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我国的初中法制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关键在于没有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导致初中法制教育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深层次原因有三个方面,即环境惯习导致氛围不佳、成本考量导致流于形式、目标空置导致效果背反。
关键词 初中 法制教育 原因分析
作者简介:吴挺、吴漾,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李琛,湖南省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4-211-02
自1998年法律课进入中学课堂起,至今已有十五个年头。但中学法制教育仍然存在教育内容偏窄、途径过少、保障不足、效果欠佳等问题,法制教育目标的实现仍然十分遥远。
导致中学法制教育不系统、不规范,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学术界的研究相对较少。谭华暖从学校、家庭、社会、其他等四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法制教育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学校方面缺乏重视、师资匮乏、课程与教法滞后;杨春红从农村中学生自身的原因、国家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与农村地区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之间的矛盾、农村普法教育落后和农村传统文化的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原有封闭社会环境的冲击等四方面对农村中学生法制教育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李纪君认为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社会环境中有法不依和初中生认知水平有限是初中生法律意识培养缺乏的主要原因。③这些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对初中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探讨较少。
笔者以湖南省L市6所中学为调查对象,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和访谈、观察情况的整理分析,提出了导致初中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三个深层次原因。
一、宏观视野:环境惯习导致初中法制教育氛围不佳
1.社会环境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两个方面。当前,拜金主义、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比较严重,对中学生形成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法制教育的效果。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断言:“媒介即是信息。”网络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但虚拟世界的网络并非一片净土,暴力、色情充斥其中,中学生正处于自制力弱、模仿力强的阶段,容易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少年宫、文化宫等公共设施发展落后,社区文化活动匮缺,导致青少年在学习之余无法开展有益的活动。此外,当今社会权力本位观念仍然存在,对法律持怀疑态度,对法制教育较为抵触,甚至认为法律没有用。
2.传统惯习的延伸。在社会的场域里,个人有其倾向性的“惯习”。这些惯习与中国传统文化、现实教育环境密切相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让家长们把考试分数视为衡量孩子成材的唯一标尺,忽视了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其他素质的综合发展,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和做法普遍存在。同时,法律作为历朝历代统治者镇压被统治者的工具,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不佳,虽然多年的普法宣传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法律的印象,但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将法律视为自己的保护神,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父母教育子女去遵守父母的指令,老师教育孩子去遵守老师的指令,这就是孩子们生长的现实环境。它不可能自发产生成年人(统治者)应当遵守孩子(被统治者)制定的或者同意的规则的观念。这种观念不得不被持续地灌输。这个任务是容易的,因为它逆文化背景而行。如果这种观念不能与现实同步,它将无法扎根。”此外,多年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指导型的中国教育模式体现在法制教育方式上,注重理论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法制教育的生活化明显不够,填鸭式灌输教学与法制教育要求的实践性强之间矛盾凸显。
3.协同机制的缺乏。为了让孩子考个好大学,多数学校和家长都把中考、高考的课程当成日常教育的核心,而把包括法制教育在内的其他课程视为“副课”,客观上淡化了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思想政治课成了单纯的知识课,只要学生答得出,不管学生是否这样做,导致学生道德观模糊,法制观念淡薄,心理不健康,脱离社会实际,实际能力缺乏。”同时,政府部门之间缺乏良好协调机制,也是造成中学法制教育现状的制度原因。普法教育是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责,而学校则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司法行政机关对学校没有管辖权,无权对学校的工作进行干涉,而教育行政机关对法制教育工作不了解,观念上不重视起来。以“六五”普法规划为例,该规划对学校法制教育完善计划、教材、课时、师资、考核、法制副校长等“六落实”的要求,教育部尚未将其纳入教学大纲,缺乏统一的、硬性的要求,导致各地学校操作不一。
