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中国故事”

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ecursor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3年5月,中国科学院登山科学考察队包括副队长高登义在内的三十余人一起走进雅鲁藏布江流域进行科学探险和考察。高登义是第一位问鼎“三极”(青藏高原、南极、北极)的中国人,也是著名大气物理学家,他所在的小组此次重点负责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的观测研究。
  此时正值雨季,是水汽通道观测的最合适季节。但连绵阴雨也使得公路塌方、冰川泥石流冲毁道路、交通堵塞等事件时有发生。考察队随时面临着暴雨、泥石流和山崩的威胁,却义无反顾地穿行在崎岖的山路、蜿蜒的山谷之间。他们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才可以在然乌、古乡、通麦、易贡等地顺利建立观测站,开展监测任务。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水上通道,具有奇特的自然景观,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高登义教授数次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科学考察,将大峡谷的风貌和历史熟记于心,与当地居民亲密接触。工作科研之余,他将这些年科考岁月中的经历与经验记录下来,著成《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书,向我们娓娓道来了大峡谷的“中国故事”。
  书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1983年这段苦中作乐的观测岁月。在然乌湖观测时,藏族群众牧放的牦牛常常闯入观测场,踩踏观测设备。队员们将这样的不速之客戏称为“牦牛先生”“视察先生”。为了防止牦牛继续踩踏,年轻队员自发地组织晚上值班,点上篝火,谈天说地的欢笑声与远处野狼凄厉的嚎叫声交织在一起,化为作者笔下的“然乌湖夜鸣曲”。艰苦的生活在乐观通达的一群人眼里,又变得如此妙趣横生。
  在易贡湖观测完毕后,科考队伍遇上了通麦附近公路塌方,无法通车,他们只能滞留在易贡。队友们乐观地说“是美丽的易贡湖留我们啊”。储备的食品不够,他们就自己上山采集蘑菇、木耳等野生食品,与藏族同胞、美丽的大自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乐观向上、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激励科学家们取得了一個个引人注目的成绩。
  经过高登义等人在雅鲁藏布江流域近三个多月的观测实验,他们终于完成了监测,获得了大量一手监测数据和资料。书中用详实、严谨的示意图展示了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水汽输送情况以及青藏高原平均降水量、雨季分布情况。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最终成为论证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重要佐证。
  严肃的科学考察活动之余,作者穿插讲述了然乌湖、易贡湖等地的传说故事,既吸引读者注意力,又春风化雨般地传播了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比如,据当地藏族群众讲述,南海龙王为了喝到易贡茶而调印度洋的水汽喷到易贡地区上方,形成降水,储存在盆地,从而形成易贡湖,这正好与科学家们研究的水汽通道的来源是印度洋相契合。人物故事与科学知识无缝衔接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科学原理,有趣不枯燥,让人愿意一读再读。
  除了细致的文字叙述,本书还收录了数百幅珍贵的科考图片,这些照片有科考队员们跋山涉水、专心监测的真实影像,记录了他们用辛劳创造奇迹的历史瞬间;有湖光山色、雄伟壮阔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有精美华丽的民族服饰、各具特色的民族器皿,像是将博物馆移到了书页之上,每一页都质感十足,颇具收藏价值。
  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举,是一次勇于创新的跨界大合作,探索了科学与企业、媒体结合的新路。书中也全程记录了这次跨越,以让民众更近、更全面地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也对科学探险、科学考察有了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公众的科学思维,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书中有一则“农友关注世界第一大峡谷”的故事,河南的一位农民企业家看到电视上对徒步穿越大峡谷的报道,非常感动,自费来到西藏,申请加入徒步穿越队伍,尽管最终未能如愿,但很显然,这位农民企业家以及和他一样的普通大众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热情由此调动起来。这不也正是科学家们宣传科普行动以及进行科普创作的意义所在吗?
