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世界各国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发展的条件各异,致使水资源情况差别很大,许多国家严重缺水。我国不仅存在水资源紧张的现象,而且也存在严重浪费水、污染水等问题,须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同时,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由于水资源监测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因此,加强水资源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水资源;监测;现状;对策
地球水资源分布不均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尽管地球上的水资源数量巨大,但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所利用的却少得可怜。从当前国际形势来看,水资源问题已不仅仅是资源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对水资源监测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而来提升水环境监测的整体服务能力,使水资源达到最大的可持续。
一、水资源监测的含义
水资源的监测工作主要针对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而提出。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及防洪抗旱是传统的水文监测的主要服务对象,但实际上传统的水文监测是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和防洪抗旱的水文监测报告工作,为水资源管理服务而开展的监测工作实际是就是水资源监测。水体是水资源主要监测的对象,其中包括水的质量和数量,为了对水资源监测工作进行区分,水资源监测所指对地下水、地表水及水质等影响人为活动的水资源的监测工作,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水文系统已经有了大量的基础信息,在水资源分析过程中将这些信息作为基础,在监测工作中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水资源监测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水文测验方式无法适应水资源管理的需求
目前水文测验主要采用传统水文测站运行模式,即实行人员常年驻站、坚守断面、相对集中的固定站点水文测验模式。随着国家加大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监测站网建设进一步增加,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实现科学调配,形成合力;另一方面,面对水资源条件发生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和突发水事件发生频率加快的新形势,特别是为保障防洪安全、供用水安全、水生态安全等突发性应急监测、分析评价及决策支撑服务工作的不断拓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水文应急机动队伍,要及时、准确、高效地应对这些突发事件。
(二)水资源监测能力相对滞后
流量测验和水位流量换算技术手段落后,造成流量自动报汛和洪水预报分析困难;巡测和应急监测交通工具和仪器设备严重不足,造成巡测和应急监测工作开展困难,出现突发性水事件时,难以做到快速反应;缺乏自动监控和流动监测能力,不能适应环境管理和决策需要。
(三)水资源监测技术力量相当薄弱
水文队伍素质与紧迫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不相适应,受人员限制,人才的引进、管理、培养等都缺少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复合型中高级人才匮乏,在新添置的先进仪器设备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三、加强水资源监测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水资源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监测网络体系
加强一级水功能区中保护区、缓冲区,二级功能区中排污控制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文站点功能的外延与组合,满足行政区界、江河排污总量控制、饮用水源区对水量、水质信息的需要;加强取用水、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基本满足流域各省级行政区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监测、用水效率控制指标监督考核和监测评价、地下水控制开采等要求;建立水生态监测网络,加强干旱期与枯水期旱限水位和流量、生态最低水位和最小流量的研究确定及监测预报工作,加强水工程运行对河湖生态影响监测及调度,推进藻类等生物类监测。
(二)改革现有生产管理体制,改进测验手段和方法
大力推行“站队结合”水文巡测模式,建设一批生产生活基地,将分散的水文站职工集中到队部,整合了测站人力、设备、技术、财经等资源,增强队站综合实力,提高测验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时效性。
改进测验手段和方法:水位采用自动监测记录方法;流量测验主要采取巡测、自动测流等技术。当流量监测断面通过测流断面整治、单值化等技术处理能建立稳定可靠的水位流量关系时,尽量采取自动监测水位以推取流量的方法;水质监测方面发展移动监测、自动监测和遥感监测,建立“常规监测与自动监测相结合、定点监测与跟踪监测相结合、定时监测与实时监测相结合”的新型监测模式。
(三)增强水资源监测与监督能力
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的需求,新建和完善水文巡测基地和各级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用新的方法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来增强水资源监测与监督能力。水质监测方面以现代化、标准化建设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加强大型仪器的配备及仪器设备的更新改造。对一些自动化程度比较高、价格昂贵、配置不能一步到位的仪器,可以根据区域优势进行配置。通过整合现有的实验室人力、设备、技术、财力等资源,增强实验室综合实力,提高测验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时效性。进一步发展移动监测、自动监测,不断拓展监测范围,提高水质预警预报水平与提升应急监测能力。
(四)加强监测队伍的建设,提高监测水平
调整人员结构,吸收高新技术人员,充实监测队伍,加强岗位技能培训,培养学科带头人,建立科学人才管理体制,引进竞争激励机制等途径,逐步形成管理有序、人员精干、技术先进、反应快速、服务全面、专业齐全、层次合理的高素质、高效能的水资源监测队伍。
四、结论
我国水资源由于地区分布不均、年内变化大等多种因素导致水资源较为紧张。从总体上来分析,虽然我国水资源能够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要满足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还难以实现,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上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监测与管理才能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刘明.全球水循环与水资源[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24):229-232.
