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关于数学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现状如何?是否存在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改进的措施有哪些?这些都是数学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是本文探索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初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对策研究
对究竟什么是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目标,与数学课本教学的关系,如何开展教学活动、组织管理、有效实施评价等问题仍有许多争议,同时在初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探索。
1 研究性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师面临的课程压力
学校和社会对于中考升学率的关注,导致学生的成绩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相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周期过长,很多初中采用的快速提成绩且普遍有效的方式是尽量增加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乃至变相占用很多分配给其他非中考学科的资源,更不必说类似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这样与提高学生数学成绩联系不大,但占用时间更长的课程。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实施数量由多到少,多数教师只挑选部分课题进行教学。
(2)课程资源的缺乏
根据调查,数学教材中该课程资源的内容基本作为课本核心内容的拓展,其内容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在详略、图文并茂、活动安排等方面有所不同,数学研究性学习主要以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的方式出现。从内容组织方式上可分为以问题引导小组交流活动贯穿课题始终的提问式,以科学实验验证为目标、分步骤进行探索的实践式。从所研究的问题来看,多数课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衔接数学知识和日常活动经验,也有一部分课题知识旧、窄、难,缺乏吸引力,不适合初中学生操作和学习。从内容的层次性来看,教材普遍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计中渗透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但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达到的不同思维水平的差距很少体现在课题设计中,还有一点,多数课题主要研究针对单一知识,缺少对数学不同领域的知识的综合运用。
(一)从客观条件上分析,到目前为止,我国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虽然蓬勃发展,但由于开展时间仍然尚短,许多教研成果还没有转化到实践上。而且在开发上初中的课题选择比大学和高中受到的限制多,使教材以外课题资源的开发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二)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多忙于工作,缺少开发的条件,不少教师反映对于课题的开发有过想法,但感到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有足够的理论水平。一般理论教育者常脱离实际,容易闭门造车,理论起点高但可操作性较弱,因此现阶段优秀成熟的课题教学案例难以呈现,供教师选择的余地并不多。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为应对目前资源不足的迫切现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根据课程安排改编教材,在实施过程中对教材已有研究性课题资源进行再加工,使其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蕴含更多的数学价值,从而增强教材中课题的层次性、连贯性,更好地实现初中数学的课程目标。比如,建议北师大版教材在每章后增加合适的拓展性内容,在七年级应增加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类课题,为高年级进一步深层次研究打基础;八年级应增加涉及最优化和运动变化思想的课题,有利于学生上升思维的高度,同时满足对教材中数学知识拓展的需要,顺利攻克一些常规课堂上不容易讲清讲透的难点。
2)从现有初中数学教材的常规教学内容中精选出一些典型的有价值的课题,作为单独的研究性课题来研究。目前教材中其实有很多可转化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让学生主动地探究,用亲身体验、经历活动的形式来教,反而比教师讲授示范掌握得更好,而且还变相地节省了课时。比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的黄金分割这一节,由老师讲解的话,其内容仅仅局限于传授给学生一些关于黄金比或黄金分割点的知识,每次讲授该节课时,笔者总感觉直到下课学生仍然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自己也有一种想要扩充这节课的冲动,课余和其他教师经过交流,发现有类似感觉的不在少数。讨论分析产生的原因,发现除了这节课本身有着浓厚的数学史背景外,其数学价值更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建筑、雕塑、绘画这样的艺术品,还是与人体躯干长度的奇妙吻合,甚至普通到日常生活中主持人站的位置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更让人赞叹的是黄金分割很完美地展现了数学之美,给学生一种心灵的震撼,学生会发现原来数学知识中具有这种令人叹服的存在。像这样的课题,完全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展开探究,当学生沉浸在自发性的学习状态时,通常我们认为学生不容易学会的的如何画出黄金分割点的位置这样的问题就不会再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产物了。
3)增加部分辅助教材知识的内容。例如,对十字相乘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如果能够灵活使用该法将极大地提高解题效率,而且进入高中后,十字相乘法将成为必需的方法。但客观上来讲,将这个课题放到初中常规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的讲授能力要求较高,其使用方法固然比较简单,但如果要让学生明白其使用原理则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其变化规律,对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高挑战性,这样的课题对于初中教师来讲如同鸡肋,但如果将其放入研究性学习课题中则完全相反,既能很好契合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本质,而且中考部分内容涉及到该方法的应用,跟前后知识有很好的上下衔接,能体现较好探究价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社会层面主要包括家长对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可程度
目前学校对社会和家长的宣传力度不足,家长大多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不了解,特别是弄不清课程实施与学生发展之间的联系。部分家长误以为该课程的开设挤占学生原本有限的学习精力,引发排斥反对的呼声并不奇怪,所以笔者认为对家长进行相关的宣传很有必要,比如教育机构应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推广宣传,并积极推动升学考试中相关考核的改革;学校可以通过印刷介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基本内容和作用的家长信,开展家长课堂讲座增加宣传效果,说服家长转变观念。在与教师的访谈过程中了解到,经过一段时间使家长基本了解该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何促进作用后,通常家长会认可该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积极作用,理解初中数学设置数学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必要性,甚至部分家长表示热心支持研究过程中学生所需物资,但有的家长也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课程最好与中考内容结合起来,学校和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有节约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清.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聂志成.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原则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教育学刊,2003(3).