其他文献
初二的时候,我摊上一个奇葩同桌。她是从别的学校转来的,浑身上下透着一种“社会姐”的范儿。她逃课,顶撞老师,还谈恋爱。在“学霸人设”的我看来,她的叛逆似乎带了一种光环。她敢做我不敢做的事,说我不敢说的话。我甚至佩服她,觉得世界上只有她才敢如此大逆不道,活得潇潇洒洒。那样的年龄阶段,三观不成熟,很容易受别人影响。  果然,不到半学期,我就跟同桌学会了逃课。随之而来的是,我的学习退步得厉害。所有的学科中
衣橱里有个鞋盒,鞋盒里装着一双高跟鞋。每次搬家,我都会带着它。  那是我穿过的第一双高跟鞋。  那年,我17岁。  春天,去公园玩儿,一个人。遇见一个男孩,背着旅行包,也是一个人。我们在站牌下等车,肩并着肩。  男孩扭头朝我笑了一下,我也朝他笑一下,便转过头来,望向马路。过了一会儿,男孩说,你去哪里?我说植物园。男孩说,我也去植物园。话真多,我又没问。  车来了,前面的门正对着男孩。男孩往旁边挪挪
理发大师的头发,上午有五种颜色,下午有六种颜色。  理发大师的头发,上午是卷曲的,下午又被他拉成直顺的。  理发大师的头发,很长很长,可是他又打算把它们剪短,理成一寸……  受不了,受不了,真的受不了了!  理发大师的头发们计划着逃跑:从门缝里逃,从窗缝里逃——仔细看,理发大师的房间有很多缝隙,这难不住细细的头发。一根接一根地逃,别出声,静悄悄,理发师正在熟睡,夜色也正浓,谁也不会留意到“逃难”的
奥尔良烤翅,一种带有奶香味道偏甜口味的烤翅,最早出现在洋快餐KFC店里,带有异域的神秘感,深受年轻一代的喜欢与追捧。现在,有人已经破解了它的制作“秘诀”,找到了“山寨”它的办法:选用肉质最鲜嫩的鸡翅为主原料,加入上等的黑胡椒等各种香辛料复合调味,烤出的鸡翅口味几乎可以乱真。这种烤鸡翅能为你增进食欲,一口气吃上几块也不会觉得腻,食之过后回味悠长、彻底难忘,一举打破洋快餐垄断的神话。  材料:  新鲜
在淮安市开明中学校园里,活跃着一个特殊的学生社团,他们热衷编程,他们古怪机灵,他们思维敏捷,他们热衷公益,他们阳光活跃,他们有个温暖的名字——“Programmer家族”。在这个“芳龄”十八的“Programmer家族”程序设计社团里,同学们 “玩”得不亦乐乎:被清华、北大提前录取的“NOI大牛”们,成为麻省理工学子的那位“前辈”,一年一年傲人的信息学奥赛的奖牌榜……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淮安市开
人质A和人质B的手被一根绳子捆住了。如果不解开他们手腕上的绳结,在不破壞绳子的情况下,你们能帮助他们脱困吗?怎样将他们分开呢?
共同命運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通过讲述“延安故事”,成功地把中共的政策主张以及中国革命的道路方向展示在世界面前,贏得了国内国际广泛的同情、理解和支持。毛泽东如何讲述“延安故事”呢?  用交谈方式讲述“延安故事”。毛泽东极为重视与新闻记者的交流。由于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加上长年身处延安,毛泽东很难直接对外“发声”。记者这一特殊职业,使他们可以通过手中的笔,迅速地向外传播客观情况。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
那时候的那首歌是缓慢抒情的,池塘,榕树,知了,蝴蝶,蜻蜓,稻田,还有山,落山的太阳……一切都差不多相似。唱起罗大佑的《童年》时,我二年级,是1981年,我在贫瘠而丰美的童年唱着感伤、唯美,将所看到的一切都蒙上了诗意,包括黑板上老师的粉笔,叽叽喳喳写个不停。今天,当我回首那个秋千架上瘦小的男孩的忧伤,惊觉时光的故事草蛇灰线,不知道那时候的我,是否能预见日后的善感?童年,是生命河的源头,当然,包括那首
我曾看到飓风过后,蜘蛛在已经断掉的桅杆上织网的情景,那身影,悠闲安然,仿佛刚刚过去的一切都与它无关。我还曾看到暴雨洗礼下的桑树,一只蚕缓慢啃食桑叶的情景,那情景幸福而甜美,仿佛在安享生活带给它的珍馐。  小区门前有几个叼着烟斗下棋的老年人,每到周末都会在这里聚集,他们从不聒噪,只听到吧嗒吧嗒的抽烟声,还有榕树上黄鹂的欢唱声,这样一种静谧,是纷乱红尘里的一块丝绸,柔软、熨帖,是最接近生命内核的一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