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边上的智慧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_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绛九十六岁开始讨论哲学,她只和自己讨论,她的讨论与学术无关,甚至与她暂时栖身的这个热闹世界也无关。她讨论的是人生最根本的问题,同时是她自己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她是在为一件最重大的事情做准备。走到人生边上,她要想明白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她的又是什么。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她如此诚实,以至于经常得不出确定的结论,却得到了可靠的真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在前言中,杨先生如此写道:“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这一段话点出了她要讨论的两大主题,一是人生的价值,二是灵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我们读下去便知道,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在讨论人生的价值时,杨先生强调人生贯穿灵与肉的斗争,而人生的价值大致取决于灵对肉的支配。不过,这里的“灵”,并不是灵魂。杨先生说:“我最初认为灵魂当然在灵的一面。可是仔细思考之后,很惊讶地发现,灵魂原来在肉的一面。”读到这句话,我也很惊讶,因为我们常说的灵与肉的斗争,不就是灵魂与肉体的斗争吗?但是,接着我发现,她把“灵魂”和“灵”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是很有道理的。她说的灵魂,指不同于动物生命的人的生命,一个看不见的灵魂附在一个看得见的肉体上,就形成了一条人命,且各各自称为“我”。据我理解,这个意义上的灵魂,相当于每一个人的内在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的个体生命的核心。在灵与肉的斗争中,表面上是肉在与灵斗,实质上是附于肉体的灵魂在与灵斗。所以,杨先生说:“灵魂虽然带上一个‘灵’字,并不灵,只是一条人命罢了。”我们不妨把“灵”字去掉,名之为“魂”,也许更确切。
  肉与魂结合为“我”,是斗争的一方。那么,作为斗争另一方的“灵”是什么呢?杨先生造了一个复合概念,叫“灵性良心”。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据我理解,这个“灵性良心”就相当于孟子说的人性固有的善“端”,佛教说的人皆有之的“佛性”。这里有一个疑问:作为肉与魂的对立面,这个“灵性良心”当然既不在肉体中,也不在灵魂中,它究竟居于何处,又从何方而来?对此杨先生没有明说。综观全书,我的推测是,它与杨先生说的“大自然的神明”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个“大自然的神明”,基督教称作神,孔子称作天。那么,“灵性良心”也就是人身上的神性,是“大自然的神明”在人身上的体现。天生万物,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天对人有这个特殊的赋予。
  接下来,杨先生对天地生人的目的有一番有趣的讨论。她的结论是:这个目的绝不是人所创造的文明,而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本身。天地生人,着重的是人身上的“灵”,目的当然就是要让这个“灵”获胜了。天地生人的目的又决定了人生的目的。唯有人能够遵循“灵性良心”的要求修炼自己,使自己趋于完善。不妨说,人生的使命就是用“灵”引导“魂”,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灵魂”。用这个标准衡量,杨先生对人类的进步提出了质疑:几千年过去了,世道人心进步了吗?现代书籍浩如烟海,文化普及,各专业的研究务求精密,皆远胜于古人,但是对真理的认识突破了多少呢?如此等等。一句话,文明是大大发展了,但人之为万物之灵的“灵”的方面却无甚进步。
  尤使杨先生痛心的是:“当今之世,人性中的灵性良心,迷蒙在烟雨云雾间。”这位九十六岁的老人依然心明眼亮,对这个时代偏离神明指引的种种现象看得一清二楚:上帝已不在其位,财神爷当道,人世间只成了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战场,穷人、富人有各自操不完的心,都陷在苦恼之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好人更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保护自己,就不得不时刻防御。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处吃亏……”不难看出,杨先生说的是她的切身感受。她不禁发出悲叹:“曾为灵性良心奋斗的人,看到自己的无能为力而灰心绝望,觉得人生只是一场无可奈何的空虚。”
