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拟境,情理相生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dongfe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诗文情境教学是营造“生动”课堂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经历的“生活情境”作类比,领悟经典文化的内涵;引领学生细读文本,还原场景,体悟情感,生成共鸣。还可以通过想象场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设置学科认知情境,让学生理解这“无理”之妙,提升思维品质。
  【关键词】文言诗文;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1-0011-04
  【作者简介】张长松,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江苏苏州,215011)学术委员会主任、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一般情况下,文言诗文课堂总难以“生动”。细究其因,主要是其“言之隔”,使得许多文言诗文课堂止于“言”的教学,教师往往重在传授“言”的知识。其实,积累文言词语、掌握相关用法,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在此基础上正确理解、鉴赏、传承经典的传统文化。
  文言诗文除了“言之隔”易使教学重心偏移外,“时之隔”也会给教学带来困难。这也是“生动”课堂难以实现的原因之一。世易时移,情随事迁,面对冷冰冰的文字,如何让学生隔着千年百年的时光去主动触摸激情澎湃的胸膛,感受低回怅惘的无奈,领略缘事说理的绵密,赞叹纵横捭阖的气势,生成自己的个性理解,这就需要“情境引读”策略。
  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一种根据教育目标优化的环境,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审美和情感体验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展现情境”“图画再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言语描述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本文撷取部分予以例说。
  一、类比参悟,弄清事理因由
  古人说理谈道,常常并不明确地说出来,而是描写一个场景,让你去感悟。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以经历过的“生活情境”类比,引导学生去感悟字句背后要表达的“道”与“理”,从而进入经典文化的参悟与传承的层面。
  先秦散文距今已两千多年,无论“言之隔”,还是“时之隔”,都给学生自主理解文本带来很大的障碍。《庖丁解牛》就是这样的传统经典文本。《庖丁解牛》全文以场景描写和语言描写为主,那么最后文惠君一句“吾得养生焉”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课堂上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进入“道”这个层次呢?笔者认为,文章提到的“桑林”“经首”就是弄懂这个问题的切入点。
  “桑林”之舞,是传说中因商汤自我牺牲为民求雨而作的舞蹈,乐舞既阳刚有力,又轻捷灵巧,震撼人心;“经首”是古代乐曲的名字,传说尧时的乐曲。我们无缘目睹“桑林”之舞,但我们肯定欣赏过许多舞蹈,舞蹈通过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想观看过的舞蹈演出,想象演员舞蹈的肢体动作,体会舞蹈动作的特点,之后再对照课文,引入课文中对解牛时“手”“肩”“足”“膝”动作描写的想象,这样庖丁的“解牛之舞”就如在眼前了:其动作的张弛开合、力道的轻重变换、手脚的默契配合,或“触”或“倚”或“履”或“踦”,如此等等,每一个动作无不自然天成、恰到好处,各个动作衔接紧凑自然,组合成了一个和谐的舞蹈节目。经过这样的蓄势,后面文惠君的感叹就自然生出了,而后文中庖丁所云“依乎天理”“因其自然”,追求的“进乎技”的“道”,也就自然有了生根之所。经过这样的解读,《庖丁解牛》所传达的“天道自然”这一道理就不难理解了。
  二、细读还原,生成心理共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习任务群5 “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教学要求是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这包含了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运用与审美鉴赏等多个方面。
  古诗文作品善于运用意象创造意境、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因此,文言诗文教学要还原场景,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体悟情感,这样学生自能生成情感共鸣。笔者认为场景还原的关键在细析文本,下面以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来试着还原当时的场景。我们从小序开始,来分析文本,引导入境。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引发词人大发感慨的到底是怎样的一场雨呢?我们细细读来。
