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反思 创新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gbe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是当代俄罗斯电影文化的一面旗帜。他创作的多部影片题材广泛、手法新颖、风格鲜明,充满了炽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民族复兴的真切渴求。他的作品不仅代表着俄罗斯精神,而且屡屡获得世界影坛的赞誉。前不久在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他的影片《12怒汉》再次获得荣誉金狮奖。
  关键词 米哈尔科夫 俄罗斯精神 电影文化的旗帜
  
  曾几何时,俄罗斯电影对我们来说(尤其是对40岁以上的人来说)并非十分陌生的。在广阔无垠的俄罗斯大地上曾经培养了像爱森斯坦、邦达尔丘克、塔尔柯夫斯基等这样众多的世界级电影大师,而《列宁在1918》、《乡村女教师》、《这里黎明静悄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等一批又一批耳熟能详的影片也曾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回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好为长者的超级大国失去了昔日的威武雄健,同时它那曾有过辉煌历史的电影也远离了我们的视线。现在,在大银幕上很难看到俄罗斯的杰作,也不大容易听到一些有关俄罗斯电影的消息,就连那热闹非凡的影视报导和杂志书刊也极少讲述有关俄罗斯影视的情况,即使有一点消息,那一定会和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这个名字有关,正是这个名字在世界影坛不断续写着俄罗斯电影的神话。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于1945年10月21日出生在莫斯科名声显赫的艺术世家。他的外曾祖父瓦西里·苏里科夫是沙俄时代的著名画家,父亲谢尔盖·米哈尔科夫是苏俄时代的著名诗人、儿童作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是三次(苏联和俄罗斯)国歌的词作者,母亲娜达丽娅·冈察洛夫斯卡娅也是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和诗人,而他的兄长安德列·米哈尔科夫一冈察洛夫斯基也是著名的电影导演,较长时间在美国好莱坞发展,并有相当成就。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在家庭艺术氛围的影响下,从少年时期起就对文学艺术有了浓厚的兴趣,中学时期,就开始在兄长执导的影片中扮演角色,结识了其兄长周围的一批电影界人士,如安德列·塔尔科夫斯基等。1963年,年仅18岁的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就主演了电影《漫步莫斯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了史楚金戏剧学校,学习表演,由于他参加影片的拍摄而违反了校规,被迫退学,但很快又考入苏联国立电影学院,直接插入由著名导演罗姆主持的导演系二年级学习。在校期间,他一面潜心钻研导演艺术,一面继续发展自己热爱的表演事业,先后在《贵族之家》、《万尼亚舅舅》等多部影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71年大学毕业后。米哈尔科夫被分配到莫斯科制片厂工作,很快获得独立拍片的资格。
  1974年,他完成了独立导演的处女作《敌中有我,我中有敌》,这部影片描写的是国内战争时期苏联肃反人员从西伯利亚到莫斯科押送黄金的遭遇。在拍摄过程中,米哈尔科夫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而且还借鉴了好莱坞侦探片和西部片的模式,融进惊险、悬疑、侦探等因素,不仅如此,米哈尔科夫还特别注重了人性的挖掘,使影片具有独特的新意,使情节的构思和人物的刻画更加丰满,从而形成了一种标新立异的个人风格,影片公映后引起了国内广大观众的关注。1976年,米哈尔科夫完成了他的第二部影片《爱情的奴隶》0影片讲述的是国内战争时期一个电影摄制组在敌后战区工作的故事。导演采用“戏中戏”的套层形式,相互映照,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时空,演绎着革命背景下的爱情悲剧。该片不仅在国内获得好评,而且还获得了当年德黑兰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这是米哈尔科夫获得的第一个国际奖项。