  况且我们还看到,命运惯爱捉弄人,笨蛋、浑蛋安享富贵尊荣,不学无术可以欺世盗名,有品德的人一生困顿不遇,这类事例数不胜数。“造化小儿的胡作非为,造成了一个不合理的人世。”这就使人对上天的神明产生了怀疑。然而,杨先生不赞成怀疑和绝望,她说:“我们可以迷惑不解,但是可以设想其中或有缘故。因为上天的神明,岂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呢。”进而设问:“让我们生存的这么一个小小的地球,能是世人的归宿处吗?又安知这个不合理的人间,正是神明的大自然故意安排的呢?”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杨先生的潜台词是:这个人世间可能只是一个过渡,神明给人安排的真正归宿处可能在别处。在哪里呢?她没有说,但我们可设想的只能是类似佛教的净土、基督教的天国那样的所在了。
  这一点推测,可由杨先生关于灵魂不灭的论述证明。她指出:人需要锻炼,而受锻炼的是灵魂,肉体不过是中介,锻炼的成绩只留在灵魂上;灵魂接受或不接受锻炼,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人死之后,肉体没有了,但灵魂仍在,锻炼或不锻炼的结果也就仍在。她的结论是:“所以,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那么,杨先生到底相信不相信灵魂不灭呢?在正文的末尾,她写道:“有关这些灵魂的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只能胡思乱想罢了。我无从问起,也无从回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为不知’,我的自问自答,只可以到此为止了。”看来不能说她完全相信,她好像是将信将疑,但信多于疑。虽然如此,我仍要说,她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因为在我看来,信仰的实质在于不管是否确信灵魂不灭,都按照灵魂不灭的信念做人处世,好好锻炼灵魂。孔子说“祭神如神在”,一个人若能事事都怀着“如神在”的敬畏之心,就可以说是有信仰的了。
  杨先生向许多“聪明的年轻人”请教灵魂的问题,得到的回答很一致,都说人死了就是什么都没有了,而且对自己的见解都坚信不疑。我不禁想起了两千五百多年前苏格拉底的同样遭遇,当年这位哲人也曾向雅典城里许多“聪明的年轻人”请教灵魂的问题,得到的也都是自信的回答,于是发出了“我知道我一无所知”的感叹。杨先生也感叹:“真没想到我这一辈子,脑袋里全是想不通的问题。”“我提的问题,他们看来压根儿不成问题。”“老人糊涂了!”但是,也和当年苏格拉底的情况相似,正是这种普遍的自以为知更激起了杨先生深入探究的愿望。我们看到,她不依据任何已有的理论或教义,完全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独立思考,一步一步自问自答,能证实的予以肯定,不能证实的存疑。例如肉体死后灵魂是否继续存在,她在举了亲近者经验中的若干实例后指出:“谁也不能证实人世间没有鬼。因为‘没有’无从证实;证实‘有’,倒好说。”由于尚无直接经验,所以她自己的态度基本上是存疑,但绝不断然否定。
  杨先生的诚实和认真,着实令人感动。但不止于此,她还是敏锐和勇敢的,她的敏锐和勇敢令人敬佩。由于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实用品格,加上几十年的唯物论宣传和教育,人们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往往不肯相信,甚至毫不关心。杨先生问得好:“‘真、善、美’看得见吗?摸得着吗?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是只能心里明白吗?信念是看不见的,只能领悟。”我们的问题正在于太“唯物”了,只承认物质现实,不相信精神价值,于是把信仰视为迷信。她所求教的那些“聪明的年轻人”都是“先进知识分子”,大抵比她小一辈,其实也都是老年人了,但浸染于中国的实用文化传统和主流意识形态,对精神事物都抱着不思、不信乃至不屑的态度。杨先生尖锐地指出:“什么都不信,就保证不迷吗?”“他们的‘不信不迷’使我很困惑。他们不是几个人。他们来自社会各界:科学界、史学界、文学界等,而他们的见解却这么一致、这么坚定,显然是代表这一时代的社会风尚,都重物质而怀疑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而上’境界。他们下一代的年轻人,是更加偏离‘形而上’境界,也更偏重金钱和物质享受的。”凡是对我们时代的状况有深刻忧虑和思考的人都知道,杨先生的这番话多么切中时弊,不啻是醒世良言。这个时代有种种问题,最大的问题正是信仰的缺失。
  我无法不惊异于杨先生的敏锐,这位九十六岁的老人实在比绝大多数比她年轻的人更年轻,心智更活泼,精神更健康。作为证据的还有附在正文后面的“注释”,我劝读这本书的人千万不要错过,尤其是《温德先生爬树》、《劳神父》、《记比邻双鹊》、《〈论语〉趣》诸篇,都是大手笔写出的好散文啊。尼采有言:“句子的步态表明作者是否疲倦了。”我们可以看出,杨先生在写这些文章时是怎样地毫不疲倦,精神饱满,兴趣盎然,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是怎样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一切都在掌控之中。这些文章是一位九十六岁的老人写的吗?不可能。杨先生真是年轻!
