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生态化德育环境的建构及实践意义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基于问题意识的生态化德育环境构想
  提出生态化德育环境构想,是基于学校德育出现的种种问题。
  1.学校德育被普遍认为不受重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甚至完全忘掉。
  2.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普遍不尽如人意。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的三大道德问题并没有明显改观,甚至有些方面,有些学校还有愈加严重的倾向。一是金钱万能、金钱至上的观念。前不久南京市白下区一位六年级学生写了一篇作文叫《我的困惑》,诉说了自己借同学的钱,归还后又遭索要利息的事,后又列举了同学中间选举拉票给钱,代写作业明码标价等不良现象。二是诚信缺失。同学与同学之间常有心理上的防范,小小年纪就有拉帮结派的小圈子现象,比阔比富影响同学间的真诚交流和坦诚相待。三是自我为中心现象普遍存在,也比较突出。唯我独尊,唯我是对,一点点小事都不肯相让,总要跟别人斤斤计较到底。还有一些经常做问卷调查的德育工作者屡次都是同一个结论,问及青少年长大后的理想几乎没有人愿意做普通劳动者。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其道德素养远远不止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
  3.学生的道德现状和学校德育状况不尽如人意,无论是学校、教师,一般会认为是社会环境,或者说大环境使然。但也有一些专业的德育研究者认为是学校自身努力不够、办法不多,或者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关于学校德育的现状,正确的态度首先是面对它,勇敢面对才能有所作为。学校不应该把不如意的德育现状当作包袱,而要以创新的思维和精神开创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德育新天地。于是,我们就提出了“生态化德育环境的建构及实践”的命题。
  二、生态化德育环境的内在含义
  生态化德育环境的建构构想首先还是来自学校德育实践的启示。如笔者所在学校在2013年5月份开展的“有特殊情况的后进生教育个案分享”活动,13位班主任的互动交流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这一教育活动给了自己两点启示:第一是校内德育活动经验的共享与分享机制的建立;第二是几乎所有成功的有特殊情况的后进生转化都有“合力”的作用,如此给我们的直接感受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转型与改变有必要从传统的单一力量的比拼转向系统要素的综合水平的提升。于是,生态化德育环境的建构概念就逐渐地从学校德育问题与实践中产生了出来。
  生态化德育环境的内在含义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多方面立体化全要素的系统集成特征
  构建生态化德育环境具有很强的社会学依据。都说学校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面,学生教师都是社会中人,经典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中人要解决好三大关系。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三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后所要形成的德育目标是解决好人与自身的关系,那就是超越自我的高层次道德要求。由此不难看出,学校虽然是集中教育的场所,但学校德育又一定要置于社会,甚至置于自然的综合环境中去思考。它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学校观、课堂观、课程观、人才观等。所以我们说生态化德育环境的构成具有多方位、立体化、全要素的系统集成特点。学校德育工作经验中经常提到“合力”一词,“合力”指的就是整体概念。校内校外结合、社会学校家庭结合、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结合,大小环境结合,全系统与分系统结合……它体现在学校观、课堂观、课程观上就是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的延伸,课内学习向课外体验的拓展,国家课程和地方课堂校本课程的融合。这样才是既体现学校是集中教育的场所,课堂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观点,又反映了德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和综合性。
  2.静态稳定性和动态生成性有机结合的特征
  生态作为一个生物学科学术语反映了自然界有机平衡生生不息的规律。生态的根本特点是每一个环节在系统中的不可或缺,一个环节就包含着整体系统。反过来,生态的构成又是一个一个的小环节有机组合的结果。由此不难理解,学校德育生态化的形成包含着影响学校德育环境所有要素之总和。
  学校德育生态环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对稳定的学校德育生态环境本质上就是一种学校环境文化,而一个学校的整体环境及其文化形成,又是学校师生经过长期的努力逐步形成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和共同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价值观念。为什么相对的稳定性还要说动态的生成性呢?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性特点所决定的。第一,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要及时甚至同步把中国社会瞬息变化的内容反映到学校德育的内容中去。第二,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体,他们每天都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学校德育必须随时捕捉到学生心理的变化,随时调整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第三,学校自身也处于深刻的变化之中,甚至隐含着随时的变革因素。第四,生态化德育环境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生态化德育环境又有绝对的发展性,也就是说,生态化德育环境的形成过程亦将是动态化生成的变化过程。
  3.立意价值导向与审美创新观念和谐统一的特征
  德育生态环境的构建并不是个别要素的随意组合,它往往要体现建构者,或者说建构主体的立意导向。立意导向也就是价值导向,我们经常讲学校的特色建设,德育生态环境往往也会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载体。我们并不是说学校德育生态一定要标明特定的价值信息,但学校德育生态环境的建构一定会或隐或显地以积极传导或消极暗示的方式对德育主体产生影响。德育生态环境的建构犹如一篇好的文章,它一定会鲜明地向受众传递出某种观点,并在观点的引领下给予某种价值观的导向。因此,学校生态化德育环境的形成,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不可缺少自身的视野和思想,一个没有自己独到思考的学校管理者是难以设计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德育生态环境的。