  真正引起世界影坛关注的是他在1977年完成的一部名为《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这部影片是根据安东·契可夫年轻时代创作的一部没有上演过的四幕话剧《普拉东诺夫》为基础并结合契可夫其它一些小说作品改编而威的。米哈尔科夫之所以选择契可夫这部不著名的剧作改编,是因为作家的其它剧作《三姊妹》、《万尼亚舅舅》等不止一次地被改编成电影,另外也因为这部不成熟的作品可以给影片创作者以自由阐释的空间。米哈尔科夫在这部影片中,用讽刺的手法描述了一个外省贵族庄园的衰落,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地主和贵族形象,而且还刻画了以普拉东诺夫为代表的一群无所事事、在忧郁和烦恼中打发日子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影片中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便是那架自动奏响的钢琴。钢琴出现在这群贵族之间。引起了一阵兴奋和恐慌。同普拉东诺夫一样,这架钢琴是一个多余的东西,同有钱阶级联系在一起,有它在旁边令人感到舒适:但与这些贵族的作用相同,这架钢琴的演奏机械单一,没有内在的灵魂。这正是没落贵族只会空谈、毫无作为的生活写照。
  又过了一年,热爱俄罗斯文学的米哈尔科夫将冈察洛夫的名著《奥勃莫洛夫》搬上银幕。奥勃莫洛夫是俄罗斯文学中一个典型的不思进取、好吃懒做的贵族形象,但米哈尔科夫却十分出人意料地对这一形象作了一个新的诠释,他突破了过去的界定,着力表现奥勃莫洛夫的敦厚善良、恬淡平和,渲染他童年时代的天真无邪以及童年环境的田园诗意,将他的懒散、不思进取的性格归结于对现实的失望,是家庭环境造成的。1980年初,这部经历两年拍摄完成的两集故事片《奥勃莫洛夫一生中的几天》终于和观众见面,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其新颖风格再次获得了英国牛津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和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米哈尔科夫根据俄罗斯名著改编的影片在国内外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他没有沿着这一模式轻车熟路地走下去,他在1982年推出了一部当代题材的影片《亲戚》,1983年又执导了“室内剧”形式的影片《没有证人》,特别是后者,其故事仅在没有姓名的人物“他”和“她”之间展开,两个人是一对离异的夫妻,曾共同生活了7年。“他”和“她”分别代表了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两种道德观和人生观。男主人公“他”是个卑鄙的小人,只谋私利,为了自己,不惜背叛、抛弃和坑害别人。米哈尔科夫深入剖析这个市侩的丑恶灵魂,揭露他的本性,并加以嘲弄和批判。而女主人公“她”则是光明的化身。创作者通过这两个人物的正面交锋,深入地揭露和抨击了社会中_的丑恶现象。影片在人物造型、摄影构图、灯光、美工等方面突出了室内剧对比强烈的特点,别具风格,受到国内电影界的一致赞誉。影片在当年获得莫斯科电影节国际影评协会奖,次年又获得全苏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与此同时,米哈尔科夫还在著名导演梁赞诺夫执导的《两个人的车站》和《残酷的罗曼史》两部影片(曾先后在我国公映过)中担任主要角色,再次展示了他的卓越精湛的演技。1984年米哈尔科夫获得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人民艺术家称号。
  1987年,米哈尔科夫走出国门,在意大利拍摄了由意大利投资制作的影片《黑眼睛》。该片以契可夫小说《带狗的女人》为情节基础,讲述了一段凄美的跨国之恋,影片在西方国家倍受好评。但在国内,这部影片引起电 影界同仁的反感,认为它过于迎合西方观众,缺乏米哈尔科夫以往作品的深度。
  正当米哈尔科夫结束意大利之行返回祖国时,苏联政局动荡不安。米哈尔科夫组建了自己的“3T”电影发行制作公司,公司名称取于“创作”、“合作”、“劳动”俄语三个单词的首个字母。
