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来源 :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m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全面发展、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策略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全面发展、持续发展。
  一、整合目标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都指向人的发展。“三维目标”是交融互进的,任一目标都不能脱离这个统一体而单独优先发展。课堂教学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的每一细节,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
  (1)教师自身树立强烈的三维目标意识,从备课到上课,从教法选择到课堂活动,始终保持目标整合意识,以此指导教者言行,贯穿教学始终。
  (2)改变以孤立的“知识点”为基础设计教学目标,要以“单元”为基础,以未来发展为目的设计教学目标。
  (3)灵活地利用课堂内外有意义的情节,对学生进行方法引导。
  (4)尽可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身边的资源,组织数学活动,引起学生广泛积极地参与。 
  (5)转变教与学方式,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传授与发展的关系。
  二、活用教材
  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加工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
  (1)加工教材。教师要根据教学设想对教材提供的情境进行创造性地改进和加工,让教学更适合学生。如《十几减9》,可把教材情境图进行加工,遮住其中的信息,让学生发现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2)丰富教材。教师要挖掘教材隐含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拓展和引伸。在教师教导学生学习一年级课段“用数学”时,可利用教材情景图引导: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会很快说出“水里有8人,岸上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并列出算式:“8+6=14”。问题已经解决。若追问:“还有别的想法吗?”学生会纷纷发表见解:按男女生两部分算,按老师和学生两部分算,按有游泳圈与没有游泳圈算等。显然,教材被拓展了,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3)开发教材。教师要大胆抛弃教材中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景,重新设计。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有老师大胆突破教材束缚,舍弃教材情景图,借助于学生熟悉的学习用品铅笔和橡皮,创设了将两部分铅笔和两部分橡皮合起来的情景,让学生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然后老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刚才所看到的情景,学生发言踊跃,讲述精彩。创设学生熟悉情景,不仅减少了学生语言障碍,能激发学生观察思考描述的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形象展示“合起来”,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把两部分合起来要用加法。
  三、创设情境
  新教材最大的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教学策略。
  (1)用活教材中现成的情景。新教材特别注意选取生动有趣、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素材,精心设计了单元主题图或重要课题的情境图,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理念。但教材毕竟是静态的,需要通过教师变活,吸引学生,激发思维,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2)创设教材外的情境。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从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如操作情境、问题情境、探究情境等,使学生不仅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能激发学生认知的需要、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先让学生玩积木,孩子们非常兴奋。然后让学生把积木分类摆放整齐。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看、摸、比、想、搭等一系列操作,清楚地认识到了物体形状的不同。
  (3)恰当运用情境教学策略。教学情境太多太杂,也会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思维疲乏,降低思维质量。这需要进一步明确情境教学的目的和作用,科学适度地进行情境教学。
  四、巧设问题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的的生命。数学教学中,要巧妙设计问题,善于利用问题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点燃其智慧火花,有效地学习。
  (1)提问导入新课。通常,新课导入时要提出问题。巧妙的问题引入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其数学行为,或观察,或思考,或操作,或讨论,开始新知的探究活动。
  (2)提问突出重点。在重点处提问能诱发学生深入全面地探索新知,理请知识脉络,把握知识核心,从而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3)提问突破难点。难点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比较困难的地点。在难点处提问,能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并集中精力攻克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提问打破平谈。当教学平谈无奇,枯燥无味时,学生精神涣散,思维疲乏。此时教师要提出新、奇、趣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兴趣大增,精神振奋,思维活跃,积极投入数学活动中。
  (5)提问澄清模糊。学生认识模糊就影响认知的形成。教师要提出比较性、关联性、认知性问题,为学生清晰掌握知识创造条件。
  五、交流互动
  数学教学中,学生不经历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知识。这就需要交流互动,不断生成。
  (1)开展小组学习。在小组学习中,师生都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容易引发互动。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及时鼓励,可以提高交流的有效性。展示成果,引导评讲,创造交流的机会,锻炼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2)选择生活素材。教师在选取教学素材时一定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及其与新旧知识的联系。近于生活的素材能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
  (3)师生互动评价。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让学生平等地参与评价,实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引出学生心中话,让师生交流碰撞出绚烂的火花,有效提高认识水平。
  小学数学教学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上下功夫,把数学学科特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起来,恰当运用数学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新人。
  参考文献:
  [1]余文森,《中国教育报》,2007.4.20,第6版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小学数学教师,2003
  [3]盛大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
  [4]钟启泉,高文,赵中建,《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EB病毒LMP1介导AP-1信号传导通路异常激活形成c-Jun/JunB异源二聚体的科学发现为基础,利用稳定表达c-Jun显性负性突变体TAM67的细胞系为研究模型通过探讨G1/S期检
王鹏伟、赵谦翔“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课题”实验,触及到了语文教育定位、资源、特点、结构、教师自主空间及学生主体性等诸多关键要素,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落实
“中国现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突出的前沿特征.通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选带史”、“以写带赏”、“以辅补主”的教学改革思路.
本文对体内(体液、组织、毛发)GHB的检测、分布、转化及结果评价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体内GHB分析、确认、评判体系。 本文所建体液、组织、毛发中的GHB定
本文从理论上讨论杂波环境中,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对目标航迹丢失的改善。通过建立融合预测估计误差的转移概率密度函数,分析了目标航迹丢失的机理。在“最近邻”关联准则下,计
当前,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的应用广泛度越来越高,其代表性较高的并且应有较为广泛的就是无线通信手段,其中又以3G、GSM、蓝牙、红外系统以及RFID技术为主,通常情况下我们将信号
目的:Epstein-Barr病毒(EBV)因其生物学特性及其病毒抗原与机体自身成份存在共同抗原,被认为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生有关。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测定外周
政治课课堂教学,教师应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功夫;调动学习积极参与的功夫;创设教学情境的功夫;营造课堂氛围的功夫。 Political class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ha
摘 要:英语快速阅读是在有限时间内,以获取信息为目的,以较快的速度对文章进行高效处理的过程,对英语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学生快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探讨了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从增加词汇储备,丰富背景知识,集中引导训练等五方面入手。  关键词:高中英语 快速阅读 词汇量 能力培养     英语阅读能力是学生英语水平的集中体现。阅读能力主要是指泛读和精读。我国学生由于长期受到
期刊
摘 要:如何正确对待“学困生”,肯不肯在他们身上动脑筋,是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以振奋他们的精神状态为切入点,分析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探讨了一些转化他们的规律。  关键词:学困生 数学 转化    众所周知,目前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成绩大都不太好,特别是数学素质较差,因此,数学教学尤其难以正常进行,因为不少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本应早已掌握的概念、定理、法则、公式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