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由于高山险阻,自然环境恶劣,加上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长期处于没有电的蛮荒黑暗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西藏电力建设发展迅速,美丽的高原亮起来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有幸在国家计委分管电力工作,规划批准了西藏的大大小小电力工程,足迹踏遍了西藏的主要电站,看到点亮的高原之光,我无比感慨和欣慰。
电厂建设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全区没有电力,照明只有靠松明子和酥油灯。其实追溯起来,西藏的电力建设开始于1928年。当时一位名叫强俄巴·仁增多吉的藏族青年,曾被十三世达赖喇嘛派往英国诺菲里(RUBY)大学学习电力,1921年从英国留学归来,向西藏地方政府提出在拉萨北郊夺底沟建设一座水电站。这座水电站所用的水电设备由英国基尔斯机器厂制造,容量只有125马力(92千瓦),从印度经由尼泊尔,人背马驮运到西藏,从此开始了西藏用电的历史。但这个唯一的夺底水电站在运行18年后,由于设备老化,不能正常运行,于1946年停运,并被大水冲毁。而这座水电站的创建者仁增多吉已于此前一年——1945年病故。西藏又回到没有电的黑暗状况。
1955年3月9日,国务院第七次全体会议决定,由中央拨款,并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进藏修复拉萨夺底水电站,并新建一座日喀则小型火力发电厂。根据这一决定,水利电力部和重庆电力局各自抽调技术人员进藏。1956年7月,日喀则80千瓦燃油火电厂建成;同年10月,夺底水电站(660千瓦)恢复重建,揭开了西藏电力工业的新篇章。到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时,全区装机容量达到8240千瓦,多数属小水电,也有几个燃油机组,年发电量2600万千瓦时,建成3.5万伏输电线路3条,长45.55公里,6000伏输电线路10条,长98.6公里。但由于西藏地广人稀,除拉萨、日喀则少数地方外,多数地方农牧民还是与电无缘。
到20世纪80年代,西藏电力有了较快发展。利用距拉萨90公里、位于藏北草原的羊八井地热,西藏建成了2.4万千瓦(8×3000千瓦)国内最大的地热发电站,并修建了羊八井至拉萨西郊变电站的110千伏输电线路,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西藏的主力电源。
20世纪80年代西藏还酝酿建设羊卓雍水电站,当时我已在国家计委工作。羊卓雍湖是一个美丽的高原淡水湖泊,海拔在4400米左右,水域面积600多平方公里,湖岸线长约250公里,但并不宽,一般只有几公里,窄的地方可能只有一两公里,蓄水量154亿立方米,水头落差离不远处的雅鲁藏布江有816米高,可以修国内水头最高的抽水蓄能电站。1997年我从满拉水电站返回拉萨,曾沿着羊卓雍湖跑了一趟,岸边生长着五彩缤纷的小花,风景秀丽。修建羊卓雍水电站之前,当时从“文化大革命”浩劫中已恢复工作的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和阿沛·阿旺晋美提出了不同意见。为此,水电部、计委专门派人去向班禅大师说明。开始我们以为班禅大师是从宗教神湖的角度反对,结果没有想到班禅大师是个很开明、讲科学的领导人。他说,对修建羊卓雍水电站提出意见,不是因为羊卓雍湖是神湖,西藏另有神湖,主要是担心高原生态变化。羊卓雍湖是个水面面积较大的高原淡水湖,对调节西藏气候影响很大,如修建水电站,大量淡水下泄发电,会不会使湖面下降、缩小,影响高原生态?班禅大师的意见很有道理。于是,我们对羊卓雍水电站的方案作了修改,从单一发电站改为抽水蓄能电站,在用电高峰时往下放水发电,湖面水位处于低谷时则用电把水抽回湖中,这样可不影响湖水水位。另外明确羊卓雍湖最低控制水位海拔高为4437米,低于这一海拔时停止发电。这一修改意见得到了班禅大师的谅解,从而使羊卓雍抽水蓄能电站得以修建。