[2]陈念强.区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与信息采集[J].中国防汛抗旱,2012(54):219-222.
关键词:水资源;监测;现状;对策
地球水资源分布不均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尽管地球上的水资源数量巨大,但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所利用的却少得可怜。从当前国际形势来看,水资源问题已不仅仅是资源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对水资源监测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而来提升水环境监测的整体服务能力,使水资源达到最大的可持续。
一、水资源监测的含义
水资源的监测工作主要针对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而提出。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及防洪抗旱是传统的水文监测的主要服务对象,但实际上传统的水文监测是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和防洪抗旱的水文监测报告工作,为水资源管理服务而开展的监测工作实际是就是水资源监测。水体是水资源主要监测的对象,其中包括水的质量和数量,为了对水资源监测工作进行区分,水资源监测所指对地下水、地表水及水质等影响人为活动的水资源的监测工作,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水文系统已经有了大量的基础信息,在水资源分析过程中将这些信息作为基础,在监测工作中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水资源监测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水文测验方式无法适应水资源管理的需求
目前水文测验主要采用传统水文测站运行模式,即实行人员常年驻站、坚守断面、相对集中的固定站点水文测验模式。随着国家加大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监测站网建设进一步增加,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实现科学调配,形成合力;另一方面,面对水资源条件发生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和突发水事件发生频率加快的新形势,特别是为保障防洪安全、供用水安全、水生态安全等突发性应急监测、分析评价及决策支撑服务工作的不断拓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水文应急机动队伍,要及时、准确、高效地应对这些突发事件。
(二)水资源监测能力相对滞后
流量测验和水位流量换算技术手段落后,造成流量自动报汛和洪水预报分析困难;巡测和应急监测交通工具和仪器设备严重不足,造成巡测和应急监测工作开展困难,出现突发性水事件时,难以做到快速反应;缺乏自动监控和流动监测能力,不能适应环境管理和决策需要。
(三)水资源监测技术力量相当薄弱
水文队伍素质与紧迫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不相适应,受人员限制,人才的引进、管理、培养等都缺少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复合型中高级人才匮乏,在新添置的先进仪器设备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三、加强水资源监测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水资源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监测网络体系
加强一级水功能区中保护区、缓冲区,二级功能区中排污控制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文站点功能的外延与组合,满足行政区界、江河排污总量控制、饮用水源区对水量、水质信息的需要;加强取用水、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基本满足流域各省级行政区取水许可总量控制监测、用水效率控制指标监督考核和监测评价、地下水控制开采等要求;建立水生态监测网络,加强干旱期与枯水期旱限水位和流量、生态最低水位和最小流量的研究确定及监测预报工作,加强水工程运行对河湖生态影响监测及调度,推进藻类等生物类监测。
(二)改革现有生产管理体制,改进测验手段和方法
大力推行“站队结合”水文巡测模式,建设一批生产生活基地,将分散的水文站职工集中到队部,整合了测站人力、设备、技术、财经等资源,增强队站综合实力,提高测验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时效性。
改进测验手段和方法:水位采用自动监测记录方法;流量测验主要采取巡测、自动测流等技术。当流量监测断面通过测流断面整治、单值化等技术处理能建立稳定可靠的水位流量关系时,尽量采取自动监测水位以推取流量的方法;水质监测方面发展移动监测、自动监测和遥感监测,建立“常规监测与自动监测相结合、定点监测与跟踪监测相结合、定时监测与实时监测相结合”的新型监测模式。
(三)增强水资源监测与监督能力
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的需求,新建和完善水文巡测基地和各级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用新的方法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来增强水资源监测与监督能力。水质监测方面以现代化、标准化建设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加强大型仪器的配备及仪器设备的更新改造。对一些自动化程度比较高、价格昂贵、配置不能一步到位的仪器,可以根据区域优势进行配置。通过整合现有的实验室人力、设备、技术、财力等资源,增强实验室综合实力,提高测验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时效性。进一步发展移动监测、自动监测,不断拓展监测范围,提高水质预警预报水平与提升应急监测能力。
(四)加强监测队伍的建设,提高监测水平
调整人员结构,吸收高新技术人员,充实监测队伍,加强岗位技能培训,培养学科带头人,建立科学人才管理体制,引进竞争激励机制等途径,逐步形成管理有序、人员精干、技术先进、反应快速、服务全面、专业齐全、层次合理的高素质、高效能的水资源监测队伍。
四、结论
我国水资源由于地区分布不均、年内变化大等多种因素导致水资源较为紧张。从总体上来分析,虽然我国水资源能够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要满足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还难以实现,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上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监测与管理才能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刘明.全球水循环与水资源[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24):229-232.
[2]陈念强.区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与信息采集[J].中国防汛抗旱,2012(54):21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