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进有:“吊远户”传奇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s129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叫何进有,今年34岁,家住开县关坪乡杨柳村移民新村。
   10年来,我们移民新村的百来户人家,经历了“高山移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过程,有的还成了大老板。10年来我最大的体会是:如果“扛个梅子树棒棒不换肩”,那是一辈子都摘不掉贫穷帽子的,有了党的惠农政策,加上改变面貌的斗志,我们就这样谱写了一部“吊远户”传奇。
   我一直住在杨柳村一个叫北鸽湾的村落里。说是村落,其实也就二三十户人家,稀稀疏疏散住在海拔1900多米的大山里。别说公路,就连一条走起来顺畅的小路都没有;不通电灯、电话,看不上电视;不通广播,听不到收音机;没有自来水,村民全是靠天吃水。北鸽湾正是一个典型的“四不通”村。
   由于山高路陡出行难,从我家到人口稍为集中的村委会,要走大半天的路,如果到乡里办事,20多公里山路要花一整天的时间,柴米油盐等生活日用品,全靠肩挑背磨。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隔壁王老五家要卖肥猪,请了8个壮劳动力把猪儿五花大绑后才抬下了山。
   那些年,我们北鸽湾的几十户人家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救济粮,外加自产的“三大坨”(洋芋、红苕和包谷米),穿的是“梭边子”(草鞋),记得曾有一首歌谣是这样唱的:“白鸽湾的单身汉,杨柳沟儿的婆,吃的是包谷米,睡的是包谷壳,两年下次街,嘴巴都摆落。”许多年青壮汉娶不上媳妇,女孩子都想远嫁他乡。
   由于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我不得不回乡务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我们全家人将全部精力倾注在一亩三分地上,但贫瘠的土地并没有给予我们应有的回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那些年,村里陆续有人外出打工,人家一个月的收入,相当于我们在土地上勤耙苦挣一年。我也动了外出打工的念头,可老实巴交的父亲却怎么也不答应,他总说在外面打工不是长远之计,“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可我懂得“树挪死,人挪活”的道理,呆在农村只能越来越穷。我不顾父亲的劝阻,跟着亲戚朋友南下打工,整整3年,吃了不少苦头,但我挣回了父亲大半辈子都没挣到的那么多钱。我用这些钱将茅草棚改成了砖瓦房,还娶了媳妇,生了孩子,总算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家。
   打工最大的收获,是让我长了见识。虽说我们山里土地瘠薄,但适宜种植中药材。我跟村里的干部一说,他们也很赞成,并支持我干起来。于是,我和乡里的年轻人悄悄种上了木香、杜仲等中药材。村干部利用开会的机会帮我们推销,山里的中药材生意就这样做起来了。红火时,几乎每天都有“二手贩子”进山收购,然后雇用我们村的劳动力运到山外去卖好价钱。可好景不长,由于信息不灵,交通不便,生意越做越淡,大量的中药材积压,卖不出去。我们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必须另谋出路。
   可这个时候,沿海地区也人满为患,没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很难找到工作。咋办?这时,关坪乡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开县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动员拟外出务工人员先学得一门实用技术,再外出打工。于是,我参加了乡里举办的架子工短期培训班,结业后按“订单”协议再次到广东打工,收入也比以前高了许多,家境一天天好转起来。
   2000年春节回家过年,走惯了柏油大马路的我再也不习惯走山间那条羊肠小道,爬以前爬惯了的“手爬岩”时,双腿一直打颤,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山谷去。回到家,我跟父亲商量,发动附近的住户把公路接到家门口来。想法得到大家赞同,可一计算修路成本,我们大家都傻了眼:六七公里山路,竟要花50万元以上,这比我们全部住户迁出去的成本还要高。
   告别“吊远户”,搬到山外去!我们的想法与当时关坪乡党委主要领导对我们村的发展规划不谋而合。
   经过实地考察、召开群众会议征求意见,乡里决定对我们35户134人实施高山异地移民,集体搬迁到杨柳村一组、二组人口集中的地方。
   乡党委、政府考虑到我们的实际困难,多方争取,筹集资金,给予我们每一家搬迁户3000元至8000元不等的补助,并建起了一条长1000米、宽20米光滑平整的街道,还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给予我们建房优惠政策。村里也出面协调,将杨柳村一组、二组原有的“边角地”整理开发,平整出70亩抛荒地,分配给我们这些搬迁户。
   搬迁之前,大家心里还是直打鼓,这搬迁之后日子怎么过?其实我们这些担心是多余的,这次搬迁,乡里作了统筹规划:每户建成两楼一底的小洋楼,楼上住人,楼下经商,并统一建筑模式,统一征地,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看着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我们的心情别提多高兴了。那段时间,我和其他村民一样,天天跑到工地上去看。我算了一笔账:两处移民新村,共建房420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31.34平方米。经过两百多个日夜的期盼,一座崭新的移民新村坐落在了群山峻岭之中,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山乡风景。
   你看我家现在住的这小洋房,外墙是雪白的瓷砖,里面亮敞,大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井井有条。如今我家不仅有了彩电,还用上了“大灵通”,我还经常在电话上与外地客商谈生意。这样的生活,真是父辈们做梦也没想过的啊!