由于西藏地域广阔,装机少,到20世纪90年代我直接分管电力工业时,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昌都五个组团互不相连,都是独立的供电区,位于阿里地区的狮泉河除少量柴油机外几乎还没有电力供应。中央第三、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为保障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我们批准建设满拉和沃卡一级水电站。由于这两个水电站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工程条件艰苦,交由武警水电支队施工。然而,这两个水电站装机容量都不算大,但造价极高,在建设过程中一再超概算,我多次发火批评。1997年,我到了满拉水电站施工现场,其中一个导流洞还打错了,重新堵上。2000年,这两座水电站相继建成,但代价太高,而且全要靠中央财政全额拨款建设。后来,我接受这个教训,在审批西藏电站项目时,对概算抠得很紧,而且要求一个一个建,否则财力实在受不了。
在稍后审批位于昌都地区的金河电站时,我们首次同意由西藏电力公司作为项目法人进行建设管理。金河电站的一个山洞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就打好了,后来工程停止。近年在昌都地区发现了玉龙铜矿,如要开采就要有电力。我去西藏时,自治区领导多次找我要求批准建设金河电厂。时任自治区财政厅长的杨晓渡(后担任自治区副主席,现任上海市副市长)是从上海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去西藏工作的,曾在昌都工作,充满激情。他曾对我讲,如批准建设金河电厂,他愿回到昌都去抓这个项目,他的这种工作热情感动了我。金河电站装机6万千瓦,在西藏算是个不小的项目了,由国家全额拨款5.21亿元建设。我于2001年9月批准了金河电站的可行性研究报告。2001年12月6日金河电站开工建设;2004年4月16日首台机组发电,同年8月,4台1.5万千瓦机组全部并网发电。这个电厂工期没有拖,概算控制尚可,这算是“十五”期间西藏开工并建成的一个主要电厂。
前面讲到羊卓雍水电站是以抽水蓄能电站名义建的,但建成后实际上没有足够的电源可供抽水,因为羊卓雍水电站装机4×2.25万千瓦,所在的拉萨电网总装机也只有十几万千瓦,抽水的电力根本不够,建好以后一直按单一泄水发电,仍然是一个只发电的水电站。好在这些年降水较多,或是雪线上升、雪水溶化所致,羊卓雍湖来水状况很好,湖面水位不仅没有下降还有所上升。“十五”期间羊卓雍电站又建了一台2.25万千瓦机组,装机容量总计为11.25万千瓦(5台2.25万千瓦机组),几乎占了藏中电网一半。西藏自治区政府强烈要求批准建设直孔10万千瓦水电站,这样尚有可能必要时抽水蓄能,工程总投资要13.37亿元,单位千瓦造价高达1.337万元,而且主要靠财政拨款。我鉴于满拉、沃卡水电站的教训,采取谨慎态度,迟迟未批,直到2002年11月,考虑到西藏电力增长的需求才批准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尝试改变全额由中央财政拨款的做法,由中央拨款80%,10.7亿元,西藏电力公司贷款2.67亿元,占20%。 工程于2003年5月开工,2007年7月7日传来喜讯,直孔电站已满负荷发电。
阿里狮泉河电站的审批让我尴尬。阿里地区离拉萨较远,位于西藏通往新疆的路上,人口不多,战略地位重要。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曾在阿里工作过的近百名同志联名写信要求国家批准狮泉河电站建设。但狮泉河电站6000千瓦装机,不到1万千瓦,投资却要4.26亿元,算下来1千瓦造价是7.1万元,是内地建同类电厂的8倍,所以我一直未批准。为解决阿里供电需要,我特别批了阿里建太阳能光伏电站,并将拉萨拆下的柴油机组调往阿里。但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柴油发电耗油,出力下降,效果不佳。阿里地区仍不断反映,要求建设狮泉河电站。到2003年11月,我不得不咬牙批准了这个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年7月电站开工,2006年9月1日开始发电,年底全部建成。由此,我们用高额投资的代价解决了困扰阿里地区的供电问题,从此,高原上的阿里夜晚将是光明的。