二、微观视角:成本考量导致初中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1.升学率下的成本考量。学校往往以高升学率为追求目标,因为这是社会评价其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尺。对老师而言,学生的应试成绩和高升学率是其获得优秀评价的唯一尺度。从学生角度而言,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是其学习的“终极理想”。事实上,初中毕业的学生中很多上不了高中,高中毕业的学生也有不少上不了大学,且相当部分上不了好大学。巨大的升学压力,加之中学课程众多,对升学毫无帮助的法制教育自然成了牺牲品。
2.经济学下的成本考量。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制观念的增强,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实践活动。从经济学的成本角度分析,开发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校本课程、开展模拟法庭和小律师活动、建设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等诸多法制教育活动,均需学校及相关部门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美国,法制教育的法规政策项目条款多而全,且有一个坚强的后盾,即“每一个法案都会附有拨款的数额、经费的申请条件、专款专用和相关经费应用的限制等。”政府的拨款责任具体化,法制教育有了基本物质保障,促进了法制教育的顺利进行。而在中国,国家在学校法制教育上的经费投入有限,制定的法规、政策只有要求和义务,内容不全面,可操作性不强。加之应试教育的压力仍然存在,教学实践中对法制教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法律教育形式化日趋严重,是学校和有关部门的“现实”选择。 3.学生自我的成本考量。造成当前初中法制教育难落实、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多,从个体实践和事物的内因来讲,初中学生自身对法制教育认知度不高也是其中之一。虽然国家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多年,但法律知识并非中考、高考的必考内容,学校和家长普遍不重视,学生们自身也认为这些法律知识对升学没有任何帮助,而普遍存在对法制教育不感兴趣的问题。笔者以“除课堂授课外,你是否主动阅读课外法制读物或参与法制实践活动?”进行问卷调查,城乡初中学生中75.6%的表示“没有”。可见,法制教育在初中学生眼中仅仅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副课”。
三、逆向考察:目标空置导致初中法制教育效果背反
初中生是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法制教育的基础部分,是全社会普法教育的关键点,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抓好初中生的法制教育就是夯实了法制教育的基础,对普法教育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对构建法治中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观现实,我国的法制教育目标空置,反其道而行之,忽视了初中生这个重要群体,与青少年犯罪形成明显的二律背反。
1.目标空置。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提高全民族的法制素质,而普法教育被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从“一五普法”到目前正在实施的“六五”普法,中国普法运动的对象由早期的全体有接受和学习能力的公民,到后期的国家公务人员,都是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人,却忽视了广大的青少年群体,忽略了青少年法制教育,法制教育资源的供给与需求明显不合理,将巨大的社会资源投入并不迫切需要的普法对象,却将真正需要投入资源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置于一旁,导致普法教育效率低下。初中法制教育的落后,限制了对初中学生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的培养,进而影响到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2.效果背反。改革开放至今,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身处其中的个人、家庭和群体组织亦发生了巨大变迁。家庭法治教育功能在不断弱化,而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的法制教育功能却未能达到预期的强化,整个初中法制教育处于边缘化的境地。法制教育理想与现实呈现二律背反现象:青少年犯罪率仍然高位运行,青少年违法犯罪多发且呈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趋势。其法制观念淡薄,再犯机率很高。法制教育目标与实际效果明显背离。
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加强初中法制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培育法制教育理念,祛除教条主义思想,从预防犯罪模式转向权利中心模式。二是推进法制教育系统化,发挥学校的教育主平台作用,构建法制教育课程体系,改进法制教学方法,强化法制实践环节。三是进一步完善家庭法制教育,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四是建设以社会法制教育为主的保障体,创造良好社区环境,优化媒体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谭华暖.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法制教育的策略研究.海南.海南师范大学.2012.
[2]杨春红.农村中学生法制教育研究.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3]李纪君.初中生法律意识培养问题初探.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刘冬梅、范宝龙.注重发挥高校新闻传播媒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能动作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
[6]惯习是各个场域特有的“性情倾向系统”,社会文化物质生活条件通过人们的社会化经验,内化为个人相应的倾向,引导群体成员进行实践。同一群体成员的惯习表现出类似性。[法]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7]郑水流.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艾如张、刘艳.我们的孩子怎么了.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2.
