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原因分析,教材,“内证”,中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4—0066—02
一
与初中教科书相比,高中教科书简化了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历史现象的描述,加强了背景、条件、原因、形势以及影响、作用、意义等具有一定思维含量内容的分析,加上历年高考历史试卷中,原因类试题往往占有一定的比重,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们一般都比较重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分析,这无疑是正确的。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分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科书已有了明确的分析,老师只须“照本宣科”。以人教版高中教科书为例,中国古代史上,如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大量私田的原因、六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隋统一的原因、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等;中国近现代史上,如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北伐战争初步胜利的原因、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等;世界近现代史上,如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的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等。这些原因,由于教科书已明确写出了若干条,老师们在教学中一般都能够注意到并处理好。
另一种情况是教科书没有明确写出“原因”,但“原因”又部分地“藏”在教科书的某个或者某几个地方,老师需要适当“挖掘求证”。它不需要老师补充教科书以外大量的知识来分析,不需要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只需要老师从教科书中明确点出、适当概括、简单分析即可。本文所要谈的,就是这种情况。笔者昔日曾读戴不凡先生考证《红楼梦》作者的论文,对“内证”(《红楼梦》小说本身)和“外证”(主要是脂批)之说印象颇深。受此启发,本文把从教科书内“挖掘求证”简称为“内证”。这样进行原因分析既可以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师分析教材、研究教材的能力和兴趣。
二
下面笔者以“唐代茶业迅速发展原因”为例,谈谈如何把散落在教科书各章节中的“原因”找出来。茶业在唐以前发展十分缓慢,在唐代却空前兴盛。对于唐代茶叶生产大发展的原因,统编教科书《中国古代史(选修)》第四章第五节(80页)没有文字概括。但通过分析教科书,仍然可以总结出一些原因。
第一,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为茶叶这种经济作物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条件。简单地说,只有当粮食作物的产量有所提高,从粮食作物的生产中能腾出相当的人手和土地时,茶叶种植才能相应地获得发展。饮茶之风在三国以后开始盛行,可是茶叶的种植不广,原因是当时茶叶的产地——江南地区农业开发还处于较低水平,还不足以支撑大量生产茶叶这种经济作物。人唐以后,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可以腾出相当的人手和土地从事茶叶生产,同时也可以满足大量茶农的粮食需求。
第二,北方人口南移,为茶叶生产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茶叶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茶叶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制茶、采茶等都要依靠手工劳动,仅茶叶采摘一项即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常言道“茶树是个时辰草,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因此必须争时间、抢速度,及时采摘。茶芽采下后还要有足够的人手进行加工制作。而安史之乱前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大大增加了南方人口,南方人口的增加为茶叶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条件。
第三,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茶叶市场容量扩大,推动了茶叶生产迅速发展。入唐以后,饮茶之风风靡大江南北,远播塞外、域外。由最初南方人喜好饮茶到北方各地竞相仿效,甚至影响到吐蕃、新罗等地。藏地不产茶,藏族人民以前也从不喝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茶叶,从而使藏族变成了“宁可三日无油盐,不可一日不喝茶”的民族。新罗也从唐朝引入了茶叶和茶种。而且消费群体不分贵贱,饮茶已不再是上层士人的特权,品茶啜茗之风已渐人寻常百姓家,茶叶开始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大众饮品。茶叶成为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大宗商品,刺激了南方茶农和茶园主植茶制茶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茶叶产量。
第四,水陆交通的发达、造船业的进步也为茶叶贸易尤其是长途贩运提供了有利条件。唐代国内外交通和造船业都很发达,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供客商骑用;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能够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和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茶商在贸易中使用舟船的很多,运河、长江商船往来不绝。舟船的使用,扩大了茶叶的运载量,提高了运输效率,加快了茶叶的流通过程,扩大了茶叶的流通地域。
三
应该说,上述四点已基本上概括出了唐代茶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那么,是不是所有教科书没有明确写出“原因”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都需要去“挖掘求证”呢?当然不是。笔者认为,从教材内“挖掘求证”进行原因分析应该把握两点,一是该知识本身比较重要,二是教科书也提供了分析的素材。而“唐代茶业发展”正好符合了这两个条件。就前者而言,大家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作为饮料是中国人首先发现的,中国古代的茶业经济、茶文化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世界文明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重要的知识点,“茶叶”在人教版高中教科书中至少出现过三次。一次是中国古代史上,把“茶叶的发展”作为唐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最为典型的例证;一次是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前中国卖给英国的主要商品是茶叶等农产品(与“茶叶之路”有关);一次是世界近代史上,“波士顿倾茶事件”加速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应该说,“茶叶”的历史是重要的,是值得分析的,尤其是唐代,是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茶”之谓“茶”,始于唐代(此前写作“茶”);茶之有税,始于唐代;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产生于唐代。茶业也成为唐代农业领域内商品经济发展最为典型的例证。所以分析唐代茶业发展原因符合“该知识本身比较重要”这一条。
就后者而言,教科书也提供了分析的可能。上述四点原因基本上都是出自教科书,只是分布在教科书的不同章节里而已。其中第一点中“饮茶之风在三国以后开始盛行”出自第三章第三节(61页小字),“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出自本章本节(79页)。第二点“北方人口南移”出自本章第三节(73页)。第三点中“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出自本章本节(80页、83页小字),“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茶叶”出自本章第六节(88页),“新罗也从唐朝引入了茶叶和茶种”出自本章第七节(89页)。第四点“水陆交通的发达、造船业的进步”出自本章本节(80、81页)、第六节(85页)、第七节(88、89页)。这些都在“内证”范围。