  “三月七日”是遇雨的时间,此处是农历,一般是阳历3月底或4月初,这个时间正是清明节前后。经过这样的分析解读,学生对时间就有了一个具体的印象,可以还原出这个时段的气温状况——乍暖还寒,衣着状况——春服甫成、衣着尚厚,进而可以想象出在这个时候被雨打湿衣服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沙湖道”,一个地名而已,但这里也有讲究。为什么不是“沙山道”,而是“沙湖道”?这样一提醒,学生立即就明白地名中“山”与“湖”的区别了:“山”,肯定是地势高,不易积水;而“湖”肯定是地势低洼,雨水一时难排出去。这样就还原了当时降雨地点的道路状况——路途积水,泥泞难行。由此可以看出词句“竹杖芒鞋轻胜马”并非真的“轻胜马”,而是对自己在泥泞中艰难跋涉的刻意美化。
  “遇雨”,那又是怎样的一场雨呢?由小序中“雨具先去”可以看出,这雨是事先并无征兆、来得突然的阵雨;那雨势如何呢?这个小序中看不到,我们可以从词的第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分析出来。“穿”“打”可以看出雨滴之大而有力,这样就可以还原出当时的雨势之猛。“打叶有声”印证了这雨势的骤烈,词人为何要以劝诫的口吻说“莫听”呢?他又是在劝诫谁呢?我们分析场景,可以看出因为雨骤声大,让他担惊害怕。“谁怕?”正是基于其“怕”的自我反問。可见,词人是在劝诫自己莫怕,为自己壮胆,让自己不害怕不紧张。还原这些场景,对词人当时的心理变化就了解得更清楚了。
  基于以上暴雨的洗礼,与词人自己刻意而为的心境,我们可以发现,词人发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感叹,其实是有一个从怕到不怕的过程的。如果没有对当时自然境况的还原,我们触摸不到词人内心的真实情感,也就无法深层次地理解豪放旷达的词句背后的辛酸。   三、想象补充,体会情意表达
  文言诗文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简洁、意蕴丰厚、表达含蓄、意在言外。而教学中通过想象场景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透过极简的文字去创设体验情境,帮助学生体悟内容、深入理解课文。
  《项脊轩志》一文,写怀念母亲那一部分内容时,用了“妪泣,余亦泣”来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妪”本是家里的婢女,与作者母亲无血亲关系,为何会“妪泣”呢?原来,前文中有一句“先妣抚之甚厚”可解。一位无血缘关系、只是主仆关系的老妪,提起主人来就能流泪,这个“抚之甚厚”肯定有不凡的内涵。这个时候可以让学生想象,作者的母亲是怎样“抚之”的,从而理解老妪的心情。
  老妪讲的是母亲疼爱姐姐的细节,为何会“余亦泣”呢?按理,怀念母亲应写母亲对自己的关爱细节,这样表情达意更直接更有说服力,但这里为何只写到姐姐?仔细研读课文,我们发现答案可能就在“语未毕”这一句上。只单单两句对姐姐的疼爱关心的问语,可能并不是引起归有光落泪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未毕”之语。那这“未毕”之语是什么呢?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想象补充,从而进入相关情境之中。这样,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想象是最常用的情境教学手段,简便易操作。但情境教学中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选好“触发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或补足文本中未竟的内容,或充实文中略写的部分,或挖掘作者刻意隐藏的信息,从而让学生全面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模拟置换,悟出“无理”之妙
  文学作品,妙在“无理”,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如何设置学科认知情境,让学生理解这“无理”之妙,把“无理”的文字解读得合乎情理,这正是思维品质发展与提升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参透诗文的“无理”之妙。
  《项脊轩志》中写怀念母亲时用的是“余亦泣”,而对祖母的怀念的情感表达却是“长号不自禁”。一“泣”一“号”,都表现了归有光对亲人的思念之深。但一个情绪含蓄内敛,一个情绪直露奔涌,差别极大。此处应如何理解呢?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情景模拟,引导学生生成自己的感悟,提升思维品质。
  本处内容,作者共记叙了祖母的三段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各自评点总结,然后再选出代表在班级进行展示,并由同伴解说这样模拟的依据。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第一段话: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学生A模拟祖母刚进门说的这句话时语调冷峻,明显含有责备语气。学生B立即提出异议:为什么认真学习的人还要挨批评?!这不合常理;一个能让作者“长号不自禁”的祖母不应该批评人。学生A解释时引用了《红楼梦》中宝玉与贾母的关系作为依据:宝玉每天都要去祖母处请安,假如贾母很长时间看不到宝玉会怎么样?经过这样的置换,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原委:因为亲老在上,按礼数说,后辈应该常去向长辈请安问候才是,而此时归有光的祖母久不见其影,可见归有光一心攻读疏于礼数了,因而刚进门的祖母有责备的语气。