[9]林洁.美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6卷,第2期.
关键词 初中 法制教育 原因分析
作者简介:吴挺、吴漾,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李琛,湖南省娄底市中级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4-211-02
自1998年法律课进入中学课堂起,至今已有十五个年头。但中学法制教育仍然存在教育内容偏窄、途径过少、保障不足、效果欠佳等问题,法制教育目标的实现仍然十分遥远。
导致中学法制教育不系统、不规范,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学术界的研究相对较少。谭华暖从学校、家庭、社会、其他等四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法制教育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学校方面缺乏重视、师资匮乏、课程与教法滞后;杨春红从农村中学生自身的原因、国家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与农村地区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之间的矛盾、农村普法教育落后和农村传统文化的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农村原有封闭社会环境的冲击等四方面对农村中学生法制教育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李纪君认为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社会环境中有法不依和初中生认知水平有限是初中生法律意识培养缺乏的主要原因。③这些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对初中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探讨较少。
笔者以湖南省L市6所中学为调查对象,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和访谈、观察情况的整理分析,提出了导致初中法制教育存在问题的三个深层次原因。
一、宏观视野:环境惯习导致初中法制教育氛围不佳
1.社会环境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两个方面。当前,拜金主义、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比较严重,对中学生形成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法制教育的效果。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断言:“媒介即是信息。”网络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但虚拟世界的网络并非一片净土,暴力、色情充斥其中,中学生正处于自制力弱、模仿力强的阶段,容易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少年宫、文化宫等公共设施发展落后,社区文化活动匮缺,导致青少年在学习之余无法开展有益的活动。此外,当今社会权力本位观念仍然存在,对法律持怀疑态度,对法制教育较为抵触,甚至认为法律没有用。
2.传统惯习的延伸。在社会的场域里,个人有其倾向性的“惯习”。这些惯习与中国传统文化、现实教育环境密切相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让家长们把考试分数视为衡量孩子成材的唯一标尺,忽视了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其他素质的综合发展,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和做法普遍存在。同时,法律作为历朝历代统治者镇压被统治者的工具,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不佳,虽然多年的普法宣传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法律的印象,但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将法律视为自己的保护神,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父母教育子女去遵守父母的指令,老师教育孩子去遵守老师的指令,这就是孩子们生长的现实环境。它不可能自发产生成年人(统治者)应当遵守孩子(被统治者)制定的或者同意的规则的观念。这种观念不得不被持续地灌输。这个任务是容易的,因为它逆文化背景而行。如果这种观念不能与现实同步,它将无法扎根。”此外,多年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指导型的中国教育模式体现在法制教育方式上,注重理论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法制教育的生活化明显不够,填鸭式灌输教学与法制教育要求的实践性强之间矛盾凸显。
3.协同机制的缺乏。为了让孩子考个好大学,多数学校和家长都把中考、高考的课程当成日常教育的核心,而把包括法制教育在内的其他课程视为“副课”,客观上淡化了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思想政治课成了单纯的知识课,只要学生答得出,不管学生是否这样做,导致学生道德观模糊,法制观念淡薄,心理不健康,脱离社会实际,实际能力缺乏。”同时,政府部门之间缺乏良好协调机制,也是造成中学法制教育现状的制度原因。普法教育是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责,而学校则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司法行政机关对学校没有管辖权,无权对学校的工作进行干涉,而教育行政机关对法制教育工作不了解,观念上不重视起来。以“六五”普法规划为例,该规划对学校法制教育完善计划、教材、课时、师资、考核、法制副校长等“六落实”的要求,教育部尚未将其纳入教学大纲,缺乏统一的、硬性的要求,导致各地学校操作不一。
二、微观视角:成本考量导致初中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1.升学率下的成本考量。学校往往以高升学率为追求目标,因为这是社会评价其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尺。对老师而言,学生的应试成绩和高升学率是其获得优秀评价的唯一尺度。从学生角度而言,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是其学习的“终极理想”。事实上,初中毕业的学生中很多上不了高中,高中毕业的学生也有不少上不了大学,且相当部分上不了好大学。巨大的升学压力,加之中学课程众多,对升学毫无帮助的法制教育自然成了牺牲品。