  1991年,米哈尔科夫来到我国内蒙草原,拍摄了故事片《乌尔加》(又译为《套马杆》或《蒙古精神》、《爱的领土》)。影片通过一个俄罗斯货运司机在内蒙古草原与牧民接触的经历,反映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文化碰撞,展示了蒙古草原的广阔无垠,追慕了历史上成吉思汗金戈铁马的豪情,反映了人们在固守传统的同时、受到现代文明的吸引和诱惑以及难于取舍的矛盾心态。为什么米哈尔科夫要拍摄这样一部影片?米哈尔科夫曾讲道:“至于为什么,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也许是出于一种下意识,也许是延续祖先前进的足迹。蒙古人曾经统治俄罗斯270多年,我们的血液中早就混有蒙古人的血。”影片成功之处在于表现了内蒙古大草原壮丽瑰美的自然风景和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该片问世后短短一年时间内囊括了1991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俄罗斯国家奖金、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等十余项国内外不同形式的荣誉。
  在拍摄《乌尔加》期间,正值苏联这个昔日的社会主义大厦骤然崩塌。俄罗斯再次陷入精神危机。就在这种充满迷惑、矛盾和反思的心态中,米哈尔科夫停止了艺术片的创作,潜心完成了两部大型记录片《回忆契可夫》和《安娜6-18岁》。关于后者,米哈尔科夫原想是为他心爱的女儿拍摄一些家庭生活的记录镜头,以观察女儿成长的变化。没想到的是,米哈尔科夫所记录的女儿成长过程,正是苏联社会巨变的历史过程。通过这些镜头,人们可以洞察俄罗斯人民在80-90年代动荡岁月中的思想变化以及社会历史的变更进程。影片真实地反映了变迁的时代。同时,米哈尔科夫创造性地在记录片中融入故事片的镜头,将自己拍摄的《奥勃莫洛夫一生中的几天》的片段巧妙地运用于该片中,充满了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当然,编导通过素材的选取和画外音的讲述,反映出米哈尔科夫对人生和社会的关注、对家庭和祖国深深的爱。影片获得突尼斯儿童电影节金奖。
  1994年,米哈尔科夫回到阔别已久的俄罗斯,他看到的是社会的动荡不安、思想的混乱、电影文化的衰退。特别是舆论的指责和声讨使他深感不安,为了回应这些指责,他拍摄了一部反思历史的影片《烈日灼人》。米哈尔科夫说他之所以产生拍此片的想法,是因为他看到了几位同行拍摄的有关30年代的影片。在这些导演今天拍摄的影片和他们15年前创作的影片中,其态度截然相反。15年前的影片中,红军是好人,白军是坏人:而今天白军成了好人,红军是坏人。他奋起要为那个时代辩护,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辩护,当然绝非是为斯大林辩护。正如他所谈的“我想用这部影片来回应对我国进行的所有指责。”
  影片《烈日灼人》以20世纪30年代为背景,描写了红军英雄柯托夫遭受诬告迫害的事件。影片并没有浅显地将政治矛头指向特定的年代,而是以悲怆的基调向观众展示了人于时代变迁中所显示的坚强和脆弱。《烈日灼人》尖锐而客观地重新审视了那段历史,目的在于提醒整个民族不能重复那样的苦难。为了衬托出影片的悲怆气氛,米哈尔科夫在影片中插入了大量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使影片达到了“美学创作同情绪感染的最佳组合”。影片一经问世,便立即在俄罗斯乃至世界影坛引起了轰动,不仅取得了高额的票房收入,而且获得了当年(1994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和第6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烈日灼人》不但使米哈尔科夫达到个人艺术事业的巅峰,而且也为刚刚起步的俄罗斯电影事业注入一剂强心针,向世界证明了俄罗斯电影人的实力。在《乌尔加》和《烈日灼人》取得巨大成功后,米哈尔科夫已然成为当代俄罗斯电影的一面旗帜,在1997年召开的俄罗斯电影工作代表大会上,米哈尔科夫当选为俄罗斯电影协会主席。
  1999年初,米哈尔科夫又推出了他执导的宏片巨制《西伯利亚理发师》。影片由俄罗斯、法国、美国、意大利、捷克等多国联合摄制,耗资4600万美圆,全片将近三个半小时,是苏俄电影史上规模空前的巨片。而且首映式设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应邀出席的上至国家领导、社会名流,下至文化精英、各国记者,这种气派的首映式在俄罗斯国内也尚属首次。
  《西伯利亚理发师》讲述了一个19世纪末发生在俄罗斯的爱情故事,影片以宏伟的气势再现了俄罗斯帝国曾有的辉煌,并借助一个美国女人的视角向世人展示了俄罗斯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极富有表现力的画面造型、敏锐流畅的剪辑处理、幽默动人的场面、浪漫曲折的爱情故事、史诗般的宏伟气势,使影片艺术性和娱乐性融于一体,给观众一种强烈的思想和灵魂的震撼。大多数人都为影片所洋溢的爱国主义和俄罗斯精神所感动。虽然评论界对影片也有一些不同意见,但对米哈尔科夫的勇气、魅力与才华给予了肯定和赞许。影片《西伯利亚理发师》的面世以及它引发的长时间的争论也成为俄罗斯社会及文化界在1999年的最重要的事件。