尽管电力工业发展迅速,但由于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加速,用电需求增长在14%以上,除昌都地区外,西藏还是缺电了,并且由于是独立的电网,其他地方难以支援。由此看来,当初批准羊卓雍直孔水电站建设还算及时,否则西藏缺电不堪设想。2006年5月14日,发改委又批准建设林芝巴河雪卡水电站,装机容量4万千瓦,投资7.23亿元。雪卡电站位于工布江达县美丽的巴松措湖下游。此外,巴河河口处叫老虎嘴,正在规划10.2万千瓦水电站,雅鲁藏布江上还在规划更大的51万千瓦的藏木电站。
电网建设
我分管西藏电力工作后开展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将拉萨、山南(泽当)、日喀则三个独立区域网连结成藏中电网。这三个地区是西藏政治、经济中心,人口也相对集中,拉萨和日喀则分别是达赖、班禅的驻锡地,分别为前藏、后藏的中心,而山南被认为是藏民族的发祥地,是西藏主要农业地区。我曾站在山南的藏王庙上俯瞰下去,一片麦浪滚滚。这三个地区相对比较集中,较易联网,现在已连结成藏中电网。到2005年,藏中电网装机23.728万千瓦,西藏电力主要集中于这个地区。现在西藏分为藏中、昌都、林芝、阿里四个区域网,今后计划将林芝与藏中电网相连,而昌都、阿里距离太远,不大可能将西藏连成一个电网。
2001年6月29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开工建设。我作为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协调青藏铁路建设和运营的供电问题。2001年6月3日,我从格尔木驱车沿青藏铁路全线跑了一趟,当时青海电网的电只到格尔木,西藏方面的电只到那曲,从格尔木到那曲近1000公里路段没有电。经研究决定,我们请青海电力公司从格尔木向昆仑山直到沱沱河长江源头架线。由于电压不高,线损大,西藏方面电力本来就不多,2002年9月批准西藏方面从那曲向安多建设110千伏线路539公里,变电站4座,配套3.5万伏线路40公里,拨款3.72亿元。青藏铁路供电工程从2003年4月开工到2005年底全部完成,有力地支援了青藏铁路建设。现在剩下的从沱沱河到安多的一段,铁道部也自己架线修建了。
西藏地区农牧民居住分散,到2001年底有无电乡460个,无电村5254个,180万无电人口。从2002年起,为解决无电乡农牧民用电,我们开展了送电到乡工程,主要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也叫光明工程。到2005年,我们实际向西藏投入了13.68亿元,建设光伏电站322座,解决了318个无电乡用电问题;还建设24座小水电,在建73座,解决100个无电乡用电问题。西藏亮起来了。2007年7月6日,我陪同马凯翻越5040米高的米拉山,沿途看到农网改造新立起的电杆和整齐的绝缘瓷瓶,农牧民都用上了电。我问一户藏民电价,他告诉我每度电0.42元。我们到了拉萨墨竹工卡县一所小学,有一座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援建的6千瓦的光伏电站,解决了学校照明、放录像、看电视的问题。2007年7月6日晚,我们漫步在布达拉宫广场,散步在八廓街,雄伟的布达拉宫彩灯映照,八廓街上灯火璀璨,人们难以相信这是在高原的西藏。我们还看到林芝城中广场上居民们晚饭后自发集体跳起锅庄舞,比北京街头扭秧歌的还要热闹。
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时,我们考虑到西藏的特殊情况,厂网没有分开,西藏电力局和西藏电力公司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并仍隶属国家电网公司管理。为适应西藏电力发展的需要,西藏自治区提出政企分开,成立西藏电力公司,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子公司。关于电力行政职能,西藏自治区要求保留西藏电力局的牌子,我则主张并入西藏发改委。西藏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已于2007年批复。2007年7月5日至8日,已年逾花甲的我再次随曾培炎、马凯进藏验收青藏铁路,看到了西藏电力建设的发展,写下一首小诗以明志:
老夫再发少年狂,年逾花甲重进藏。
有幸策划筑天路,又谋点亮高原光。