  立意价值导向又要求与内在的审美观念相统一。如果说教育是一门艺术,那么,做好德育工作则要有高超的艺术水准。德育艺术的准则是由“化众”达到“众化”,也就是浸润式和春风化雨式,切不可机械灌输。学校德育生态化构建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审美的要求。教育是神圣的事业,教育的过程又是一件美好而愉快的事情,立意价值往往要借助于审美化的环境营造、艺术化的活动载体进行有效的传导。因此,学校德育生态化环境的构建犹如一部经典的文艺作品,它也要达到正确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三、生态化德育环境构建的实践意义
  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有意构建学校德育的生态化环境,德育生态环境建构的正能量已在德育工作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实践证明,建构学校德育生态化环境的尝试已在以下三个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1.从学校管理的角度看,更加重视以育人环境的整体优化来实现德育工作的有效与高效
  过去学校的德育工作,往往满足于已经做过,程式化、程序化的任务观念比较明显,学校德育工作也常常难免出现形式主义倾向。这样就容易导致德育的表面化、碎片化,常常有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被动现象。这是典型的管理层思想上不重视、规划上无思路、措施上少方法。德育生态化环境建构想法的确立及实践让学校管理者更加重视以环境的整体优化来实现德育的有效性。从班主任到任课教师,从学校领导到中层管理人员,大家育人的意识得到了强化,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也大大增强了。加强德育工作,以德育工作推动学校的整体工作,以德育工作统领学校的其他工作,已成为学校上下的共识。从学校内部看,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合力得以逐步形成,学校德育的整体氛围得到了浓郁的营造,德育工作的效能、效率、效用得到了明显提升。
  2.强化了一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创新德育工作方式的意识,提高了他们做好德育工作的本领
  德育工作普遍认为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德育生态环境建构的过程也是一线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提高的过程。老师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复合型、整体性和复杂性特点,做好德育工作,非得讲艺术、有本领不可。大多数教师已摆脱了生硬说教的陈旧方法,更多的是自然而然的引导和启发。老师们特别重视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对一些后进生绝不“一棒子打死”,不随便下思想品德不好的结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笔者所在学校老师们的普遍意识,有些老师已被公认为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这就是学校德育生态环境建构所带来的变化。以整体化眼光看德育,就有可能创造出许许多多德育工作的新方式、新形式,德育工作才有可能不断注入新的内容,给学生有新的感觉。无论是学生的成长,还是教师的发展,学校德育生态环境建构的实践都提供了被称为“正能量”的有力支撑。
  3.既吸纳了社会环境中有益的德育资源,又发挥了学校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作用
  “德育生态”概念的深入人心,让学校更重视社会环境中有利于学校德育的优质教育资源。事实上,这几年笔者所在学校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思考社会,也有力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我们利用社会德育资源有几条主线。一是以爱国主义为内容的寻访活动,寻访当地具有丰富革命经历的前辈;二是以助人为乐为内容的送温暖活动,师生主动为一些困难的群众提供服务;三是以道德楷模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征文活动。同时,我们并没有轻视学校自身的作用,学校作为知识集散地,作为真理的传播源,以及道德熏陶的制高点,学校在利用社会德育资源的过程中也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社会、引领社会,我们利用学校集中教育场所的特点,让学校成为社会最大的正能量,学校社会的互动与能动构成了学校生态德育环境建构的最大能量源。
其他文献
1研究目的(Objective)位于山东省鲁中山区的莱芜盆地、大汶口盆地等新生代沉积盆地内部沉积了一套巨厚含膏岩层的山麓洪积相-河湖相碎屑岩官庄群地层,自下而上分为常路组(E2c
习作教学课堂是激发习作兴趣、强化习作训练、提升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立足“三个基点”,即以解决“写什么”——激活学生生活储备及思维能力,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教什么”——教给学生习作方法,让学生学会作文;“怎么教”——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让学生快乐作文。课堂上,如果立足于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就能实现习作教学的低耗高效。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习作5: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时,我就是围绕这三
很多时候,我们总听到不少教师抱怨学生启而不发,对文本丰富而绚丽的感情无动于衷。但是作为教师,我们有没有想过:为师的有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进文本、读懂文体、读活文本呢?试想,作为老师的我们不用心、用情去品味课文,又何来“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呢?教师不动情,学生又如何会被感染呢?所以笔者认为,要学生能在学习课文时生情于文,首要条件是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而且要在用心研读的文本解读中把课文看透、读活,才能在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后,对语文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识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进行着变革。下面针对识字教学谈谈笔者的几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