2.经济学下的成本考量。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制观念的增强,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实践活动。从经济学的成本角度分析,开发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校本课程、开展模拟法庭和小律师活动、建设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等诸多法制教育活动,均需学校及相关部门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美国,法制教育的法规政策项目条款多而全,且有一个坚强的后盾,即“每一个法案都会附有拨款的数额、经费的申请条件、专款专用和相关经费应用的限制等。”政府的拨款责任具体化,法制教育有了基本物质保障,促进了法制教育的顺利进行。而在中国,国家在学校法制教育上的经费投入有限,制定的法规、政策只有要求和义务,内容不全面,可操作性不强。加之应试教育的压力仍然存在,教学实践中对法制教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法律教育形式化日趋严重,是学校和有关部门的“现实”选择。 3.学生自我的成本考量。造成当前初中法制教育难落实、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多,从个体实践和事物的内因来讲,初中学生自身对法制教育认知度不高也是其中之一。虽然国家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多年,但法律知识并非中考、高考的必考内容,学校和家长普遍不重视,学生们自身也认为这些法律知识对升学没有任何帮助,而普遍存在对法制教育不感兴趣的问题。笔者以“除课堂授课外,你是否主动阅读课外法制读物或参与法制实践活动?”进行问卷调查,城乡初中学生中75.6%的表示“没有”。可见,法制教育在初中学生眼中仅仅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副课”。
三、逆向考察:目标空置导致初中法制教育效果背反
初中生是青少年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法制教育的基础部分,是全社会普法教育的关键点,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抓好初中生的法制教育就是夯实了法制教育的基础,对普法教育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对构建法治中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观现实,我国的法制教育目标空置,反其道而行之,忽视了初中生这个重要群体,与青少年犯罪形成明显的二律背反。
1.目标空置。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提高全民族的法制素质,而普法教育被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从“一五普法”到目前正在实施的“六五”普法,中国普法运动的对象由早期的全体有接受和学习能力的公民,到后期的国家公务人员,都是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人,却忽视了广大的青少年群体,忽略了青少年法制教育,法制教育资源的供给与需求明显不合理,将巨大的社会资源投入并不迫切需要的普法对象,却将真正需要投入资源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置于一旁,导致普法教育效率低下。初中法制教育的落后,限制了对初中学生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的培养,进而影响到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2.效果背反。改革开放至今,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身处其中的个人、家庭和群体组织亦发生了巨大变迁。家庭法治教育功能在不断弱化,而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的法制教育功能却未能达到预期的强化,整个初中法制教育处于边缘化的境地。法制教育理想与现实呈现二律背反现象:青少年犯罪率仍然高位运行,青少年违法犯罪多发且呈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趋势。其法制观念淡薄,再犯机率很高。法制教育目标与实际效果明显背离。
针对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加强初中法制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培育法制教育理念,祛除教条主义思想,从预防犯罪模式转向权利中心模式。二是推进法制教育系统化,发挥学校的教育主平台作用,构建法制教育课程体系,改进法制教学方法,强化法制实践环节。三是进一步完善家庭法制教育,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四是建设以社会法制教育为主的保障体,创造良好社区环境,优化媒体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谭华暖.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法制教育的策略研究.海南.海南师范大学.2012.
[2]杨春红.农村中学生法制教育研究.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3]李纪君.初中生法律意识培养问题初探.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刘冬梅、范宝龙.注重发挥高校新闻传播媒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能动作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
[6]惯习是各个场域特有的“性情倾向系统”,社会文化物质生活条件通过人们的社会化经验,内化为个人相应的倾向,引导群体成员进行实践。同一群体成员的惯习表现出类似性。[法]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7]郑水流.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艾如张、刘艳.我们的孩子怎么了.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2.
[9]林洁.美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6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