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叫何进有,今年34岁,家住开县关坪乡杨柳村移民新村。
10年来,我们移民新村的百来户人家,经历了“高山移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过程,有的还成了大老板。10年来我最大的体会是:如果“扛个梅子树棒棒不换肩”,那是一辈子都摘不掉贫穷帽子的,有了党的惠农政策,加上改变面貌的斗志,我们就这样谱写了一部“吊远户”传奇。
我一直住在杨柳村一个叫北鸽湾的村落里。说是村落,其实也就二三十户人家,稀稀疏疏散住在海拔1900多米的大山里。别说公路,就连一条走起来顺畅的小路都没有;不通电灯、电话,看不上电视;不通广播,听不到收音机;没有自来水,村民全是靠天吃水。北鸽湾正是一个典型的“四不通”村。
由于山高路陡出行难,从我家到人口稍为集中的村委会,要走大半天的路,如果到乡里办事,20多公里山路要花一整天的时间,柴米油盐等生活日用品,全靠肩挑背磨。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隔壁王老五家要卖肥猪,请了8个壮劳动力把猪儿五花大绑后才抬下了山。
那些年,我们北鸽湾的几十户人家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救济粮,外加自产的“三大坨”(洋芋、红苕和包谷米),穿的是“梭边子”(草鞋),记得曾有一首歌谣是这样唱的:“白鸽湾的单身汉,杨柳沟儿的婆,吃的是包谷米,睡的是包谷壳,两年下次街,嘴巴都摆落。”许多年青壮汉娶不上媳妇,女孩子都想远嫁他乡。
由于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我不得不回乡务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我们全家人将全部精力倾注在一亩三分地上,但贫瘠的土地并没有给予我们应有的回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那些年,村里陆续有人外出打工,人家一个月的收入,相当于我们在土地上勤耙苦挣一年。我也动了外出打工的念头,可老实巴交的父亲却怎么也不答应,他总说在外面打工不是长远之计,“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可我懂得“树挪死,人挪活”的道理,呆在农村只能越来越穷。我不顾父亲的劝阻,跟着亲戚朋友南下打工,整整3年,吃了不少苦头,但我挣回了父亲大半辈子都没挣到的那么多钱。我用这些钱将茅草棚改成了砖瓦房,还娶了媳妇,生了孩子,总算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家。
打工最大的收获,是让我长了见识。虽说我们山里土地瘠薄,但适宜种植中药材。我跟村里的干部一说,他们也很赞成,并支持我干起来。于是,我和乡里的年轻人悄悄种上了木香、杜仲等中药材。村干部利用开会的机会帮我们推销,山里的中药材生意就这样做起来了。红火时,几乎每天都有“二手贩子”进山收购,然后雇用我们村的劳动力运到山外去卖好价钱。可好景不长,由于信息不灵,交通不便,生意越做越淡,大量的中药材积压,卖不出去。我们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必须另谋出路。
可这个时候,沿海地区也人满为患,没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很难找到工作。咋办?这时,关坪乡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开县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动员拟外出务工人员先学得一门实用技术,再外出打工。于是,我参加了乡里举办的架子工短期培训班,结业后按“订单”协议再次到广东打工,收入也比以前高了许多,家境一天天好转起来。
2000年春节回家过年,走惯了柏油大马路的我再也不习惯走山间那条羊肠小道,爬以前爬惯了的“手爬岩”时,双腿一直打颤,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山谷去。回到家,我跟父亲商量,发动附近的住户把公路接到家门口来。想法得到大家赞同,可一计算修路成本,我们大家都傻了眼:六七公里山路,竟要花50万元以上,这比我们全部住户迁出去的成本还要高。
告别“吊远户”,搬到山外去!我们的想法与当时关坪乡党委主要领导对我们村的发展规划不谋而合。
经过实地考察、召开群众会议征求意见,乡里决定对我们35户134人实施高山异地移民,集体搬迁到杨柳村一组、二组人口集中的地方。
