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小中风”

来源 :祝您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yang1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发现“小中风”?
  “小中风”临床表现有几个特点:一是发作突然,不是慢慢出现症状,而是突然之间不适;二是症状相对较轻或持续时间较短,发病当时对患者生活没造成很大影响。有以下一些情况时,可能是发生了“小中风”。
  (1)口眼歪斜: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口水,说话不清,吐字困难,饮水呛咳,或视物模糊,视物重影。
  (2)躯体麻木:突然出现单侧面、舌、唇、肢体或手指麻木,改变体位或拍打后仍不缓解。
  (3)肢体乏力:突发性的一侧肢体乏力,行走向一边歪斜,穿衣系扣不灵便,或伴肢体抖动。
  (4)眩晕和头晕:头晕持续,走路不稳,脚下踩棉花样。
  (5)行为性格异常: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动迟缓或多语易躁,记忆力减退。
  “小中风”的原因是什么?
  “小中风”在医学上就是中风,只是症状相对较轻而已。和中风一样,原因有两类疾病: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其中缺血性中风最常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出血性中风主要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小中风”出现的症状有两类。
  一类是持续时间较短的症状,一般几分钟至几个小时,多是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以理解为脑血管短暂堵塞,然后又自然疏通了,脑部不留下梗塞灶,因此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不会发现异常。
  另一类是持续时间较长的轻微症状,多是由小的脑梗死(即腔隙性梗死)和脑内微量出血引起,或者少数较大面积的脑梗死和脑出血但堵塞或出血的部位不是很“关键”,出现的症状较轻。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为:“小中风”大部分是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腔隙性梗死引起,但不排除较大面积的脑梗死,甚至脑出血。
  “小中风”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危险因素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不可改变的因素:譬如年龄、性别、民族、体质及遗传因素等。
  另一类是有可能改变的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血液黏稠度高、生活饮食习惯、抽烟、喝酒等。
  得了“小中风”怎么办?
  (1)尽快就诊,控制病情发展。
  (2)全面检查,筛查危险因素。
  (3)启动预防,防微以杜渐。
  中风的发生是多因素的,因此预防也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1)药物控制危险因素:只要没有禁忌证的患者,都要坚持服阿司匹林,每天75~100毫克;同时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动脉斑块、心脏疾患等,根据医生建议采用相应药物进行控制。
  (2)合理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少吃甜食,适当进食高蛋白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
  (3)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不抽烟,尽量少饮酒,情绪稳定,心态平和,适当运动,作息有规律,防寒避暑。
  “小中风”患者,千万不可因为“小”而忽视,应尽早到医院进行诊治和危险因素的筛查,防止发展为“大”中风。
  (编辑 林 妙)
其他文献
【病例实录】小王的父亲平素自觉身体不错,上星期却突然失语、一侧身体瘫痪而紧急住院。经检查发现,老人患的是脑卒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半身不遂。究其原因,引发老王脑卒中的幕后元凶竟是“房颤”。小王十分不解,爸爸得房颤好几年了,平时没什么明显的不舒服,也就没当回事,怎么心脏的毛病还能牵连到头部并引起脑卒中了呢?  房颤的原因何在?房颤有哪些潜在危险?人们对房颤存在什么样的误区?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
沈阿姨回想起昨天经历的“惊险时刻”,仍然心有余悸。当时,她和往常一样,前去医院肾内科血透室进行透析。常规测量了体重、血压,拿了透析表往血透室走去。在柜子边换鞋时,忽然觉得自己的左臂热乎乎的,很不对劲,低头一瞧,吓得惊叫起来:“出血了,我的膀子出血了。”并连忙用手捂住。闻讯赶来的医生发现,沈阿姨的左前臂不只是在出血,而且是在喷血!医生眼疾手快立即进行压迫止血,并让护士取来无菌纱布和绷带迅速加压包扎,
74岁的李大爷因胸闷伴双下肢水肿十余年,症状明显加重一月而被医生收入院治疗。老人家16年前就患有心脏病,当时因心脏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双腔起搏器。6年前他更换了双腔起搏器,随后又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心脏功能逐渐下降,除了心慌气喘,双下肢可凹性水肿之外,夜间都不能平卧,平时代步基本靠轮椅。一直在服用利尿剂、洋地黄类等药物,但是症状均不能明显缓解。  李大爷入院后医生为他做了一系列检查,心脏彩超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