  二○○七年九月十日
   (《走到人生边上》,杨绛著,商务印书馆二○○七年八月版,16.00元)
其他文献
〔关键词〕图式治疗;再抚育;意向  图式治疗是一种在整合多种治疗理论的有利元素基础上形成的系统而又创新的心理疗法,有限再抚育策略的创立和运用是这个疗法的重要特点。  图式治疗中的再抚育就是在治疗关系的适当范围内,向来访者提供童年时需要、但没有从父母那里的得到情感需求。图式疗法的创始人杰弗里·E·杨认为,心理问题的实质就是当事人的言行像程序控制电脑一样下意识地为适应不良图式所支配,导致诸多的挫败和痛
中国有法吗?在多数中国民众看来,这或许根本够不上一个问题。然而,中国的无法性观念却是持续困扰西方中国法学者的一个真问题。而且这套在十九世纪广为流传的欧洲偏见最终甚至发展成为一种美国的意识形态。今天,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当今世界的地缘政治。后者郑重其事地白封为“世界头号法律输出国”,前者则(至少在其对手眼中)被轻易地视作“东方的头号人权侵犯者”,“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将美国与法律联系在一起
铁岭县湾岭子寒富苹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0月,位于铁岭县东部山区。合作社有注册成员203多人,注册金60万元(供销社入股23.64万元),带动农户308户,栽培面积达1.8多万亩,带动全县寒富苹果栽培面积3万多亩。湾岭子寒富苹果合作社在经营管理上,采用理事会集体分工负责制。理事会成员5人,分别承担合作社各项生产;监事会成员3人,专门负责监督理事会成员对合作社各项工作的实施情况。合作社实行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市面上的健康产品也多了起来,但一些听上去很“科学”“高端”的产品,很可能是打着高科技的旗號在“忽悠人”。 1、智能手环测血压,数据可能不靠谱  人体的血压是动态变化的,很多因素都能影响血压,所以专业医护人员测量血压的时候,有非常仔细的操作规范。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智能手环测量血压的原理主要有三种,但测出的血压值和标准测量方法仍有一定的距离,测量结果不可作
中国经济为什么能?中国做对了什么?对中国发展成功秘诀的探讨,近年来几乎成为国际社会的一门“显学”。有人将其归因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有人惊叹于中国的市场体量、人口红利,还有人从中国人民的勤劳节俭找寻答案。但不管如何破解中国成功的“方程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个躲不开绕不过的“常量”。  揆诸历史,“如何民富国强”的考题,曾难倒无数中国人。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宪政到辛亥革命,从师夷长技、
〔摘要〕本研究采用焦点解决取向法(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用于新班级的建设,开展了丰富的教育活动,从团体和个体两个角度来提升新班集体的学生的自信水平。经过两年持续不断的实践,前测和后测数据表明班里学生的自信水平显著提升。学生的自评成绩、学生对班里其他同学的评价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焦点解决取向具有可操作性且积极正向,值得推广。  〔关键词〕焦点解决
〔关键词〕电视媒体;儿童行为;亲社会;心理实验  一、引言  一提起电视节目,孩子们总能滔滔不绝,机器猫、百变小樱、白雪公主、柯南、孙悟空,这些动画节目中的主人公以其生动有趣,勇敢善良的性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每当播放动画节目时,孩子们一定会准时地守在电视机前面,生怕漏了一集。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大众主要的消遣娱乐工具。儿童随之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收看电视节目。电视就像一扇
学习是幸福的  1935年,胡福明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长安乡的一个农村家庭。因为家境贫寒,胡福明失学过几次。失学在家的时候,他就帮父亲种田。只有等到空闲时,他才能抱着弟弟跑到学校,站在墙外听老师讲课。父亲决定,家里就算卖粮食挨饿,也一定要供胡福明读书。  1952年,17岁的胡福明考上了无锡师范学校的春季班。“教室里有电灯,晚上能在灯光下读书,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在学校里,胡福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读书
〔关键词〕初中生;学习方法;指导    初中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开展和加强中学生学习指导方面的研究也早已开始,可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不少初中学生还是深深地陷入被动学习的困境中难以自拔。那么,初中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严重程度终究如何?他们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的薄弱环节又在哪儿?笔者带着这些问题对城镇市属初级中学八年级的670名学生(收回有效卷
冬天的一个下午,老付望着远处山顶上的皑皑白雪,随口吟了首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回到客廳,老付拿起手机,看到堂兄又在微信上向他讨红包。以前堂兄春风得意,跟老付说话时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神情。几年前,堂兄突患脑梗瘫痪在床,如今还靠老母亲侍候。毕竟血浓于水,老付没少接济堂兄,但现在堂兄整天在微信上讨红包,让老付感觉很不是滋味。  想着想着,情绪不觉低沉起来。我发现这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