【关键词】初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对策研究
对究竟什么是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目标,与数学课本教学的关系,如何开展教学活动、组织管理、有效实施评价等问题仍有许多争议,同时在初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探索。
1 研究性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师面临的课程压力
学校和社会对于中考升学率的关注,导致学生的成绩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相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周期过长,很多初中采用的快速提成绩且普遍有效的方式是尽量增加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乃至变相占用很多分配给其他非中考学科的资源,更不必说类似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这样与提高学生数学成绩联系不大,但占用时间更长的课程。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实施数量由多到少,多数教师只挑选部分课题进行教学。
(2)课程资源的缺乏
根据调查,数学教材中该课程资源的内容基本作为课本核心内容的拓展,其内容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在详略、图文并茂、活动安排等方面有所不同,数学研究性学习主要以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的方式出现。从内容组织方式上可分为以问题引导小组交流活动贯穿课题始终的提问式,以科学实验验证为目标、分步骤进行探索的实践式。从所研究的问题来看,多数课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衔接数学知识和日常活动经验,也有一部分课题知识旧、窄、难,缺乏吸引力,不适合初中学生操作和学习。从内容的层次性来看,教材普遍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计中渗透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但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达到的不同思维水平的差距很少体现在课题设计中,还有一点,多数课题主要研究针对单一知识,缺少对数学不同领域的知识的综合运用。
(一)从客观条件上分析,到目前为止,我国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虽然蓬勃发展,但由于开展时间仍然尚短,许多教研成果还没有转化到实践上。而且在开发上初中的课题选择比大学和高中受到的限制多,使教材以外课题资源的开发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二)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多忙于工作,缺少开发的条件,不少教师反映对于课题的开发有过想法,但感到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有足够的理论水平。一般理论教育者常脱离实际,容易闭门造车,理论起点高但可操作性较弱,因此现阶段优秀成熟的课题教学案例难以呈现,供教师选择的余地并不多。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为应对目前资源不足的迫切现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根据课程安排改编教材,在实施过程中对教材已有研究性课题资源进行再加工,使其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蕴含更多的数学价值,从而增强教材中课题的层次性、连贯性,更好地实现初中数学的课程目标。比如,建议北师大版教材在每章后增加合适的拓展性内容,在七年级应增加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类课题,为高年级进一步深层次研究打基础;八年级应增加涉及最优化和运动变化思想的课题,有利于学生上升思维的高度,同时满足对教材中数学知识拓展的需要,顺利攻克一些常规课堂上不容易讲清讲透的难点。
2)从现有初中数学教材的常规教学内容中精选出一些典型的有价值的课题,作为单独的研究性课题来研究。目前教材中其实有很多可转化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让学生主动地探究,用亲身体验、经历活动的形式来教,反而比教师讲授示范掌握得更好,而且还变相地节省了课时。比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的黄金分割这一节,由老师讲解的话,其内容仅仅局限于传授给学生一些关于黄金比或黄金分割点的知识,每次讲授该节课时,笔者总感觉直到下课学生仍然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自己也有一种想要扩充这节课的冲动,课余和其他教师经过交流,发现有类似感觉的不在少数。讨论分析产生的原因,发现除了这节课本身有着浓厚的数学史背景外,其数学价值更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建筑、雕塑、绘画这样的艺术品,还是与人体躯干长度的奇妙吻合,甚至普通到日常生活中主持人站的位置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的课题,更让人赞叹的是黄金分割很完美地展现了数学之美,给学生一种心灵的震撼,学生会发现原来数学知识中具有这种令人叹服的存在。像这样的课题,完全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展开探究,当学生沉浸在自发性的学习状态时,通常我们认为学生不容易学会的的如何画出黄金分割点的位置这样的问题就不会再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产物了。
3)增加部分辅助教材知识的内容。例如,对十字相乘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如果能够灵活使用该法将极大地提高解题效率,而且进入高中后,十字相乘法将成为必需的方法。但客观上来讲,将这个课题放到初中常规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的讲授能力要求较高,其使用方法固然比较简单,但如果要让学生明白其使用原理则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其变化规律,对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高挑战性,这样的课题对于初中教师来讲如同鸡肋,但如果将其放入研究性学习课题中则完全相反,既能很好契合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本质,而且中考部分内容涉及到该方法的应用,跟前后知识有很好的上下衔接,能体现较好探究价值,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社会层面主要包括家长对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认可程度
目前学校对社会和家长的宣传力度不足,家长大多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不了解,特别是弄不清课程实施与学生发展之间的联系。部分家长误以为该课程的开设挤占学生原本有限的学习精力,引发排斥反对的呼声并不奇怪,所以笔者认为对家长进行相关的宣传很有必要,比如教育机构应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推广宣传,并积极推动升学考试中相关考核的改革;学校可以通过印刷介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基本内容和作用的家长信,开展家长课堂讲座增加宣传效果,说服家长转变观念。在与教师的访谈过程中了解到,经过一段时间使家长基本了解该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何促进作用后,通常家长会认可该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积极作用,理解初中数学设置数学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必要性,甚至部分家长表示热心支持研究过程中学生所需物资,但有的家长也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课程最好与中考内容结合起来,学校和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有节约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清.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聂志成.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原则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教育学刊,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