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贽,福建泉州人,明代思想家。他當过官员,研究过佛学,擅长戏曲评论。尤其是他的一生充满了对传统和历史的重新考虑,故被称为“自相冲突的哲学家”。《养生醍醐》是他广泛搜集、辑编而成的一部历代中医杂论,其核心观点是养生贵在养心神,与习常所见的养生书籍迥然不同,很契合哲学家的身份。
该书中,李贽首先引录了苏东坡关于“胎息”的论述:“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此固不刊之语,更无可议,但以气若不闭,任其出入,则渺绵滉漭,无卓然近效。待其兀然自住,恐终无此期。若闭而留之,不过三五十息,奔突而出,虽有微暖养下丹田……决非延世之术。”为了达到三百息以上,苏东坡讲述了胎息之法的诀窍,如面东或南盘足坐,叩齿三十六通,握固,闭息。内视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等。所有这些,其实讲的是佛家排除杂念、保持原真、静修养生的道理。李贽博采众家之长,集儒、释、道于一身,佛学研究与一生经历乃至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推崇胎息之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李贽又引录先秦人物关尹子的一段话说:“困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少言者不为人所忌,少行者不为人所短,少智者不为人所劳,少能者不为人所役。壮者当知三在四少,以遵吾生。”这强调的是内敛韬晦、养精蓄锐的处世之道,主张宁可做“四少”,也不趾高气扬,逞强称霸。原来如何养生的本质是如何做人。有了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处世方式,养生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君子对青天而惧,闻雷霆不惊。履平地而恐,涉风波不疑”“造道者可谓之富,失学者可谓之贫,听天者可谓之达,无耻者可谓之穷”等论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用今天的目光看,这种充满辩证法的观点,是为了告诉人们要道法自然,敬畏天地,自觉将天地人融为一体,能听天,能造道,有学问,有品德。这不仅仅是养生,更是养心养德。所谓遵生,其实是遵循自然规律。做学问,跟养生也有相似之处,“学者不可用心太紧。深山有宝,无心于宝者得之。”至于养生,似乎也不必刻意为之。你愈是想拼命得到,愈是有可能失之交臂。哲学家的话,往往超越事物表象,抵达其深沉的内核。
在讲述了养生的社会意义与心理途径后,李贽复又引录嵇中散的一番话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知道养生,也都在千方百计地养生。然而,养生自有“五难”。人人都明白害处在哪里,却常常流连其间。如若不将其排除,即使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仍无以健康长寿。
李贽享年75岁。如果不是被诬下狱,自刎于狱中,无疑会更长寿。对于养生的意义,他自有另一番认识。诚哉斯言,恰如醍醐灌顶。
该书中,李贽首先引录了苏东坡关于“胎息”的论述:“养生之方以胎息为本。此固不刊之语,更无可议,但以气若不闭,任其出入,则渺绵滉漭,无卓然近效。待其兀然自住,恐终无此期。若闭而留之,不过三五十息,奔突而出,虽有微暖养下丹田……决非延世之术。”为了达到三百息以上,苏东坡讲述了胎息之法的诀窍,如面东或南盘足坐,叩齿三十六通,握固,闭息。内视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等。所有这些,其实讲的是佛家排除杂念、保持原真、静修养生的道理。李贽博采众家之长,集儒、释、道于一身,佛学研究与一生经历乃至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推崇胎息之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李贽又引录先秦人物关尹子的一段话说:“困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少言者不为人所忌,少行者不为人所短,少智者不为人所劳,少能者不为人所役。壮者当知三在四少,以遵吾生。”这强调的是内敛韬晦、养精蓄锐的处世之道,主张宁可做“四少”,也不趾高气扬,逞强称霸。原来如何养生的本质是如何做人。有了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处世方式,养生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君子对青天而惧,闻雷霆不惊。履平地而恐,涉风波不疑”“造道者可谓之富,失学者可谓之贫,听天者可谓之达,无耻者可谓之穷”等论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用今天的目光看,这种充满辩证法的观点,是为了告诉人们要道法自然,敬畏天地,自觉将天地人融为一体,能听天,能造道,有学问,有品德。这不仅仅是养生,更是养心养德。所谓遵生,其实是遵循自然规律。做学问,跟养生也有相似之处,“学者不可用心太紧。深山有宝,无心于宝者得之。”至于养生,似乎也不必刻意为之。你愈是想拼命得到,愈是有可能失之交臂。哲学家的话,往往超越事物表象,抵达其深沉的内核。
在讲述了养生的社会意义与心理途径后,李贽复又引录嵇中散的一番话说:“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知道养生,也都在千方百计地养生。然而,养生自有“五难”。人人都明白害处在哪里,却常常流连其间。如若不将其排除,即使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仍无以健康长寿。
李贽享年75岁。如果不是被诬下狱,自刎于狱中,无疑会更长寿。对于养生的意义,他自有另一番认识。诚哉斯言,恰如醍醐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