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体育院校大学生终身体育精神的培养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nsen_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2-000-01
   摘 要 从人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对体育院校的大学生来说,不仅要关注他们的运动成绩和专长成长,更应关注他们终身体育精神的培养,让弥足珍贵的体育精神伴随激励他们的一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关键词 体育院校 终身体育 体育精神 终身体育精神
   “一所合格的大学,是把教育教学搞好;一所好的大学,更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养成;一所优秀的大学,除了前两者之外,还要注重体育精神的培养。”2011年4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115周年华诞之日,面对全校师生、校友和来宾,西安交大校长郑南宁充满激情的演讲,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一般高等院校对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都有如此的要求,那么对体育院系专修体育的大学生来说,体育精神,特别是终身体育精神的培养则尤显得特别重要。
   一、终身体育精神的意义
   “终身体育”这一概念的英文是“Life-Long Integrated Sport”而并非“Life—Long Sport”,也就是说人在终身生活中应该有完整而系统的体育锻炼的习惯,而学校体育是让学生形成这种理念的发源地。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在人的一生中,不间断地进行体育锻炼,使身心健康、愉悦,终身受益。终身体育还包括学生毕业后,在没有老师指导,而独立、自觉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过程,而这种自主性的活动必须在体育精神的支配下才能实现。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思维方式。体育精神是由体育运动所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它源于体育运动又超越体育运动,常内化为人们心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例如,奥林匹克的五环旗帜象征着五大洲,展示一种世界大团结的精神;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强调的是拼搏与进取的精神;每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多少中国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眶,这就是体育精神的外在显示。
   1972年,在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文件《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终身教育被列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制定教育政策时的指导思想。当今,终身教育思想已成为一种有影响的世界教育思潮。作为学校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必须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精神。终身体育精神是所有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它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贯彻“健康第一”的方针,提高学生各个时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体育院校大学生终身体育精神的现状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是其他知识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体育精神对年轻人的心智成长和行为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郑南宁如此阐述自己对体育精神的理解。“西安交大所倡导的体育精神,就是要让体育精神回归到人才培养中去,让体育精神伴随大学生的全部生活,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快乐学习的环境。”事实上,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体育运动和体育教育总伴随我们一起成长。“我运动、我阳光,我运动、我健康,我运动、我快乐”一直是校园体育精神的真实写照,“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快乐生活一辈子”更是人们对体育运动现实和美好明天的孜孜追求。
   作为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他不仅享有一般院校的大学生对体育应有的教育,而且还有别于一般院校的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和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从这个意义说,体育院系大学生不缺一般意义的体育精神,因为体育精神对他们的影响和陶冶是最多的。但却不等于说他们的终身体育精神就根深蒂固、无须强化。事实上,体育院系大学生终身体育精神的培养却急待强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少体育院系的大学生对终身体育精神的理解还不全面、还比较肤浅,另一方面,不少体育院系的大学生在从体育院校毕业后没有充分发挥终身体育精神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正面影响。也就是说,胜人者力、胜己者强的百柯争流、千帆竞发的竞技体育精神还没有在体育人中形成终身发展的个性与品质。
   三、如何培养成像邓亚萍,姚明具有终身体育精神的人
   2011年10月11日,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颁奖典礼在宁波象山举行。有两个退役的体育明显特别引人注目。姚明、邓亚萍荣获杰出贡献奖。姚明的获奖感言引用了一段刚刚辞世的苹果公司前任当家人乔布斯的名言。他说:“我想和在座的各位去分享,通过体育的方式追寻我们对生活的态度,追寻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永远不要忘记去追寻自己内心最深刻的、最值得纪念的东西。”这一席话诠释他对体育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理解。在过去的运动赛场上,邓亚萍克服自身条件的不足,勇敢拼搏的精神获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对邓亚萍有很高的赞赏,他曾说过“邓亚萍是我本世纪见过的最好的运动员,她是奥林匹克精神有力的诠释者。”在现在的运动赛场外,邓亚萍从“乒乓皇后”攻读到经济学博士,从北京团市委副书记转型到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总经理。邓亚萍在她独具魅力的体育精神鼓舞下,在告别体坛后,成功转身到政坛,全新的领域,对她而言,是有难度的。但她依然习惯用“乒乓球”来做比喻。她说,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自己要不断坚持创新精神,“就像我原先打乒乓球一样,没有新技术,就很难站住阵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成功实践至少给体育院系的大学生有这样三点思考:第一,要真的钟爱我所从事的体育运动,因为他是人生的第一选择;第二,要在体育运动磨练自己的意志、汲取其宝贵的精神营养;第三,要将在体育动动中所形成的体育精神内化为今后一生做人、做事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让创新、争优成为自己拼搏人生的主旋律。
   终身体育锻炼是提高中华民族体质的必由之路,也是体育的最高境界。而终身体育精神的培养对体育院系的大学生来说对其个性品质的形成、自我人格的完善和今后的人生事业,都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也是强化体育院系大学生终身体育精神的目的和意义之所在。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地深入,政治、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社会整体结构、社会利益链条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呈现复杂多样的变化发展趋势,现有信访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2-000-01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篮球运动的普及与开展呈上升趋势,然而在大学女生学习体育动机不强的大环境下,学习篮球时所出现的状况更不容乐观,在开展篮球运动时也面临很大的困难。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试图对大学部女生开展篮球运动的现状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原因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2-000-01  摘 要 通过对大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产生缺乏自信的心理因素的分析,指出大学生产生缺乏自信心现象的原因及基础;并探讨利用大学体育课这个特殊的教学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 逆反心理 自信心 客观定势  培养自信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一种比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2-000-01    摘 要 电子竞技运动作为一个21世纪的新兴项目,到底是归属于体育项目,还是网络游戏,本文提出了质疑,并认为其作为一项体育项目缺乏依据,其本质应该为游戏。  关键字 电子竞技运动 归属 体育项目  国家体育总局于2003年11月18日宣布,电子竞技运动成为我国正式的体育竞赛项目
公共部门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责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传统的观点认为,公共部门的外部环境极为稳定,公共部门一旦建立将很难被终结,因此公共部门具有“不朽”的特性。然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2-000-01    摘 要 本文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南京市清凉山业余体校足球运动员营养调查分析进行研究。结果:男子足球运动员晚餐的能量摄入比例较高,但是对于早餐的摄入存在明显不足的问题;三大营养素的摄入比例不是十分合理并且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总能量整体水平上来分析会发现碳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2-000-01    摘 要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教学评价的一种类型。评价的功能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而不是最终给学生下一个结论。  关键词 过程性 评价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12-000-01    摘 要 2006 年12月20 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 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1]。其宗旨就是号召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当代英国政治哲学家拉克劳与墨菲创立的“后马克思主义”,是当今西方学术界继“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一种最新的左翼学术文化思潮,以解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及领导权的
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核心任务在于意义的阐释,因此意义论乃是文学理论的中心。古典时代的文学意义论规定文学的意义在于言说总体性真理,近代表现论认为文学的意义在于个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