满拉沃卡羊卓雍,直孔雪卡狮泉站。
农网通达无电乡,太阳能照牧民房。
南珈巴瓦雪峰寒,鲁朗原始林海广。
青山踏遍留丹心,人生奉献是辉煌。
责任编辑:汪文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有幸在国家计委分管电力工作,规划批准了西藏的大大小小电力工程,足迹踏遍了西藏的主要电站,看到点亮的高原之光,我无比感慨和欣慰。
电厂建设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全区没有电力,照明只有靠松明子和酥油灯。其实追溯起来,西藏的电力建设开始于1928年。当时一位名叫强俄巴·仁增多吉的藏族青年,曾被十三世达赖喇嘛派往英国诺菲里(RUBY)大学学习电力,1921年从英国留学归来,向西藏地方政府提出在拉萨北郊夺底沟建设一座水电站。这座水电站所用的水电设备由英国基尔斯机器厂制造,容量只有125马力(92千瓦),从印度经由尼泊尔,人背马驮运到西藏,从此开始了西藏用电的历史。但这个唯一的夺底水电站在运行18年后,由于设备老化,不能正常运行,于1946年停运,并被大水冲毁。而这座水电站的创建者仁增多吉已于此前一年——1945年病故。西藏又回到没有电的黑暗状况。
1955年3月9日,国务院第七次全体会议决定,由中央拨款,并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进藏修复拉萨夺底水电站,并新建一座日喀则小型火力发电厂。根据这一决定,水利电力部和重庆电力局各自抽调技术人员进藏。1956年7月,日喀则80千瓦燃油火电厂建成;同年10月,夺底水电站(660千瓦)恢复重建,揭开了西藏电力工业的新篇章。到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时,全区装机容量达到8240千瓦,多数属小水电,也有几个燃油机组,年发电量2600万千瓦时,建成3.5万伏输电线路3条,长45.55公里,6000伏输电线路10条,长98.6公里。但由于西藏地广人稀,除拉萨、日喀则少数地方外,多数地方农牧民还是与电无缘。
到20世纪80年代,西藏电力有了较快发展。利用距拉萨90公里、位于藏北草原的羊八井地热,西藏建成了2.4万千瓦(8×3000千瓦)国内最大的地热发电站,并修建了羊八井至拉萨西郊变电站的110千伏输电线路,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西藏的主力电源。
20世纪80年代西藏还酝酿建设羊卓雍水电站,当时我已在国家计委工作。羊卓雍湖是一个美丽的高原淡水湖泊,海拔在4400米左右,水域面积600多平方公里,湖岸线长约250公里,但并不宽,一般只有几公里,窄的地方可能只有一两公里,蓄水量154亿立方米,水头落差离不远处的雅鲁藏布江有816米高,可以修国内水头最高的抽水蓄能电站。1997年我从满拉水电站返回拉萨,曾沿着羊卓雍湖跑了一趟,岸边生长着五彩缤纷的小花,风景秀丽。修建羊卓雍水电站之前,当时从“文化大革命”浩劫中已恢复工作的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和阿沛·阿旺晋美提出了不同意见。为此,水电部、计委专门派人去向班禅大师说明。开始我们以为班禅大师是从宗教神湖的角度反对,结果没有想到班禅大师是个很开明、讲科学的领导人。他说,对修建羊卓雍水电站提出意见,不是因为羊卓雍湖是神湖,西藏另有神湖,主要是担心高原生态变化。羊卓雍湖是个水面面积较大的高原淡水湖,对调节西藏气候影响很大,如修建水电站,大量淡水下泄发电,会不会使湖面下降、缩小,影响高原生态?班禅大师的意见很有道理。于是,我们对羊卓雍水电站的方案作了修改,从单一发电站改为抽水蓄能电站,在用电高峰时往下放水发电,湖面水位处于低谷时则用电把水抽回湖中,这样可不影响湖水水位。另外明确羊卓雍湖最低控制水位海拔高为4437米,低于这一海拔时停止发电。这一修改意见得到了班禅大师的谅解,从而使羊卓雍抽水蓄能电站得以修建。
