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知识技能领域、发展领域的各项指标,其中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重点。但是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却出现了一些问题,素质教育的内涵被泛化了。
素质教育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而不是一套具体的操作方案。教育改革是社会改革的一部分,改革追求的教育价值的素质取向是一种理念,它需要立足本国实际并创造性地借鉴和运用外国经验,不能惟“新”就好,更不能故步自封。我们应该“基于各自的本土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用于改进本国的教育改革”。要破除那种认为只有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就是搞素质教育,“讲授法”就是应试教育的观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它需要教师创新地教,学生创新地学。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协调好在提升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及共同能力之余,不丢失坚实的学科基础,以及在“过程”与“内容”间找到平衡,使学生能够用智慧统领知识,从而把受教育者塑造为一个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宗旨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学生的发展指的是学生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健全发展。我国传统的教育文化是儒家文化衍生出来的考试文化,它不同于西方的数学文化。所以我们不仅是缺少人文精神,而且也面临着理性精神的匮乏。梅贻琦认为:“今日而言学问,不能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部门。曰通识者,亦曰学子对此三大部门均有相当准备而已。”这就要求我们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既要改变传统的科学主义价值观,也要改变一味地强调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人文主义色彩的价值观。
素质教育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潜能和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前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对此关注不够,课堂教学只是追求表面的“形似”。就合作学习来说:一方面,重合作轻独立,忽视了学生独立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只是把合作学习看成获取知识的手段,不注重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的培养。2005年高考数学试卷就特别提出了加强对学生个性品质的考察,这在我国高考历史上是第一次把非智力因素作为考察的内容,那么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考察: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以及推理的意识与习惯、追求真理的勇气与自信心等。但在儒家文化衍生出来的“考试文化”和“考据文化”影响下的我国课堂教学,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往往被异化,只是过于强调学生的“苦读”加“苦干”的精神。
素质教育改革的脚步虽然很沉重,但改革的道路还必须坚持走下去。毕竟,教育是“造”人的事业,因而,素质教育改革是最有希望、最令人心动的改革。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改革,才能将应试文化中那些被忽视、被僵化而又充满活力的新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解放出来,赋予人格以尊严、人生以价值,社会以和谐,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含义。
总之,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引导生成的教育观。在价值取向上,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从知识、技能的掌握上升到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在现实的生存实践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境界。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素质教育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而不是一套具体的操作方案。教育改革是社会改革的一部分,改革追求的教育价值的素质取向是一种理念,它需要立足本国实际并创造性地借鉴和运用外国经验,不能惟“新”就好,更不能故步自封。我们应该“基于各自的本土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用于改进本国的教育改革”。要破除那种认为只有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就是搞素质教育,“讲授法”就是应试教育的观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它需要教师创新地教,学生创新地学。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协调好在提升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及共同能力之余,不丢失坚实的学科基础,以及在“过程”与“内容”间找到平衡,使学生能够用智慧统领知识,从而把受教育者塑造为一个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宗旨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学生的发展指的是学生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健全发展。我国传统的教育文化是儒家文化衍生出来的考试文化,它不同于西方的数学文化。所以我们不仅是缺少人文精神,而且也面临着理性精神的匮乏。梅贻琦认为:“今日而言学问,不能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部门。曰通识者,亦曰学子对此三大部门均有相当准备而已。”这就要求我们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既要改变传统的科学主义价值观,也要改变一味地强调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人文主义色彩的价值观。
素质教育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潜能和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前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对此关注不够,课堂教学只是追求表面的“形似”。就合作学习来说:一方面,重合作轻独立,忽视了学生独立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只是把合作学习看成获取知识的手段,不注重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的培养。2005年高考数学试卷就特别提出了加强对学生个性品质的考察,这在我国高考历史上是第一次把非智力因素作为考察的内容,那么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考察: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以及推理的意识与习惯、追求真理的勇气与自信心等。但在儒家文化衍生出来的“考试文化”和“考据文化”影响下的我国课堂教学,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往往被异化,只是过于强调学生的“苦读”加“苦干”的精神。
素质教育改革的脚步虽然很沉重,但改革的道路还必须坚持走下去。毕竟,教育是“造”人的事业,因而,素质教育改革是最有希望、最令人心动的改革。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改革,才能将应试文化中那些被忽视、被僵化而又充满活力的新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解放出来,赋予人格以尊严、人生以价值,社会以和谐,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含义。
总之,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引导生成的教育观。在价值取向上,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从知识、技能的掌握上升到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在现实的生存实践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境界。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