  进入新世纪之后,米哈尔科夫几乎从电影导演领域中消失。尽管在2005年也曾出演过《五等文官》等影片,并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奖,并且于当年再次当选为俄罗斯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积极致力于推动国内电影文化事业的发展,但直至近日在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米哈尔科夫导演的新片《12怒汉》再次获得荣誉金狮奖时,世人才又看到了米哈尔科夫重新复出的成就。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有七年没有拍片了,并非我没有能力拍摄,而是不愿意瞎说八道。需要蓄积力量,需要提出那些现实激动我的问题。”
  影片《12怒汉》正是提出这样的现实问题。该片借助了1957年美国拍摄的同名影片的框架结构,向人们生动地展示了苏联解体后、面临民族矛盾的俄罗斯现实之创痛。影片开始,一个车臣少年被指控杀害其养父——一个俄罗斯军官,而且铁证看似如山,12名来自社会各阶层的评审团给少年最后定罪,大家都认为是件很容易的事,其中11人同意定罪,只有一人反对,当然说服的过程是跌宕起伏、峰回转路的,这12个人,有12个故事,12个人格。车臣少年成了他们展示各自经历和良心的一个道具。12怒汉面对的是民族的创伤,面对的是人类对真相、真理和人道的责任。导演改编这部电影,借着对一个车臣孤儿命运的审判,再次向世人展现了自己反省自身的能力,展现了他们对俄罗斯丰富的民族性的自豪感和深深的忧虑,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现实的迷惘。
  目前,米哈尔科夫正在紧张地拍摄他的第13部艺术故事片《烈日灼人II》,这是他筹划多年的、通过战争中发生的故事来讲述人生的影片。
  纵观米哈尔科夫的创作过程,它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影片从艺术片到记录片、从改编到室内剧、从惊险片到情节剧、从内蒙古大草原到西伯利亚茫茫雪原,都显示了作者在样式技巧方面的成熟与多样。从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对历史的批判、从对人文精神的探索和对自然景物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东西方文化和对现代与传统的比较,都说明米哈尔科夫已经走出了俄罗斯,走向了世界。米哈尔科夫始终致力于俄罗斯民族电影事业的发展,已成为新时期俄罗斯电影文化的一面鲜明的旗帜。
其他文献
摘要 《地球之夜》是美国独立电影导演吉姆·贾木许于1991年的电影作品,呈现了在茫茫夜色中地球上个不同时区的五个城市里五个出租车司机几乎在同一时刻经历的悲喜故事。作为贾木许中期的创作,本片具备了他完熟的文本元素、独特的影像风格及电影精神,即极简式影像中彰显出对现实的理性反馈,疏离平淡的情节中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 集锦叙事 人文反观 异客自寻 极简主义    美国独立电影人吉姆·贾木许自
色温与白平衡  在数码摄影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接触“色温”这个名词,而且在白平衡设置中也有色温调整这个选项。色温就是定量地用开尔文温度(K)来表示色彩。色温是表示光源中光谱成分含量多少的物理量,是衡量光源颜色的国际标准,并不算温度的概念。而是借用一个黑体(全辐射体),从绝对零度(-273度)开始加温,当温度升高到800度左右的时,颜色开始由黑变红,随温度升高,颜色发生红 — 橙 — 黄 — 白 — 蓝
[摘要]电影《颐和园》借历史之名,实则牵强生硬;披情感之衣,却扭曲轻浮;假深沉之境,却浅薄荒谬。  [关键词]电影 《颐和园》 历史 爱情 意境    电影《颐和园》是导演娄烨06年的新作,由于影片对八九学潮的影射和性爱镜头的过度渲染,使影片“成功”被禁。然而国际影坛似乎向来青睐此类影片,频频伸出的橄榄枝,使我们不得不关注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一、故事梗概    影片从中国东北部的图们开
【摘要】中国的第六代导演终结了第五代导演的集体主义特性,在影片的内容和主题上都彰显出强烈的个人化倾向。《阳光灿烂的日子》作为第六代的经典电影文本,以少年情怀为基调,为文革这一段惨痛历史,贴上了青春和成长的独特标签。  【关键词】 第六代 文革 怀念青春 性苦闷    一、集体记忆中的个人情怀    灼热的太阳高悬于头顶,记忆的天空是一片耀眼的金黄。屋顶上,一个赤膊的少年的在孤独的张望……他在张望
