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辩证性和逻辑性,因此更容易成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而“追问”则能够成为强化学生辩证逻辑思维的催化剂。政治教师在追问教学模式中,需要对问题精心设计,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设问中体现出教学重难点,并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在追问中需要秉承“最近发展区”原则,问题难度太大,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失去探究积极性;而问题设置过于容易,又会使学生感到缺乏挑战性,失去探究兴趣。问题设置难度应当在“跳一跳、摘得到”水平上。教师可以将起始问题的难度稍微降低些,随着追问的进行逐渐提高难度,从而使学生的思维阶梯型进步,从而达到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例如在“收入分配”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出“现阶段国内分配形式如何”这一问题。学生会很快回答“按劳分配”,接着教师继续追问:“普通劳动者处于第一线,但是工资为什么不如管理人员高?”这一问题指出了知识和技术对分配原则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区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分析完上述问题后,教师继续追问:“同学们对社会公平与收入分配有什么看法?”学生的回答很有见地:“价值是决定分配的基础,劳有所得是基本分配形式。但是按劳分配是一种过渡形式,随着生产力和社会体制的完善,最终会实现按需分配。”追问使学生的自主思维更为活跃,课堂效率倍增。
二、适时发问,把握追问教学的过程之美
思想政治课堂上中引入追问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握好提问时机,只有这样才能突出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如果提问时间过早,学生尚未全面思考,对于课堂知识的领会程度不够,这时候教师往往难以获得满意答案,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会受挫。如果提问时间过迟,学生最活跃的思维阶段已经过去,这时候的提问往往成为“马后炮”,同样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最佳提问时机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准确把握,一般来说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第一,新课导入阶段的追问。教师在这一阶段可以根据教材提出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应当具备连贯性和启发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新课有综合了解。教师预先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教材,在这一过程中,新知识点会与学生的知识积累产生矛盾,也就是以前学过的知识已经不能解释新知识的问题,这时学生就会产生质疑。学生的质疑与教师的问题将成为双重引导力量,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更加强烈。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学生会初步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在学生出现疑问时,教师不要为学生设置过大的“知识跨度”,而是应当为学生预设难度较小的问题,从而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问题细分有利于学生探究正确答案,如果答案与学生思维能力差距较大,就会使学生感到茫然无措,进而对问题探究望而却步,甚至失去解题兴趣。在学生找到正确答案后,教师可以一步步加深追问难度,直到问题解决。追问时机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形成课堂上前后连贯的思考空间,学生不会因为知识点阶梯过高而止步不前,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例如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一课教学中,很多学生在预习时反映内容空洞,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如下问题:“当前反腐案件严查重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学生在经过思考后提出了“对公众负责”、“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反贪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政府服务工作透明化”等看法,还有学生指出政府权力必须由人民监督,有的学生指出监督不力是滋生腐败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掌握好提问时机,对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有很大帮助。
三、巧问巧思,展示追问教学的智慧之美
高中阶段的学生独立思考意识较为明显,对事物的看法有其独到性。如果教师在追问教学中问题设置老套,没有新意,就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失去回答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在问题设计中能够新颖、有趣,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能力都会成倍增加。“亲其师,信其道”,巧问是巧思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在提问技巧上下工夫。在问题设计中,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巧问”的技巧,避免问题过于一般化、随意化。由于政治教学与时事之间有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每课一问”,也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在每一节上提出一个时事问题。这样的设问方式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堂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扭转以往视政治学习如空中楼阁的片面认识。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时事、新闻、故事或者歌曲等,这些都能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并激发其活跃思维。在问题设置上,教师务必要注意问题的新颖性。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回答技巧,由于政治解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基础,在融合教材内容的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回答,使学生在回答追问的同时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步提升。
例如在“唯物主义发展观”教学中,从量变到质变的理论较为抽象,而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层层追问:“有一个人总感觉食物不好吃,别人告诉他可以多放一点盐调味,增加一些盐后,这个人感到味道好多了,并考虑既然加盐可以让食物更美味,那么直接吃盐会不会更美味呢?结果,这个人吃到的是非常咸而苦涩的味道。在这个故事中,量变体现在哪里?质变又体现在哪里?促使从量变到质变的因素是什么?”学生通过浅显易懂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初步了解到量变和质变之间的关系,教学效果自然会更加突出。
四、有问有评,描绘追问教学的反思之美
无论思想政治课堂中引入何种教学方式,最终目的都是引发学生的智慧火花,充分体现出教学有效性。而问题评价则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及时进行课堂评价,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回答的错误和不足,以便进行纠正和补充。追问与点评相结合,才能使学生驰骋的思维得到驾驭,从而避免陷入空想离题的思维误区。追问教学之所以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过程始终保持在“有用功状态”。如果学生回答追问时出现“偏题”或者“跑题”现象,教师必须及时给予纠正,并指出问题所在,引导学生进行纠正。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回答评价这一环节,做到评价反馈一针见血简单扼要,从而加深学生的课堂印象。
例如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课教学中,教师提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证据有哪些?”很多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写出了文字和史书典籍,在此基础上,笔者一步步追问:“你所知道的中华国粹都有哪些?你阅读过哪些史书典籍?中华文化的传承表现在哪里?”通过教师层层追问,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上,使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拓展。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追问”已经逐渐从教学方法转化为教学模式,追问模式的运用,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带来了无限活力,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更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使思想政治教学有所创新,同时也使更多学生体会到政治课堂的教学之美。
(责编 刘 影)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 追问 教学之美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B-0063-02
“质疑而知疑,知疑而释疑,疑而生问,问而求知”,这句话生动地反映出“疑”和“问”之间的关系,而“追问”则是“释疑”的有效途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理论性较强,知识和概念过于抽象,这也是不少学生感到政治课堂枯燥无趣的原因。而追问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使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深刻、到位,也更能体现出政治课堂的教学之美。
