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资源形象、直观,能把图像、声音、文字等助读材料与教学材料巧妙融合,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发展,更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可以说多媒体的使用,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具体作用如下:
一、 多媒体在文本教学中的作用
1.创造意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兴趣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散文大多含蓄隽永、贮满情思,假如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由名家朗诵的配乐录音,所配画面尽量与文章内容相吻合,使其内容与形式得到完美的统一,就能通过多媒体再现文中的意境,从而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如在教读朱自清的《春》时,因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清新朴实的语言,以含情的画笔,描绘了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多幅春天风景画,赞美春天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是经典的名篇。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把这篇散文安排在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教学此文时恰好也是在春季,这对学生来说,便于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但怎样让他们品出朱自清散文的美呢?这就要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使其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文章独特的美。这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优美画面,伴随音乐《秋日私语》,播出名家对美文的朗诵,这样乐曲、朗诵与文本的意境融为一体,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再现情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节选了一些名著的经典章节,学生理解文本时会感觉有些茫然,无从下手。这时,我们可利用助学材料——影碟,进行大胆的剪裁、截取,组合成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视频,这样就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历史情境得以再现,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涵的领悟能力。如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我选择了先用多媒体播放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建立蜀国,刘备在白帝城托孤,面对出师之前蜀国国内的情形,诸葛亮在刘禅面前力排众议,临出师之前以饱满的激情写下了此文等画面。再通过投影仪投放《后出师表》,旁边批注“出师一表真明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以及后来如何壮志未酬、死于五丈原的情况。通过上述演示及解说,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历史知识、欣赏了经典的名篇佳句,又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轻轻松松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每当提起作文,学生就心生恐惧情况,“没有东西可写”“不知怎样写才好”是学生常挂在嘴边的话,就算老师费劲口舌也收效甚微。可以说,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尝试着把多媒体引入了作文教学:
1.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走进生活,去品其情趣,才会有写作的欲望,从而逐渐养成动笔的习惯。德国教育家斯多也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改变过去学生把作文当成一个沉重包袱的畏惧情绪,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驰骋,写出更好的文章。如在学习“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时,我先播放了一位学生在家里写作业的片段,又播放了菜市场一个小商贩吆喝买菜的情景,这些片段既给学生增添了欢笑,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让学生在写作之前,对“什么是细节”有了一个整体认识,让他们在写起作文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这样,老师没费多少口舌,便达到了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
2.利用多媒体,解决素材问题
在作文课上,学生最感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硬着头皮写成的文字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造成此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不注意搜集、记录生活素材,参与社会活动、家庭劳动。虽然现在老师们都注意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取材,可时间、学生人数等因素限制了这样的活动的开展。多媒体进入课堂,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多媒体把学生经历过的感受不深的事物再现在学生的眼前,引导学生再次细察,唤醒他们的记忆。如:在开运动会时,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但大多数同学写成了流水账。我们可以录制学生参加比赛的全过程,并编辑、剪辑好配上字幕,制成课件,上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动态画面,主动接受信息,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融入比赛的全过程,场内、场外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言地讨论着,有不吐不快之感,激起了他们的写作欲望。当学生需重点描写哪位运动员时,可以再现与该运动员有关的画面,便于他们更细致地观察,写出逼真的场面。这样,在多媒体的辅助下,作文教学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学生掌握的作文素材也丰富了,感受也深刻直观了,学生们再也不会感觉没内容可写了。
综上所述,把多媒体技术恰当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会真正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给学生施以愉悦的刺激,让他们在课堂上超越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羁绊,高效突破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真正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真正高效起来。
一、 多媒体在文本教学中的作用
1.创造意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兴趣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散文大多含蓄隽永、贮满情思,假如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由名家朗诵的配乐录音,所配画面尽量与文章内容相吻合,使其内容与形式得到完美的统一,就能通过多媒体再现文中的意境,从而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如在教读朱自清的《春》时,因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清新朴实的语言,以含情的画笔,描绘了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多幅春天风景画,赞美春天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是经典的名篇。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把这篇散文安排在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教学此文时恰好也是在春季,这对学生来说,便于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但怎样让他们品出朱自清散文的美呢?这就要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使其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文章独特的美。这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优美画面,伴随音乐《秋日私语》,播出名家对美文的朗诵,这样乐曲、朗诵与文本的意境融为一体,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2.再现情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节选了一些名著的经典章节,学生理解文本时会感觉有些茫然,无从下手。这时,我们可利用助学材料——影碟,进行大胆的剪裁、截取,组合成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视频,这样就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历史情境得以再现,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涵的领悟能力。如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我选择了先用多媒体播放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建立蜀国,刘备在白帝城托孤,面对出师之前蜀国国内的情形,诸葛亮在刘禅面前力排众议,临出师之前以饱满的激情写下了此文等画面。再通过投影仪投放《后出师表》,旁边批注“出师一表真明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以及后来如何壮志未酬、死于五丈原的情况。通过上述演示及解说,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历史知识、欣赏了经典的名篇佳句,又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轻轻松松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每当提起作文,学生就心生恐惧情况,“没有东西可写”“不知怎样写才好”是学生常挂在嘴边的话,就算老师费劲口舌也收效甚微。可以说,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尝试着把多媒体引入了作文教学:
1.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走进生活,去品其情趣,才会有写作的欲望,从而逐渐养成动笔的习惯。德国教育家斯多也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改变过去学生把作文当成一个沉重包袱的畏惧情绪,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驰骋,写出更好的文章。如在学习“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时,我先播放了一位学生在家里写作业的片段,又播放了菜市场一个小商贩吆喝买菜的情景,这些片段既给学生增添了欢笑,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让学生在写作之前,对“什么是细节”有了一个整体认识,让他们在写起作文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这样,老师没费多少口舌,便达到了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
2.利用多媒体,解决素材问题
在作文课上,学生最感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硬着头皮写成的文字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造成此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不注意搜集、记录生活素材,参与社会活动、家庭劳动。虽然现在老师们都注意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取材,可时间、学生人数等因素限制了这样的活动的开展。多媒体进入课堂,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多媒体把学生经历过的感受不深的事物再现在学生的眼前,引导学生再次细察,唤醒他们的记忆。如:在开运动会时,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但大多数同学写成了流水账。我们可以录制学生参加比赛的全过程,并编辑、剪辑好配上字幕,制成课件,上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动态画面,主动接受信息,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融入比赛的全过程,场内、场外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言地讨论着,有不吐不快之感,激起了他们的写作欲望。当学生需重点描写哪位运动员时,可以再现与该运动员有关的画面,便于他们更细致地观察,写出逼真的场面。这样,在多媒体的辅助下,作文教学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学生掌握的作文素材也丰富了,感受也深刻直观了,学生们再也不会感觉没内容可写了。
综上所述,把多媒体技术恰当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会真正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给学生施以愉悦的刺激,让他们在课堂上超越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羁绊,高效突破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真正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真正高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