乡党委、政府考虑到我们的实际困难,多方争取,筹集资金,给予我们每一家搬迁户3000元至8000元不等的补助,并建起了一条长1000米、宽20米光滑平整的街道,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给予我们建房优惠政策。村里也出面协调,将杨柳村一组、二组原有的“边角地”整理开发,平整出70亩抛荒地,分配给我们这些搬迁户。
搬迁之前,大家心里还是直打鼓,这搬迁之后日子怎么过?其实我们这些担心是多余的,这次搬迁,乡里作了统筹规划:每户建成两楼一底的小洋楼,楼上住人,楼下经商,并统一建筑模式,统一征地,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看着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我们的心情别提多高兴了。那段时间,我和其他村民一样,天天跑到工地上去看。我算了一笔账:两处移民新村,共建房420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31.34平方米。经过两百多个日夜的期盼,一座崭新的移民新村坐落在了群山峻岭之中,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山乡风景。
你看我家现在住的这小洋房,外墙是雪白的瓷砖,里面亮敞,大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井井有条。如今我家不仅有了彩电,还用上了“大灵通”,我还经常在电话上与外地客商谈生意。这样的生活,真是父辈们做梦也没想过的啊!
我们原有的土地及山林,经土地流转,交由重庆康百佳药业公司集中开发利用。现已种植木香和黄莲3000亩,每年为杨柳村人均增收400元。我和父亲采取“返租倒包”方式,承包了康百佳700亩土地种植木香。我们算了一笔账:木香3年一收,每亩产值1200元左右,种植成本大概500元,净收益700元,3年可收入近50万元。
从北鸽湾走出来了,如今,居住在移民新村的村民,移动的不仅仅是住处,更是观念。因杨柳村与四川宣汉县大岩村等地接壤,人流量较大,许多人做起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意,有开药铺的,有做五金的,有开旅店的。原本贫困不堪的山区“吊远户”,如今在移民新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10年来,我们移民新村的百来户人家,经历了“高山移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过程,有的还成了大老板。10年来我最大的体会是:如果“扛个梅子树棒棒不换肩”,那是一辈子都摘不掉贫穷帽子的,有了党的惠农政策,加上改变面貌的斗志,我们就这样谱写了一部“吊远户”传奇。
我一直住在杨柳村一个叫北鸽湾的村落里。说是村落,其实也就二三十户人家,稀稀疏疏散住在海拔1900多米的大山里。别说公路,就连一条走起来顺畅的小路都没有;不通电灯、电话,看不上电视;不通广播,听不到收音机;没有自来水,村民全是靠天吃水。北鸽湾正是一个典型的“四不通”村。
由于山高路陡出行难,从我家到人口稍为集中的村委会,要走大半天的路,如果到乡里办事,20多公里山路要花一整天的时间,柴米油盐等生活日用品,全靠肩挑背磨。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隔壁王老五家要卖肥猪,请了8个壮劳动力把猪儿五花大绑后才抬下了山。
那些年,我们北鸽湾的几十户人家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救济粮,外加自产的“三大坨”(洋芋、红苕和包谷米),穿的是“梭边子”(草鞋),记得曾有一首歌谣是这样唱的:“白鸽湾的单身汉,杨柳沟儿的婆,吃的是包谷米,睡的是包谷壳,两年下次街,嘴巴都摆落。”许多年青壮汉娶不上媳妇,女孩子都想远嫁他乡。
由于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我不得不回乡务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我们全家人将全部精力倾注在一亩三分地上,但贫瘠的土地并没有给予我们应有的回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那些年,村里陆续有人外出打工,人家一个月的收入,相当于我们在土地上勤耙苦挣一年。我也动了外出打工的念头,可老实巴交的父亲却怎么也不答应,他总说在外面打工不是长远之计,“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可我懂得“树挪死,人挪活”的道理,呆在农村只能越来越穷。我不顾父亲的劝阻,跟着亲戚朋友南下打工,整整3年,吃了不少苦头,但我挣回了父亲大半辈子都没挣到的那么多钱。我用这些钱将茅草棚改成了砖瓦房,还娶了媳妇,生了孩子,总算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家。