   我们原有的土地及山林,经土地流转,交由重庆康百佳药业公司集中开发利用。现已种植木香和黄莲3000亩,每年为杨柳村人均增收400元。我和父亲采取“返租倒包”方式,承包了康百佳700亩土地种植木香。我们算了一笔账:木香3年一收,每亩产值1200元左右,种植成本大概500元,净收益700元,3年可收入近50万元。
   从北鸽湾走出来了,如今,居住在移民新村的村民,移动的不仅仅是住处,更是观念。因杨柳村与四川宣汉县大岩村等地接壤,人流量较大,许多人做起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意,有开药铺的,有做五金的,有开旅店的。原本贫困不堪的山区“吊远户”,如今在移民新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其他文献
2007年9月28日,一间宽敞的会议室,坐满了黑压压的人群。13位村民代表鱼贯而入,他们在《退出宅基地使用权,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协议书》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当他们从各级领导手中领到新崭崭的城市居民户口簿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昨天我还是农民,从今天起,我就是一个新市民了!”九龙坡区陶家镇友爱村曹世照激动的话语代表了陶家镇272户、717位农民的心声。  在农民变市民的背后,有着一段并
黔江:网状产业将城乡“一网打尽”    在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中,黔江区依托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舟白机场,构建“T”字型经济发展模式,对30个街道、镇(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确定了三大经济带群,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网状产业开发态势,将城乡“一网打尽”。  城市经济带:包括3个街道和2个镇,集中布局并大力发展加工制造、商贸物流、仓储运输、城市旅游、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城市经济,提高主城聚集能力和辐射能
大年初三,綦江县赶水镇马龙村三组村民翁秀梅7点钟起床,准备找村干部办理外出流动人口证。“不着急,现在村干部都集中在村办公室上班,办事可方便了。”母亲一边往灶膛内添柴火,一边笑眯眯地告诉她。  上午10点,翁秀梅在侄儿的引领下来到崭新的马龙村办公楼。村主任王家春、计生专干古香才正在办公室核计报表。不到10分钟,翁秀梅的手续全部办完。  正月十五晚上,翁秀梅给母亲的电话中带回了喜讯,她在浙江找到了一份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机关干部,也是一位17岁男孩的父亲。在事业上,我算得上成功,人际关系也不错,但是,在教育孩子上,我承认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为人父母,当然是全心全意地为了孩子。可我想不明白的是: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孩子的半点理解。在孩子的眼里,做父母的好像是前世欠他的。就说我的孩子,每个月都要花费不菲的零用钱。衣服非名牌不买,运动鞋就只要“李宁”、“耐克”、“阿迪达斯”。同
孩子读书没人管,老人生活没人理,土地撂荒没人种,这是外出务工农民最担心的“三忧”。忠县巧用“三制”解“三忧”,让28万农民工吃了定心丸。    儿童寄宿制——让农民工放心    几年前,忠县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时发现,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私、自卑等心理问题。忠县以调整学校布局为契机,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目前,全县有寄宿制学校101所,能容纳4.8万名学生寄宿。  镜头一:免费
“周大姐来啦!”2005年11月中旬的一天,下着小雨,一位拄着木棍、满身泥泞的大姐刚出现在丰都县树人镇白江洞村村口,就被一群妇女们围住了。“听说你到北京领奖去了?”“听说重庆只有你一个人得奖哟,真了不起!”……妇女们拉着大姐的手,像山雀一样,“叽叽喳喳”地说起知心话来。  周大姐名叫周碧芳,是树人镇计生办的药具员。今年52岁的周碧芳,从事计生工作已有25个年头了,为改变基层群众对计生工作的抵触情绪
今年2月,重庆铜梁县安居镇扎龙艺人傅泉太,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盛名对于傅泉太这位年逾古稀的老艺人,已不能在心里激起一丝涟漪。他说:“要坚持守住传统民间艺术的精髓,注定要走一条清贫、寂寞的人生之路。这是我这一辈子的领悟。”    痴迷    1934年,傅泉太出生在铜梁县安居镇一个贫困农民家庭。读小学的时候,傅泉太就显示出了艺术方面的天赋,他是学校小有名气的“画家
居民谢绍富前来申请“吃低保”,居委会副主任邓禄群见他有劳有力,便建议他去找份工作,没想到他却破口大骂:“你们这些贪官污吏,不让我‘吃低保’,是不是自己把上头拨的钱吞了?”     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街道杨渡村社区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这里有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和蜂拥进城务工的农民。然而,由于社区居委会的牵线搭桥成效显著,到去年底,杨渡村社区2/3的下岗失业人员和众多农民工都找到了满意工作,社区全部消
广厦重庆第一建筑公司农民工占员工总数90%以上。4月21日,在这家公司一工地开办的“农民工夜校”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叮嘱建筑工地负责人:“从农村来到城市工作需要技术,要加强培训,让农民工学到更多东西。”  该公司党委书记李学荣接过温家宝总理的话说:“我们一定要按照总理的指示,进一步把农民工善待好,組织好、教育好、管理好。”  说起农民工,一般人常常想到“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可是在广厦重庆一建
在重庆公交战线上,有这样一位女司机,15年来,她用爱心和优质服务,营造一方安全舒适的乘车环境,温暖着千万乘客的心。她所在的车组被命名为“全国青年文明号”,她个人也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25项殊荣,最近又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她就是冠忠(第三)公交公司7路队306号车驾驶员翁桂英。   “对乘客要有一颗爱心。”这是翁桂英最爱说的话。306号客车不是空调车,在酷热的夏天,每一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