  第二段话: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学生对这段话的理解很一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模拟出祖母的欣慰之情。笔者在肯定了学生的正确理解后,让学生讨论并模拟这个“以手阖门”的动作,引导学生品读并思考:为何祖母要以手阖门?学生讨论后,笔者又进一步引导:如果把原文置换成“‘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语毕,以手阖门而去”,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比较研读,探究两种表达的差别,得出改前与改后的区别:说话地点和说话方式的不同。比较出不同后,学生再模拟这两种不同的说话方式,通过研读文本,想象场景,学生体会到了原文表达的妙处。
  第三段话: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学生在模拟这一段话时,分歧在于重读哪几个词:是“宣德间”,是“他日”,还是“汝当”?给出不同解读的学生都各有自己的理由。笔者让学生放下争论,来思考两点:第一,既然祖母“以手阖门”目的是不想让别人打扰作者读书学习,为何祖母又紧接着第二次来,岂不耽搁归有光的时间吗?第二,自古以来象牙制品都是珍宝,而且象笏又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乃是传家之宝,祖母可以等到归有光真正用得着时再传给他也不晚,为何要急着把珍贵的象笏送给他呢?笔者引导学生置换当时的情景:一种变换是不来第二次了,一种变换是不拿象笏,而是拿食物给归有光吃,看对归有光的影响是否一样。
  这样置换情景后,学生对祖母的心情与归有光的感受体悟就更深了。有学生说,这是对归有光刻苦读书行为的肯定与奖励,所以应重读“汝当”;有学生说,因为上文祖母说了家里读书“久不效”,所以应重读“宣德间”形成呼应;还有的说,这象笏是对归有光深深的激励与期待,相信归有光获取功名的日子指日可待,故应重读“他日”……
  可见,置换情景,模拟表达,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体会作者的心境,加深学生的学科认同。
  “生动”课堂追求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互动交流与灵动效果,情境设置是重要的手段,文言诗文的教学融合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利用好情境教学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就能使文言詩文教学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吉林.情境教学五原则[N].中国教师报,2013-09-11(004).
其他文献
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沁春路小学  學生 左航宇 (指导老师:薛玉叶)
期刊
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沁春路小學  学生 袁晟睿 (指导老师:黄 翠)
期刊
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沁春路小学  学生 朱睿哲 (指導老师:纪 雯)
期刊
淮安生態文化旅游区沁春路小学  学生 赵心如 (指导老师:朱 俊)
期刊
淮安生態文化旅游区沁春路小学  学生 丁欣悦 (指导老师:赵云云)
期刊
淮安生態文化旅游区沁春路小学  学生 徐子淇 (指导老师:董 慧)
期刊
SF6因其优异的物化性能,已成为电力行业中广泛使用的重要熄弧及绝缘介质。但SF6是一种强温室气体,已经被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列为全球需管制使用的六种气体之一,因此,近年来寻找SF6替代气体的研究工作成为各国科学家和电力部门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作为SF6气体较为理想的一种替代气体,SF6/N2混合气体因其接近纯SF6的绝缘性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关于其放电机制的研究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本文的主要工作就是针对SF6/N2混合气体中绝缘子沿面放电的非线性过程进行仿真模拟,以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
淮安生態文化旅游区沁春路小学  学生 杨 冉 (指导老师:石 睿)
期刊
本期专题主持人: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 诸定国  ·主持人语·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習就其本质而言,与所处的复杂社会情境紧密相关;学习和理解都围绕实践活动展开,实践活动本身就具有情境性,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一起,构成了语文课程落实、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开展的两端。如何在实践活动情境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是当下需要着重研究与探索的问题。  首先,是对语文实践活动情境要有准
期刊
【摘 要】初中数学教材在章前都设计了章前图和章前语,揭示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和方法。章前图语具有统领全章的导学功能,为全章教学构建框架,为全章学习提供明晰的路径,有利于学生理解全章的知识架构与能力要求。教师的章前导学设计要紧扣章前图语、站在系统思维的高度进行,针对全章内容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尝试解决,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学什么、怎么才能学会。  【关键词】章前导学;系统思维;问题引领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