由于西藏地域广阔,装机少,到20世纪90年代我直接分管电力工业时,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昌都五个组团互不相连,都是独立的供电区,位于阿里地区的狮泉河除少量柴油机外几乎还没有电力供应。中央第三、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为保障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我们批准建设满拉和沃卡一级水电站。由于这两个水电站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工程条件艰苦,交由武警水电支队施工。然而,这两个水电站装机容量都不算大,但造价极高,在建设过程中一再超概算,我多次发火批评。1997年,我到了满拉水电站施工现场,其中一个导流洞还打错了,重新堵上。2000年,这两座水电站相继建成,但代价太高,而且全要靠中央财政全额拨款建设。后来,我接受这个教训,在审批西藏电站项目时,对概算抠得很紧,而且要求一个一个建,否则财力实在受不了。
在稍后审批位于昌都地区的金河电站时,我们首次同意由西藏电力公司作为项目法人进行建设管理。金河电站的一个山洞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就打好了,后来工程停止。近年在昌都地区发现了玉龙铜矿,如要开采就要有电力。我去西藏时,自治区领导多次找我要求批准建设金河电厂。时任自治区财政厅长的杨晓渡(后担任自治区副主席,现任上海市副市长)是从上海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去西藏工作的,曾在昌都工作,充满激情。他曾对我讲,如批准建设金河电厂,他愿回到昌都去抓这个项目,他的这种工作热情感动了我。金河电站装机6万千瓦,在西藏算是个不小的项目了,由国家全额拨款5.21亿元建设。我于2001年9月批准了金河电站的可行性研究报告。2001年12月6日金河电站开工建设;2004年4月16日首台机组发电,同年8月,4台1.5万千瓦机组全部并网发电。这个电厂工期没有拖,概算控制尚可,这算是“十五”期间西藏开工并建成的一个主要电厂。
前面讲到羊卓雍水电站是以抽水蓄能电站名义建的,但建成后实际上没有足够的电源可供抽水,因为羊卓雍水电站装机4×2.25万千瓦,所在的拉萨电网总装机也只有十几万千瓦,抽水的电力根本不够,建好以后一直按单一泄水发电,仍然是一个只发电的水电站。好在这些年降水较多,或是雪线上升、雪水溶化所致,羊卓雍湖来水状况很好,湖面水位不仅没有下降还有所上升。“十五”期间羊卓雍电站又建了一台2.25万千瓦机组,装机容量总计为11.25万千瓦(5台2.25万千瓦机组),几乎占了藏中电网一半。西藏自治区政府强烈要求批准建设直孔10万千瓦水电站,这样尚有可能必要时抽水蓄能,工程总投资要13.37亿元,单位千瓦造价高达1.337万元,而且主要靠财政拨款。我鉴于满拉、沃卡水电站的教训,采取谨慎态度,迟迟未批,直到2002年11月,考虑到西藏电力增长的需求才批准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尝试改变全额由中央财政拨款的做法,由中央拨款80%,10.7亿元,西藏电力公司贷款2.67亿元,占20%。 工程于2003年5月开工,2007年7月7日传来喜讯,直孔电站已满负荷发电。
阿里狮泉河电站的审批让我尴尬。阿里地区离拉萨较远,位于西藏通往新疆的路上,人口不多,战略地位重要。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曾在阿里工作过的近百名同志联名写信要求国家批准狮泉河电站建设。但狮泉河电站6000千瓦装机,不到1万千瓦,投资却要4.26亿元,算下来1千瓦造价是7.1万元,是内地建同类电厂的8倍,所以我一直未批准。为解决阿里供电需要,我特别批了阿里建太阳能光伏电站,并将拉萨拆下的柴油机组调往阿里。但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柴油发电耗油,出力下降,效果不佳。阿里地区仍不断反映,要求建设狮泉河电站。到2003年11月,我不得不咬牙批准了这个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年7月电站开工,2006年9月1日开始发电,年底全部建成。由此,我们用高额投资的代价解决了困扰阿里地区的供电问题,从此,高原上的阿里夜晚将是光明的。
尽管电力工业发展迅速,但由于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加速,用电需求增长在14%以上,除昌都地区外,西藏还是缺电了,并且由于是独立的电网,其他地方难以支援。由此看来,当初批准羊卓雍直孔水电站建设还算及时,否则西藏缺电不堪设想。2006年5月14日,发改委又批准建设林芝巴河雪卡水电站,装机容量4万千瓦,投资7.23亿元。雪卡电站位于工布江达县美丽的巴松措湖下游。此外,巴河河口处叫老虎嘴,正在规划10.2万千瓦水电站,雅鲁藏布江上还在规划更大的51万千瓦的藏木电站。