一、疑而有度,体现追问教学的根基之美
高中阶段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较强,对于问题的解析已经不再局限于表面现象,而是更倾向于对问题本质的探究和钻研。尤其是政治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辩证性和逻辑性,因此更容易成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而“追问”则能够成为强化学生辩证逻辑思维的催化剂。政治教师在追问教学模式中,需要对问题精心设计,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设问中体现出教学重难点,并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在追问中需要秉承“最近发展区”原则,问题难度太大,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失去探究积极性;而问题设置过于容易,又会使学生感到缺乏挑战性,失去探究兴趣。问题设置难度应当在“跳一跳、摘得到”水平上。教师可以将起始问题的难度稍微降低些,随着追问的进行逐渐提高难度,从而使学生的思维阶梯型进步,从而达到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例如在“收入分配”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出“现阶段国内分配形式如何”这一问题。学生会很快回答“按劳分配”,接着教师继续追问:“普通劳动者处于第一线,但是工资为什么不如管理人员高?”这一问题指出了知识和技术对分配原则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区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分析完上述问题后,教师继续追问:“同学们对社会公平与收入分配有什么看法?”学生的回答很有见地:“价值是决定分配的基础,劳有所得是基本分配形式。但是按劳分配是一种过渡形式,随着生产力和社会体制的完善,最终会实现按需分配。”追问使学生的自主思维更为活跃,课堂效率倍增。
二、适时发问,把握追问教学的过程之美
思想政治课堂上中引入追问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握好提问时机,只有这样才能突出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如果提问时间过早,学生尚未全面思考,对于课堂知识的领会程度不够,这时候教师往往难以获得满意答案,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会受挫。如果提问时间过迟,学生最活跃的思维阶段已经过去,这时候的提问往往成为“马后炮”,同样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最佳提问时机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准确把握,一般来说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第一,新课导入阶段的追问。教师在这一阶段可以根据教材提出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应当具备连贯性和启发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新课有综合了解。教师预先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教材,在这一过程中,新知识点会与学生的知识积累产生矛盾,也就是以前学过的知识已经不能解释新知识的问题,这时学生就会产生质疑。学生的质疑与教师的问题将成为双重引导力量,使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更加强烈。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学生会初步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在学生出现疑问时,教师不要为学生设置过大的“知识跨度”,而是应当为学生预设难度较小的问题,从而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问题细分有利于学生探究正确答案,如果答案与学生思维能力差距较大,就会使学生感到茫然无措,进而对问题探究望而却步,甚至失去解题兴趣。在学生找到正确答案后,教师可以一步步加深追问难度,直到问题解决。追问时机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形成课堂上前后连贯的思考空间,学生不会因为知识点阶梯过高而止步不前,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例如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一课教学中,很多学生在预习时反映内容空洞,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如下问题:“当前反腐案件严查重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学生在经过思考后提出了“对公众负责”、“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反贪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政府服务工作透明化”等看法,还有学生指出政府权力必须由人民监督,有的学生指出监督不力是滋生腐败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掌握好提问时机,对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有很大帮助。
三、巧问巧思,展示追问教学的智慧之美
高中阶段的学生独立思考意识较为明显,对事物的看法有其独到性。如果教师在追问教学中问题设置老套,没有新意,就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失去回答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在问题设计中能够新颖、有趣,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能力都会成倍增加。“亲其师,信其道”,巧问是巧思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在提问技巧上下工夫。在问题设计中,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巧问”的技巧,避免问题过于一般化、随意化。由于政治教学与时事之间有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每课一问”,也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在每一节上提出一个时事问题。这样的设问方式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堂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扭转以往视政治学习如空中楼阁的片面认识。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时事、新闻、故事或者歌曲等,这些都能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并激发其活跃思维。在问题设置上,教师务必要注意问题的新颖性。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回答技巧,由于政治解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基础,在融合教材内容的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回答,使学生在回答追问的同时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步提升。
例如在“唯物主义发展观”教学中,从量变到质变的理论较为抽象,而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层层追问:“有一个人总感觉食物不好吃,别人告诉他可以多放一点盐调味,增加一些盐后,这个人感到味道好多了,并考虑既然加盐可以让食物更美味,那么直接吃盐会不会更美味呢?结果,这个人吃到的是非常咸而苦涩的味道。在这个故事中,量变体现在哪里?质变又体现在哪里?促使从量变到质变的因素是什么?”学生通过浅显易懂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初步了解到量变和质变之间的关系,教学效果自然会更加突出。
四、有问有评,描绘追问教学的反思之美
无论思想政治课堂中引入何种教学方式,最终目的都是引发学生的智慧火花,充分体现出教学有效性。而问题评价则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及时进行课堂评价,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回答的错误和不足,以便进行纠正和补充。追问与点评相结合,才能使学生驰骋的思维得到驾驭,从而避免陷入空想离题的思维误区。追问教学之所以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过程始终保持在“有用功状态”。如果学生回答追问时出现“偏题”或者“跑题”现象,教师必须及时给予纠正,并指出问题所在,引导学生进行纠正。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回答评价这一环节,做到评价反馈一针见血简单扼要,从而加深学生的课堂印象。
例如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课教学中,教师提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证据有哪些?”很多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写出了文字和史书典籍,在此基础上,笔者一步步追问:“你所知道的中华国粹都有哪些?你阅读过哪些史书典籍?中华文化的传承表现在哪里?”通过教师层层追问,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上,使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拓展。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追问”已经逐渐从教学方法转化为教学模式,追问模式的运用,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带来了无限活力,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更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使思想政治教学有所创新,同时也使更多学生体会到政治课堂的教学之美。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