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本刊随刊赠送DVD光盘的通知
【摘 要】
:
【出 处】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发表日期】
:
2008年43期
其他文献
目的初步研究透明质酸盐受体(hyalurate receptor)CD44+喉癌细胞的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原代培养喉癌细胞,利用亲和板结合分离法,将CD44+二和CD44-肿瘤细胞分选出来,继续常规培养,比较CD44+与CD44-肿瘤细胞在功能状态、细胞周期、分化状态、克隆形成能力及形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CD44+细胞在喉癌细胞中所占的百分率为49.8%-53.5%,中位数为51.3%,亲和板结
我科1995至2004年诊治8例坏死性外耳道炎患者,其中误诊4例,现对误诊病例的过程作一分析,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4例中男2例,女2例;年龄32~70岁,平均51岁;病史14d~3个月。左耳2例,右耳1例,1例双耳发病。症状:剧烈耳痛4例次、头痛4例次、流脓(血)性分泌物4例次、耳鸣3例次、呕吐2例次、发热2例次、吞咽困难2例次、声嘶1例次。体征:患者均消瘦,
目的探讨用于临床的下颌肌群肌电活性的评价指标。方法采用下颌肌肌电图检查与夜间多道睡眠监测(PSG)同步进行的方法,对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50例男性患者进行监测。分析其中15例患者1周前后两次监测的下颌肌电活性比的重测信度;比较50例患者非快动眼睡眠期(NREM)与快动眼睡眠期(REM)下颌肌电活性比的差异,分析下颌肌电活性比与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
目的探讨近25年来耳源性颅内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982至1987年和1997年至2006年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耳源性颅内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14例患者中,男10例,女4例,发病年龄12—62岁,平均32.1岁;颅内病变与耳部病变均为同侧。耳部病变中,中耳胆脂瘤12例,非胆脂瘤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2例。颅内并发症中,大脑颞叶脓肿6例次、小脑脓肿4例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指不伴有耳部急性感染症状和体征的中耳积液。该病在小儿耳鼻咽喉科临床中较常见,是儿童听力障碍和言语发育迟缓的常见原因。一般认为,小儿OME的发生与咽鼓管结构和功能不良、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等)感染、免疫反应等有关。近来也有研究提示胃食管反流是其可能病因。比较本定义于传统分泌性中耳炎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异。传
患者女,60岁。因右耳间断性流血水伴听力下降及进行性耳痛2个月于2006年3月10日入院。既往无耳流脓史及家族史。体格检查:体温37.1℃,外耳道深部有黑色新生物,鼓膜标志不清,颈浅淋巴结及全身其他部位淋巴结未触及。CT示颞骨占位性病变,颞骨部分骨质破坏。MRI示病变为长T1、长T2信号,向上累及中颅底硬脑膜。术前于外耳道取新生物活组织检查,
第一个H1-抗组胺药是Anne—MarieStaub和DanielBovet在研究一种药物的肾上腺素能拮抗功能时,偶然发现这种药物同时对豚鼠具有较强的抑制组胺作用。H1-抗组胺药的发现是治疗组胺介导的变应性疾病的一个重大的突破。在此基础上不同学者先后合成了第一代和第二代H1-抗组胺药,按其合成的先后依次为(择其主要者):苯海拉明和氯苯那敏(扑尔敏)几乎同时于上世纪40年代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