电网建设
我分管西藏电力工作后开展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将拉萨、山南(泽当)、日喀则三个独立区域网连结成藏中电网。这三个地区是西藏政治、经济中心,人口也相对集中,拉萨和日喀则分别是达赖、班禅的驻锡地,分别为前藏、后藏的中心,而山南被认为是藏民族的发祥地,是西藏主要农业地区。我曾站在山南的藏王庙上俯瞰下去,一片麦浪滚滚。这三个地区相对比较集中,较易联网,现在已连结成藏中电网。到2005年,藏中电网装机23.728万千瓦,西藏电力主要集中于这个地区。现在西藏分为藏中、昌都、林芝、阿里四个区域网,今后计划将林芝与藏中电网相连,而昌都、阿里距离太远,不大可能将西藏连成一个电网。
2001年6月29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开工建设。我作为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协调青藏铁路建设和运营的供电问题。2001年6月3日,我从格尔木驱车沿青藏铁路全线跑了一趟,当时青海电网的电只到格尔木,西藏方面的电只到那曲,从格尔木到那曲近1000公里路段没有电。经研究决定,我们请青海电力公司从格尔木向昆仑山直到沱沱河长江源头架线。由于电压不高,线损大,西藏方面电力本来就不多,2002年9月批准西藏方面从那曲向安多建设110千伏线路539公里,变电站4座,配套3.5万伏线路40公里,拨款3.72亿元。青藏铁路供电工程从2003年4月开工到2005年底全部完成,有力地支援了青藏铁路建设。现在剩下的从沱沱河到安多的一段,铁道部也自己架线修建了。
西藏地区农牧民居住分散,到2001年底有无电乡460个,无电村5254个,180万无电人口。从2002年起,为解决无电乡农牧民用电,我们开展了送电到乡工程,主要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也叫光明工程。到2005年,我们实际向西藏投入了13.68亿元,建设光伏电站322座,解决了318个无电乡用电问题;还建设24座小水电,在建73座,解决100个无电乡用电问题。西藏亮起来了。2007年7月6日,我陪同马凯翻越5040米高的米拉山,沿途看到农网改造新立起的电杆和整齐的绝缘瓷瓶,农牧民都用上了电。我问一户藏民电价,他告诉我每度电0.42元。我们到了拉萨墨竹工卡县一所小学,有一座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援建的6千瓦的光伏电站,解决了学校照明、放录像、看电视的问题。2007年7月6日晚,我们漫步在布达拉宫广场,散步在八廓街,雄伟的布达拉宫彩灯映照,八廓街上灯火璀璨,人们难以相信这是在高原的西藏。我们还看到林芝城中广场上居民们晚饭后自发集体跳起锅庄舞,比北京街头扭秧歌的还要热闹。
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时,我们考虑到西藏的特殊情况,厂网没有分开,西藏电力局和西藏电力公司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并仍隶属国家电网公司管理。为适应西藏电力发展的需要,西藏自治区提出政企分开,成立西藏电力公司,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子公司。关于电力行政职能,西藏自治区要求保留西藏电力局的牌子,我则主张并入西藏发改委。西藏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已于2007年批复。2007年7月5日至8日,已年逾花甲的我再次随曾培炎、马凯进藏验收青藏铁路,看到了西藏电力建设的发展,写下一首小诗以明志:
老夫再发少年狂,年逾花甲重进藏。
有幸策划筑天路,又谋点亮高原光。
满拉沃卡羊卓雍,直孔雪卡狮泉站。
农网通达无电乡,太阳能照牧民房。
南珈巴瓦雪峰寒,鲁朗原始林海广。
青山踏遍留丹心,人生奉献是辉煌。
责任编辑:汪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