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信息失真是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正常秩序的突出问题。它的危害是很大的,不但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对于如何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本人提出以下两条对策。
一、防止非法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完善财会法规,加大执法力度。首先国家应当健全财会法规和其他相关法规,这些法规要尽可能的全面、配套、具体、及时,并具有可操作性,可有效堵住会计信息失真的漏洞。同时要运用《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规范,对会计造假行为加大惩处力度。有些会计造假已呈公开之势,而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却不够,使得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违反会计法规的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机会成本所形成的反差,使会计造假屡禁不止。要建立起有效的会计违法行为追究惩处机制,使违法者真正承担起应负的法律责任。因此,只有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才能使后来者不敢重蹈覆辙。
2.加强社会信用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的转换时期,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导致出现信用危机。一位领导同志曾提出“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会计信息失真,这绝不是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是许多社会问题在会计上的综合反映,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全社会都要注重信用建设,为会计工作提供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做为会计行业的从业人员,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树立诚信理念,爱岗敬业,严格遵守财经法规,杜绝玩忽职守、失职、渎职,更不得搞账外账,甚至做假账。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的反映,坚持原则,敢于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加强外部监督。包括财政、审计、税务、金融和社会中介监督。财政、审计要加大政府监督,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方法,检查各单位会计法规执行情况,一旦查出违规违法行为要严肃处理。税务、金融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单位的声誉进行评价,并记录在案,情节恶劣的向社会公布其评价结果,迫使单位负责人不敢造假。同时要强化社会中介机构的约束机制,提高社会监管水平,现行的会计师事务所监管水平不高,有的背离了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自身存在行业诚信问题。必须全面提升注册会计师行业公信力,建立健全行业监管体系,以担负起社会审计的责任。
二、维护合法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对策
1.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制度是会计工作的规范,是会计业务处理的准绳。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会计改革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择权,相应地这种选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和裁定。如果对同类或相似的经济业务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必然会造成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会计信息的不可比、计算口径的不一致,易造成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核算标准的调整,会计准则和制度需及时完善,以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各种情况,对由于会计反映方法而导致信息模糊和失真的处理做出限定,明确其判断标准,尽可能地减少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判断的范围,使其估计、判断有章可循,提高法规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会计人员要熟悉财政法规政策,具备过硬的业务本领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用法规制度规范业务工作。确保财务处理的正确性,同时从记账方法、科目运用、账簿设置、核算规程、会计报告等方面确保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做到会计专门方法运用恰当、成本费用及损益核算准确、资产负债权益反映真实。实现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和生成有了相对统一的规范,可有效克服因手工操作出现的失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能通过对会计核算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为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提供参考。要参加会计继续教育,不断学习新的法规政策和先进的会计技能,不断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满足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保证技术性会计信息的真实。
3.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监督行为,通过内部监督,对会计工作过程进行再检查,对会计人员所用会计方法是否前后一致、重要会计事项处理是否恰当、披露内容是否完善、时间是否及时等会计方面进行监督,发现问题不断修正,保证会计工作质量。
(作者单位:青岛开发区黄岛街道办事处)
编辑/杨同玉
一、防止非法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完善财会法规,加大执法力度。首先国家应当健全财会法规和其他相关法规,这些法规要尽可能的全面、配套、具体、及时,并具有可操作性,可有效堵住会计信息失真的漏洞。同时要运用《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规范,对会计造假行为加大惩处力度。有些会计造假已呈公开之势,而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却不够,使得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违反会计法规的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机会成本所形成的反差,使会计造假屡禁不止。要建立起有效的会计违法行为追究惩处机制,使违法者真正承担起应负的法律责任。因此,只有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才能使后来者不敢重蹈覆辙。
2.加强社会信用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的转换时期,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导致出现信用危机。一位领导同志曾提出“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会计信息失真,这绝不是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是许多社会问题在会计上的综合反映,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全社会都要注重信用建设,为会计工作提供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做为会计行业的从业人员,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树立诚信理念,爱岗敬业,严格遵守财经法规,杜绝玩忽职守、失职、渎职,更不得搞账外账,甚至做假账。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的反映,坚持原则,敢于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加强外部监督。包括财政、审计、税务、金融和社会中介监督。财政、审计要加大政府监督,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方法,检查各单位会计法规执行情况,一旦查出违规违法行为要严肃处理。税务、金融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单位的声誉进行评价,并记录在案,情节恶劣的向社会公布其评价结果,迫使单位负责人不敢造假。同时要强化社会中介机构的约束机制,提高社会监管水平,现行的会计师事务所监管水平不高,有的背离了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自身存在行业诚信问题。必须全面提升注册会计师行业公信力,建立健全行业监管体系,以担负起社会审计的责任。
二、维护合法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对策
1.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制度是会计工作的规范,是会计业务处理的准绳。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会计改革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择权,相应地这种选择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和裁定。如果对同类或相似的经济业务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必然会造成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会计信息的不可比、计算口径的不一致,易造成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核算标准的调整,会计准则和制度需及时完善,以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各种情况,对由于会计反映方法而导致信息模糊和失真的处理做出限定,明确其判断标准,尽可能地减少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判断的范围,使其估计、判断有章可循,提高法规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会计人员要熟悉财政法规政策,具备过硬的业务本领和强烈的工作责任心,用法规制度规范业务工作。确保财务处理的正确性,同时从记账方法、科目运用、账簿设置、核算规程、会计报告等方面确保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做到会计专门方法运用恰当、成本费用及损益核算准确、资产负债权益反映真实。实现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和生成有了相对统一的规范,可有效克服因手工操作出现的失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能通过对会计核算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为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提供参考。要参加会计继续教育,不断学习新的法规政策和先进的会计技能,不断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满足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保证技术性会计信息的真实。
3.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监督行为,通过内部监督,对会计工作过程进行再检查,对会计人员所用会计方法是否前后一致、重要会计事项处理是否恰当、披露内容是否完善、时间是否及时等会计方面进行监督,发现问题不断修正,保证会计工作质量。
(作者单位:青岛开发区黄岛街道办事处)
编辑/杨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