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实上,资料显示,中国假文物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收藏热潮的兴起,假文物制造在全国“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假文物源源不断地流入到全国各大文物市场,造成假货泛滥,收藏业遭遇诚信危机。
文物圈似乎总能走在时尚的前端。
先有作家马伯庸一篇题为《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的博文,讲述其在河北衡水冀宝斋博物馆的“神奇之旅”。后有清华大学建筑系在读博士生徐腾笔下《他奶奶的庙》所描绘的奶奶庙“狂拽酷炫吊炸天”的造神技能。
无论是假文物也好,假寺庙也罢,其背后折射出的,或许都是一场人们直面内心欲望的狂欢。
从郑和用过的热水瓶到乾隆官窑青花彩电
前不久,“社会猪”刚刚文上身,笔者就在朋友圈看到“珐琅彩山水佩奇游春马蹄杯”马不停蹄地出土走红了。精细生动的画工,沉着明亮的着色,人物衣着上大胆超前的矾红上色,看起來并不便宜的样子。
而这并非文玩圈第一次犯“中二病”。
在《国家宝藏》《假如国宝会说话》走红之前,央视有一档经典文博类节目《寻宝》——不仅有助于提高公众对艺术品的鉴赏品味,也印证了国人在生产各种“高能”文物上的非凡天赋。
有一期,一位男士带来了他的大宝贝:一个明朝的青花瓷热水瓶!当场就把专家们吓懵了。但该男士十分淡定地表示,它没有胆,是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装开水用的。这位大哥还把瓶翻过来给大家看铁证,底部赫然印着:“明成祖内阁司礼太监”。
专家为他助阵“你们无知了吧,这个(热水瓶的)形状,在古代被称之为桶。这个柄呢,在古代被称为提携,是龙柄。”另一个专家说:“这就是个棒槌似的梅瓶啊,我建议定名为青花龙柄棒槌梅瓶。”
别说,青花真的很万用。不仅热水瓶能青花,在《寻宝》的海选现场,节目组还拍到了所谓“乾隆官窑青花大彩电”。专家言之凿凿地声称,这是乾隆年间烧制的,是传世孤品,造价很贵,很值钱。
其实,这些年来,各种“奇葩”的文物层出不穷——元青花的AK47和手榴弹是在大声告诉我们,元代是中国疆域最辽阔的时代;大明万历年间的青花恐龙,怕是对照《山海经》做出来的;还有个新闻:一男子花6万买了个古董碗,结果经鉴定底部有“微波炉适用”字样。
连兵马俑造假都造到国外去了——日本出土“战国时期的多啦A梦俑”,美国出土“米老鼠俑”、“辛普森俑”、“史瑞克俑”、“超级英雄俑”等。
但其中最出名的恐怕还要属河北衡水冀宝斋博物馆“令人颠覆三观”的藏品了。2013年,原本鲜人知晓的乡村博物馆,随着微博红人、作家马伯庸一篇《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博文火了。
文章描述了马伯庸在冀宝斋的“神奇之旅”。从“鬼谷下山罐”系列到印有白话的“唐五彩人物叙事葵口盘”再到形态诡异的十二生肖系列,这些展品的“奇葩”程度超出想象。
“你们在写牌子之前根本就没想好是吗?为什么要这么诚实地让参观者看到修改痕迹啊!而且那后补上去的‘稀世珍品’潦草的手写是怎么回事?”刚进行参观时,马伯庸便在一件“乾隆年间的红描金皮球花盘龙长颈瓶”面前发出这样的哀嚎。
此外,书写着“长孙公无忌一生辅佐皇上为朝廷立下许多汗马功劳”白话字样的“唐五彩人物叙事葵口盘”、足以颠覆历史的“晋代斗彩‘三英战赵云’葵口盘”以及分了公母的十二生肖系列等展品都让马伯庸“震撼”不已。
后经媒体调查发现,博物馆归属冀州市二铺村。兼任村党支部书记、博物馆馆长的王宗泉,多年来收购4万余件“古董”、价格多在一二百元至2000元之间,总投资在数千万元,王宗泉以村委会名义“打白条”,馆内人员拿白条去村委会领钱,再转交给文物商。当地村民称,因收购数量多,各地文物商排队登门,一度呈赶集之势。多位村民曾就村里账目、建馆问题向上级反映,称王宗泉建馆资金来源于出卖集体土地,更有村民怀疑王宗泉洗钱。
直到被马伯庸吐槽后,河北省文物局对该博物馆作了调查处理:冀州市民政局现已撤销冀宝斋博物馆的民营非企业单位注册登记证,冀宝斋闭馆整顿。冀州市纪委、监察局将对相关部门责任人调查处理。
而就是这样一家博物馆,此前拥有3A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省级科普基地等多个名头。
10万从业者,超百亿年收入
撇开冀宝斋博物馆有非法目的之嫌外,愿意买“奇葩文物”的人,谁不是怀揣着“捡到值钱文物,博一博单车变摩托”的梦想,但要是没点文化,就容易成搞笑素材了。
但如果是碰到那些“栩栩如生”的假文物,就算行内人也都要小心翼翼。
事实上,资料显示,中国假文物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收藏热潮的兴起,假文物制造在全国“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假文物源源不断地流入到全国各大文物市场,造成假货泛滥,收藏业遭遇诚信危机。据统计,集文物仿制、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现在拥有超过10万从业者,每年收入超过百亿元,俨然成为收藏市场新的吸金器。
据了解,在文物出土大省河南,目前已形成了以洛阳孟津南石山村、禹州神厘镇、南阳镇平县三地为中心的文物仿造产业,而且各具特色。唐三彩、古钧瓷、古玉都是当地最为常见的仿造文物。
不仅是河南,全国各地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物仿制基地。全国90%的仿制红山玉产于辽宁地区;仿制良渚玉大部分产于江浙一带;仿制齐家文化玉器则主要集中于甘肃;战国、汉代玉器则是河南、安徽、江苏徐州地区最盛。
而在《10件著名的假古董和买下它们的冤大头》一文中,更是列举了10件世界著名的伪造品故事,其中就有估价24亿的“金缕玉衣”事件——金缕玉衣是中国汉代皇帝和贵族殓服的通称,按死者等级分为金缕、银缕、铜缕。皇帝及部分近臣入殓时都穿金缕玉衣,用金缕和玉片缕结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