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视域看韩国儒学研究——脉络化与去脉络化

来源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近十五年来的韩国儒学研究,可知一个好的研究者必须在“脉络化”与“去脉络化”的张力当中准确拿捏,以期彰显其研究对象的多个面向。这里所说的脉络是特指经典文本的脉络。相对于历史脉络与社会脉络,经典有其本身相对的独立脉络,它们是“概念史”的研究对象。进而言之,即使在历史脉络与社会脉络的研究,乃至概念史研究当中,一旦涉及比较的视域时,“去脉络化”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因为“比较”需要“抽象”,而“抽象”便是“去脉络化”。甚至任何概念的形成都是“抽象”的结果,因而也是“去脉络化”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下可以说,所有的研
其他文献
日本史所言“近世”,系指17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的德川幕府时代,历时270年,以明治维新告终。这一时期的日本,“宋学”呈现繁荣发展的景象,涌现出一大批朱子学者。活跃于日本近世初
论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曾艳兵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兼评论家安德烈·莫罗亚说:“对于1900年到1950年这一历史时期而言,没有比《追忆似水年华》更值得纪念的长篇小说杰作了。”并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