打工最大的收获,是让我长了见识。虽说我们山里土地瘠薄,但适宜种植中药材。我跟村里的干部一说,他们也很赞成,并支持我干起来。于是,我和乡里的年轻人悄悄种上了木香、杜仲等中药材。村干部利用开会的机会帮我们推销,山里的中药材生意就这样做起来了。红火时,几乎每天都有“二手贩子”进山收购,然后雇用我们村的劳动力运到山外去卖好价钱。可好景不长,由于信息不灵,交通不便,生意越做越淡,大量的中药材积压,卖不出去。我们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必须另谋出路。
可这个时候,沿海地区也人满为患,没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很难找到工作。咋办?这时,关坪乡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开县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动员拟外出务工人员先学得一门实用技术,再外出打工。于是,我参加了乡里举办的架子工短期培训班,结业后按“订单”协议再次到广东打工,收入也比以前高了许多,家境一天天好转起来。
2000年春节回家过年,走惯了柏油大马路的我再也不习惯走山间那条羊肠小道,爬以前爬惯了的“手爬岩”时,双腿一直打颤,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山谷去。回到家,我跟父亲商量,发动附近的住户把公路接到家门口来。想法得到大家赞同,可一计算修路成本,我们大家都傻了眼:六七公里山路,竟要花50万元以上,这比我们全部住户迁出去的成本还要高。
告别“吊远户”,搬到山外去!我们的想法与当时关坪乡党委主要领导对我们村的发展规划不谋而合。
经过实地考察、召开群众会议征求意见,乡里决定对我们35户134人实施高山异地移民,集体搬迁到杨柳村一组、二组人口集中的地方。
乡党委、政府考虑到我们的实际困难,多方争取,筹集资金,给予我们每一家搬迁户3000元至8000元不等的补助,并建起了一条长1000米、宽20米光滑平整的街道,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给予我们建房优惠政策。村里也出面协调,将杨柳村一组、二组原有的“边角地”整理开发,平整出70亩抛荒地,分配给我们这些搬迁户。
搬迁之前,大家心里还是直打鼓,这搬迁之后日子怎么过?其实我们这些担心是多余的,这次搬迁,乡里作了统筹规划:每户建成两楼一底的小洋楼,楼上住人,楼下经商,并统一建筑模式,统一征地,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看着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我们的心情别提多高兴了。那段时间,我和其他村民一样,天天跑到工地上去看。我算了一笔账:两处移民新村,共建房420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31.34平方米。经过两百多个日夜的期盼,一座崭新的移民新村坐落在了群山峻岭之中,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山乡风景。
你看我家现在住的这小洋房,外墙是雪白的瓷砖,里面亮敞,大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井井有条。如今我家不仅有了彩电,还用上了“大灵通”,我还经常在电话上与外地客商谈生意。这样的生活,真是父辈们做梦也没想过的啊!
我们原有的土地及山林,经土地流转,交由重庆康百佳药业公司集中开发利用。现已种植木香和黄莲3000亩,每年为杨柳村人均增收400元。我和父亲采取“返租倒包”方式,承包了康百佳700亩土地种植木香。我们算了一笔账:木香3年一收,每亩产值1200元左右,种植成本大概500元,净收益700元,3年可收入近50万元。
从北鸽湾走出来了,如今,居住在移民新村的村民,移动的不仅仅是住处,更是观念。因杨柳村与四川宣汉县大岩村等地接壤,人流量较大,许多人做起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意,有开药铺的,有做五金的,有开旅店的。原本贫困不堪的山区“吊远户”,如今在移民新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