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习的在地化——方俗的历史研究与当代价值

来源 :民俗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0496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俗”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指特定区域内民众相对稳定的地方性生活模式与惯习.从民俗学语境出发,方俗具有如下特点:首先,辨析“方俗”与意涵相似的“风俗”一词之异同,方俗侧重地方性、静态性,风俗侧重流行性、扩布性与社会整体性,风俗与方俗犹如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风俗是方俗的“社会化”,方俗是风俗的在地化.其次,方俗作为地方社会的文化表征,在塑造区域地方性、构建民众地方感的过程中有重要功用.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正确审视方俗能够反窥和理解地方社会,合理利用方俗有益于地方社会治理,有助于实现因俗而治、因地善治.
其他文献
昆曲集宋元南戏和元杂剧之所长,经历代改良和传承,在明清时期的文人士大夫群体中广泛传播和发展.昆曲服饰是昆曲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统戏曲表演体系的美学特征.在昆曲的发展过程中,江南文人追求的雅致美、意境美、自然美等审美融入了昆曲舞台艺术中,并引导了昆曲剧装制作的发展方向,使得昆曲服饰形成了色彩淡雅自然、设计构图虚实相间、图案搭配重写意和象征等艺术特点.
田野作业的模式并非固定不变.即使在一个学者的治学生涯中,其模式也会不断发生变化,而选择的关键在于意图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的视角.“以事象为中心”的田野作业,注重对特定民俗事象的历史、结构、一般性实践过程及其生存现状的考察.民族志式田野作业方法更注重民俗事象所生存的语境,特别是情境以及实践者的主位视角.对大众文化产业和信息技术影响下的神话主义进行田野研究时,民族志式田野作业依然是根本性方法.但由于研究对象具有流动性、虚拟性等新特点,这一方法的使用也显示出其特别之处,尤其在研究电子媒介时,更体现出网络民族志的特
口述史访谈是了解过往的一种重要途径与方式,需要研究者走近受访对象,了解地方性知识并倾听他们的声音.但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访谈人走进地方、走近受访对象受到了极大限制.为此,可采取将口述史研究项目外包给来自不同地区大学生的方式展开进行:培训、指导他们走进田野,开展针对性的访谈并将他们的发现总结为结构化的访谈报告.这些访谈人,既了解地方性知识,且能运用当地方言与受访对象进行交流.这一操作模式,便捷、高效、可靠,且有利于建构实际有效的线上调研共同体,可复制于其他类型的田野研究中去.
田野作业对民族志工作者来说本身即是一种具身性实践.田野作业虽然从一开始就意味着调查者身体的在场,但早期的参与观察对客观性的追求遮蔽了调查者与调查过程中的主观性及研究者身份角色对调查的根本影响.通过把田野作业的方法和理论放入美国民俗学20世纪表演转型及其后的学术史脉络,可以发现田野作业方法变化中不同的身体在场方式如何与学科理论与方法论的变迁深刻关联,甚至与表演转型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从采风式搜集到参与式融入,田野作业对于学科方法论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