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boy88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孕中期不同血糖水平孕妇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特点,探讨妊娠糖尿病(GDM)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008年4月至201 1年3月在苏州市立医院本部常规产检的孕妇,在孕中期50 g糖筛查阳性者共2 489例患者,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分别测定空腹、1h、2h、3h的各点血糖和胰岛素.根据血糖结果分为正常糖耐量(NGT)组及GDM组,GDM组进一步分为:GDM1组:1h血糖异常(≥10.0 mmol/L);GDM2组:2h血糖异常(≥8.5 mmol/L);GDM3组:空腹血糖异常(≥5.1 mmol/L);GDM4组:多点血糖异常(2点或2点以上血糖异常).比较不同血糖特点患者的血糖曲线下面积(AUCG)、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混合胰岛素敏感度(ISI)、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I60/△G60).结果 (1)GDM组AUCG、AUCI、HOMA-IR高于NGT组,HOMA-β、ISI低于NGT组(P<0.05).(2)GDM1、3、4组HOMA-IR较NGT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GDM3、4组HOMA-β明显低于NGT组(P<0.01),GDM1-4组ISI降低(P<0.01).结论 GDM患者胰岛素抵抗较孕期正常妇女增高,且同时伴有胰岛分泌功能受损,不同血糖水平孕妇其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各具特点:空腹血糖升高者以基础状态胰岛素分泌下降为主,餐后血糖升高者以糖负荷后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为主,而多点血糖升高者基础状态及糖负荷后胰岛素分泌功能均明显受损。

其他文献
糖尿病的流行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因其特有的血管并发症而使预期寿命缩短,病残发生增加.尽管近年来在高血糖治疗、血糖监测和血糖控制指标等方面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仍然会发生血管并发症。
期刊
论坛概况  2009年5月23日,首届默克雪兰诺甲状腺·中国论坛在沈阳万豪酒店召开.默克雪兰诺甲状腺·中国论坛由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与默克雪兰诺公司联合举办,旨在为国内外甲状腺学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提供国际性、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该论坛每年举办一次,是我国内分泌学界的特色学术活动之一。
期刊
致编辑:葛兰素史克对最近美国糖尿病学会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共识声明中不推荐2型糖尿病使用罗格列酮治疗的建议[1]表示遗憾,因为这有悖于科学证据。
期刊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7(IL-17)在致糖尿病性BDC2.5 T细胞转移性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注射转基因IL-17 BDC2.5 T细胞(IL-17组,n=6)、IL-17 siRNA BDC2.5 T细胞(silL-17组,n=5),观察高表达和低/无表达IL-17转基因BDC2.5 T细胞对NOD.scid小鼠转移性糖尿病的影响,进行小鼠胰岛组织学鉴定、脾脏和胰腺淋巴结染色和血浆细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足部振动感觉损伤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用振动感觉分析仪对3270名2型糖尿病患者行振动感觉检查,分为振动感觉减退的研究组及无振动感觉减退的对照组,测定尿蛋白、血脂、体重指数、血糖、HbA_(1C)、血清果糖胺、C肽、血压等及眼底检查.结果 研究组年龄平均为(59±12)岁,病程≥5年、24 h尿蛋白定量≥300 mg/d、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足部症状及男性比例均高于对照组,空腹血
大血管并发症是目前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致残的原因,国际上多项旨在防控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临床研究结果近年来陆续公布,对其进行系统综合分析将使临床医师能得到更多的启示,从而推动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防治工作在我国的全面开展。
选4周龄Wistar大鼠120只,制成碘缺乏甲状腺肿模型后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NC)、模型对照组(MC)、碘过量组(IE)和富碘中药组(HIE).在造模成功0周和8周后处死大鼠.生化方法测定大鼠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黄嘌呤氧化酶(X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及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甲状腺中4-羟基壬烯醛(4-HNE)的表达.
目的 通过对比榆测探讨不同血清胰岛素免疫检测系统存在的差异性及对临床判断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51例患者,包括正常糖耐量13名,空腹血糖受损8名,糖耐量受损9名及2型糖尿病21名,采集血清样品152份.采用4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平行测定血清胰岛素水平,其中放射免疫法1种、化学发光法2种和电化学发光法1种;另外再从21名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择14名患者行精氨酸刺激试验.结果 4种方法检测血清胰岛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患者脂肪餐后的血糖、血脂峰值更高,持续时间更长,伴有白细胞计数的升高,餐后4 h时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索6也较高(均P<0.05).糖尿病组甘油三酯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数、高敏C反应蛋白正相关(r为0.268~0.548,均P<0.05)。
用药安全性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重点关注话题.随着对于肠促胰素以及二肽基肽酶Ⅳ( DPP-4)等生理机制的深入,诞生了多种DPP-4抑制剂.这类药物总体上安全性佳,使用者耐受性好,不发生低血糖,体重增加不明显,是一类安全性好的理想降糖药物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