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che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呢?本文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构建“引导-探究”的模式
  该模式的实施步骤具体为“引导——探究——归纳——发展”.
  引导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提问的方法可以由实验、故事、生活实例引入,也可以由质疑、旧知识引入.
  探究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阅读、讨论等方法,对某个概念或定律进行思考、探索.
  归纳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提出自己的探究结果,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探索过程,帮助学生总结提高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概括能力.
  发展是指组织学生应用正确的结论解决具体问题,深刻认识所得结论的适用范围,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需要,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思维能力.
  二、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在知识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的物理教学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教育内容.只要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看清知识的来源脉络,把握住知识内容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并且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或方式展示给学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通过实验研究某一段电路中的电流强度与它两端的电压及导体电阻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类比——假说——实验验证等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把水流与电流类比,即用水压类比电压,而水管对水流的阻力类比导体的电阻.对于水流来说,当水管的阻力一定时,水压越大,水的流量就越大;而水压一定时,水管的阻力越小,水流量也越大.
  这样类比,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若导体的电阻一定,则导体中的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若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则导体中的电流强度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检验.经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电压、电流、电阻三者的关系确与猜想一致.
  最后归纳概括得出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既能够比较完整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三、科学巧妙地设置问题
  疑是思的火种,思维以疑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有解疑,有所进取.因此,质疑是进行物理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善于质疑,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通过释疑达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
  例如,在指导学生做“用天平测液体质量”实验时,增加一个这样的问题:当天平平衡后,若将手指伸入水中但不接触容器,天平是否仍然平衡?这时学生探究兴趣更浓,同时又为后面学“力”创造了一个悬念.
  又如,在教学“浮力的利用”时,为了讲解轮船的排水量等于轮船的质量加上货物的质量,可以这样层层设疑:
  (1)轮船处于什么状态?(学生容易作出判断是漂浮)
  (2)轮船受到哪些力?(学生思考后能得出:船受到水的浮力和地球的重力、货物的压力三个力)
  (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和漂浮条件,船排开水的重力和船的重力、货物的重力之间有何关系?(学生就容易得出:G排水=G船 G货,接着推出轮船的排水量、轮船的质量、货物的质量之间的关系:m=m m.)
  四、设计课堂提问
  提问前,教师要有一个周密的设计,要精心构建问题情境,安排有效地课堂提问,充分激活原有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模式.
  例如,在教学“压力和压强”时,可以用学生手中的铅笔举例,铅笔放在两食指之间夹住,由于铅笔一头尖,一头钝,稍稍用力,会感到疼痛的程度不同,由此引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压强.
  在讲完压强的知识以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铅笔做以前学过的滚动磨擦.这样不仅自发地学习了新知识,同时也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使学生知识体系完整化.
  总之,不论是“学”,还是“教”,都要以学生的“兴趣”为核心.只要我们以素质教育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为高中阶段学习更难的知识作好铺垫.
其他文献
如果让你说出中国有哪些省、哪些自治区、哪些直辖市,你一定会如数家珍,说得头头是道,可是如果让你说说这些地名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渊源,你恐怕就没那么自信了。没关系,只要认真阅读下面的内容,你就可以成为专家。    北京:京为都,北京则为北方之都。此名始于朱元璋将元大都改名为北平府,有平定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后朱棣定都北平时,改名北京。后经多次易名,新中国定名北京。  上海:此名始于宋代,当时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