[摘要]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拉丁美洲地区与国家掀起了争取自由独立运动的高潮。一些年轻的具有才华的电影工作者们包括电影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开始了反美国好莱坞的文化运动。他们认为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法国的新浪潮,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以及刚刚萌芽的新中国的电影,更为真实地反映社会变迁和广大人民的现实生活品,在这股思想的激励下,巴西一些年轻的电影工作者自发地组织了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电影文化运动,即巴西
[摘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印第安人在白人话语中总是以刻板的模式化形象出现,特别是电影出现以后,野蛮、愚昧、落后的印第安人形象反复出现在银幕上,并通过电影的广泛传播深深根植于大众心目中,《关山飞渡》和《红河》是拍摄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两部经典西部片,从这两部影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早期经典西部片是如何强化印第安人的负面形象、歪曲表现印第安人的真实存在的。  [关键词]印第安人 模式化形象 早期经典西部
[摘要]声乐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新世纪高师声乐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为此,高师声乐教学要注重基础理论与技巧、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及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 声乐教学 师范性    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以下简称高师音教专业)中。声乐课是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这充分显示了高师音教专业
摘要 信息社会时代艺术的视角和语言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新媒体介入公共艺术使公共艺术具有广泛的公共性,临场感、互动性得以加强,观念维度方面得以突破。  关键词 新媒体 公共艺术 公共性 互动性 临场感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艺术从来都必须通过技术媒介得以表现。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类的视觉图像语言得到了空前的开拓,艺术的视角和语言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新的媒体相适应的新的艺术形式吸引了
韶關,古称韶州。相传舜帝南巡登今丹霞山之韶石奏韶乐,命韶石,韶关因此得名。韶关地处广东省北部,与湖南省、江西省交界,素有“三省通衢”之称。韶关山川秀美,生态优异。南岭山脉横跨全境,森林覆盖率了4.5%,是广东省的生态屏障,被誉为“物种宝库”。  韶关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世界级、国家级景区17处和各类景区景点100多处。拥有丹霞地貌命名地、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南华禅寺、珠玑巷、马坝人
摘要 杨亚洲执导的电视剧《浪漫的事》富有亲和力,好看和耐看,导演让镜头说话,放手让人物做事,演员的表现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富有活力。电视剧的结尾,还是忍不住抖了包袱:“幸福和浪漫都是在一粥一饭的日子里,而不是在貌似完美的传说中”,与导演以往的平民化、世俗化追求相一致,《浪漫的事》放逐了美丽的爱情神话,讓爱情从虚渺的高空走向平地,用平凡人的喜怒哀乐诠释爱情,在世俗生活中给爱情找到了存身之地。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