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ilym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食品微生物学基础》课程为例,从课程目标、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成绩评价考核方法等方面探索和实践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课程改革。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b)-0028-02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教学如何实现从学科为导向到职业活动为导向、从系统知识的学习为目标到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从教师为中心到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转变,是职业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焦点。《食品微生物学基础》是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我院《食品微生物学基础》课程组教师通过对食品加工专业的市场需求及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调研,在行业专家和企业工程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从课程目标、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成绩评价考核方法等方面行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探索和实践。
  
  1 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是课程改革的先决条件
  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决定课程设计方案,是教育教学理念在课程中的表现形式。高质量的课程设计方案,是高水平教育的基础。
  课程《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经改革,重新调整了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1 全方位的课程目标
  明确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1)通过该课程的实践训练和理论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微生物实验室安全与基本建设的相关知识、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本质和内涵;能够进行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的操作并根据检验结果出具报告单;具有食品微生物安全意识、无菌观念和微生物生态平衡的观念。
  (2)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引导其转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使其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的意识。
  1.2 全新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职业素质的养成。
  课程设计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的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能力为主线,注重职业素质养成”的理念,以模拟实践职业活动项目为载体,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促进他们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
  (2)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过程。
  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整合、序化相关内容形成课程内容;以检验工作岗位出具检验报告的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模拟食品企业化验员的微生物检验工作,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标准化训练。
  实践证明课程目标定位符合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 教学内容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教学内容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课程教学方法、教材、实践教学条件等一些课程要素都取决于教学内容,且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改革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高职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依据为:一是依据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二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三是依据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考纲的相关要求。
  高职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一,突出能力目标,强化能力训练,注重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二,基于工作的顺序和过程,序化和整合教学内容;三,基于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按照由浅至深、由简至繁、由易至难、由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顺序编排教学内容的顺序。
  根据完成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这一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进行整合、序化。经重新整合、序化后的课程内容包括基本技能训练模块、综合技能训练本模块和理论教学模块,学时分配及教学组织形式如表1。
  与课程改革前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认为课改后教学内容选取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职业性,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更科学合理。从前学生认为本课内容抽象、枯燥,是最难学的课程之一。课改后削减了学科知识理论的学习,不再强调知识理论体系的系统性,而是从工作过程知识系统化的角度,进行知识点的学习;以模拟检验项目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以实际检验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过程;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形式组织教学,进行职业能力的训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动手能力显著提高,他们说:“上这门课虽然很繁忙,但很充实,我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很喜欢上这门课程。”
  
  3 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教与学的共同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3.1 因材施教
  在课程教学中首先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采用赏识教育的理念和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引导文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归纳讲授法、谈话法、卡片法、讨论法、头脑风暴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如应用情境教学法,是通过模拟一个仿真的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工作活动场景,通过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环境氛围中对社会和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应用引导文教学法,是通过学生独立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独立制订工作方案完成计划,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培养了他们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下为“食品中细菌总数测定”这一项目教学中教师实施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双边活动。
  3.2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1)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主講教师精心制作直观易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讲解抽象内容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与实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利用互联网学习。
  给学生推荐权威专业网站,要求学生经常浏览、查阅网站,了解最新专业动态,养成利用互联网进行有效学习的习惯。通过校园网浏览我院电子图书,获取专业信息。学生有疑难问题,可以及时通过网络与教师交流沟通,这一学习方法贯穿了课程教学过程的始终,有效的培养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关注对学生学法的引导。采取积极有效的教授方法及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效果较为显著。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强,课堂气氛活跃,系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外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均有显著提高。
  
  4 成绩评价考核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改革保障和导向机制
  课程评价机制既是保障机制,又是导向机制。成绩评价方法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成绩评价考核方法的改革尤为重要。为此,在课程成绩评价考核方法上,进行了配套的改革。
  4.1 改革成绩评价考核的原则
  (1)注重形成性考核评价:将学生个人平时表现纳入考查范围、小组集体成绩等与个人成绩相挂钩。
  (2)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技能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
  (3)成绩评价主体由教师、企业技术员、学生三方组成:企业技术员参与学生实践考核的评价;增加学生自我评价项目,将学生对自身的评价和小组成员互评结果纳入总成绩。
  (4)鼓励和发展科学探究精神:对于学生能够向老师提出质量高的问题、学生独立操作优秀、集体第一名等优秀表现可获加分奖励。
  (5)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一致:邀请相关食品企业技术员和任课教师共同按企业标准进行综合技能考核。
  4.2 调整课程学生成绩构成(表2)
  其中学生平时成绩包括实训报告成绩、小测验成绩、回答问题得分等;态度表现成绩由课程出勤成绩和小组间互评得分组成;优秀表现加分项目包括如学生能够向老师提出质量高的问题、学生独立操作优秀、集体第一名等均可获得1分的奖励加分,奖励加分最多不超过5分。
  经实践,学生能主动地参与课内外学习活动,相互合作,共同探究进行学习,乐于交流沟通,分享学习成果,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了进步和发展,与课程改革前相比学生的学习成绩尤其是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大幅度提高。
  经过上述的探索,学生不仅专业技能得以提高,更重要的是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提高和价值观、理念产生了变化。如学生们按照最新国家标准完成每一项目的检验任务时,每组进行第二遍检测所需时间远远少于第一次检验所需的时间,且熟练程度、准确率明显提高,这表明:采用模拟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工作活动场景的情境教学法,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待科学实验的严谨态度;通过对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报告和分析,学生们有了食品微生物安全意识,认识到了食品检验报告单的重要意义和食品检验岗位的社会责任,同时诚信品质,遵纪守法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咨询、集体讨论产生工作计划、出具检验报告单等教学组织形式和将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纳入课程成绩评价考核项目,促进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識的增强。可以说,《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的课程改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高进军.高职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
其他文献
本文从思想、文化知识、业务能力三个方面谈了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指出英语教师的素质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应不可忽视。
6 疯牛病研究的新进展6.1 传播途径新发现。苏格兰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患疯牛病的牛粪中带有疯牛病的"病原因子"(即"致病朊粒")。这种带病原的牛粪一旦污染草地,会使后来在该
随着网络的发展,学校开始网络教学模式的尝试。如何根据网络教学模式的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其成为认知的主体,必须熟悉网络教学模式、特点、问题以
纤维弱节是造成纤维力学性能退化和纤维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这里采用单纤维拉伸和形态轮廓观察结合的方法,对羊毛纤维弱节的力学行为进行表征.提出了用纤维细节处的平均断裂
摘 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批评了传统课堂学习中“去情境化”的做法,转而强调情境性学习与情境性认知。知识总是要适应它所应用的环境、目的和任务的,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保持和使用其所学知识,就必须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或情境中进行活动性学习,促进知与行的结合。角色扮演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方式,如果老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角色扮演的优势,则一定能够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角色扮演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为物理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有效整合,使其服务于物理教学,这要取决学科的特点以及传统教学的缺陷,本文将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阐明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势并附实例说明,同时提出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学科特点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6(a
对东华大学1995年以来近12年发表论文被SCIE收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基于分析数据,肯定了学校近年来在此方面的显著进步,并对东华大学的科研论文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影响论文被收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