[责任编辑:王公悫]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4—0066—02
一
与初中教科书相比,高中教科书简化了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历史现象的描述,加强了背景、条件、原因、形势以及影响、作用、意义等具有一定思维含量内容的分析,加上历年高考历史试卷中,原因类试题往往占有一定的比重,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们一般都比较重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分析,这无疑是正确的。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分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科书已有了明确的分析,老师只须“照本宣科”。以人教版高中教科书为例,中国古代史上,如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大量私田的原因、六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隋统一的原因、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等;中国近现代史上,如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北伐战争初步胜利的原因、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等;世界近现代史上,如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的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等。这些原因,由于教科书已明确写出了若干条,老师们在教学中一般都能够注意到并处理好。
另一种情况是教科书没有明确写出“原因”,但“原因”又部分地“藏”在教科书的某个或者某几个地方,老师需要适当“挖掘求证”。它不需要老师补充教科书以外大量的知识来分析,不需要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只需要老师从教科书中明确点出、适当概括、简单分析即可。本文所要谈的,就是这种情况。笔者昔日曾读戴不凡先生考证《红楼梦》作者的论文,对“内证”(《红楼梦》小说本身)和“外证”(主要是脂批)之说印象颇深。受此启发,本文把从教科书内“挖掘求证”简称为“内证”。这样进行原因分析既可以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师分析教材、研究教材的能力和兴趣。
二
下面笔者以“唐代茶业迅速发展原因”为例,谈谈如何把散落在教科书各章节中的“原因”找出来。茶业在唐以前发展十分缓慢,在唐代却空前兴盛。对于唐代茶叶生产大发展的原因,统编教科书《中国古代史(选修)》第四章第五节(80页)没有文字概括。但通过分析教科书,仍然可以总结出一些原因。
第一,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为茶叶这种经济作物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条件。简单地说,只有当粮食作物的产量有所提高,从粮食作物的生产中能腾出相当的人手和土地时,茶叶种植才能相应地获得发展。饮茶之风在三国以后开始盛行,可是茶叶的种植不广,原因是当时茶叶的产地——江南地区农业开发还处于较低水平,还不足以支撑大量生产茶叶这种经济作物。人唐以后,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可以腾出相当的人手和土地从事茶叶生产,同时也可以满足大量茶农的粮食需求。
第二,北方人口南移,为茶叶生产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茶叶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茶叶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制茶、采茶等都要依靠手工劳动,仅茶叶采摘一项即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常言道“茶树是个时辰草,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因此必须争时间、抢速度,及时采摘。茶芽采下后还要有足够的人手进行加工制作。而安史之乱前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大大增加了南方人口,南方人口的增加为茶叶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条件。
第三,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茶叶市场容量扩大,推动了茶叶生产迅速发展。入唐以后,饮茶之风风靡大江南北,远播塞外、域外。由最初南方人喜好饮茶到北方各地竞相仿效,甚至影响到吐蕃、新罗等地。藏地不产茶,藏族人民以前也从不喝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茶叶,从而使藏族变成了“宁可三日无油盐,不可一日不喝茶”的民族。新罗也从唐朝引入了茶叶和茶种。而且消费群体不分贵贱,饮茶已不再是上层士人的特权,品茶啜茗之风已渐人寻常百姓家,茶叶开始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大众饮品。茶叶成为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大宗商品,刺激了南方茶农和茶园主植茶制茶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茶叶产量。
第四,水陆交通的发达、造船业的进步也为茶叶贸易尤其是长途贩运提供了有利条件。唐代国内外交通和造船业都很发达,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供客商骑用;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能够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和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茶商在贸易中使用舟船的很多,运河、长江商船往来不绝。舟船的使用,扩大了茶叶的运载量,提高了运输效率,加快了茶叶的流通过程,扩大了茶叶的流通地域。
三
应该说,上述四点已基本上概括出了唐代茶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那么,是不是所有教科书没有明确写出“原因”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都需要去“挖掘求证”呢?当然不是。笔者认为,从教材内“挖掘求证”进行原因分析应该把握两点,一是该知识本身比较重要,二是教科书也提供了分析的素材。而“唐代茶业发展”正好符合了这两个条件。就前者而言,大家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作为饮料是中国人首先发现的,中国古代的茶业经济、茶文化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世界文明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重要的知识点,“茶叶”在人教版高中教科书中至少出现过三次。一次是中国古代史上,把“茶叶的发展”作为唐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最为典型的例证;一次是中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前中国卖给英国的主要商品是茶叶等农产品(与“茶叶之路”有关);一次是世界近代史上,“波士顿倾茶事件”加速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应该说,“茶叶”的历史是重要的,是值得分析的,尤其是唐代,是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茶”之谓“茶”,始于唐代(此前写作“茶”);茶之有税,始于唐代;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产生于唐代。茶业也成为唐代农业领域内商品经济发展最为典型的例证。所以分析唐代茶业发展原因符合“该知识本身比较重要”这一条。
就后者而言,教科书也提供了分析的可能。上述四点原因基本上都是出自教科书,只是分布在教科书的不同章节里而已。其中第一点中“饮茶之风在三国以后开始盛行”出自第三章第三节(61页小字),“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出自本章本节(79页)。第二点“北方人口南移”出自本章第三节(73页)。第三点中“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出自本章本节(80页、83页小字),“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茶叶”出自本章第六节(88页),“新罗也从唐朝引入了茶叶和茶种”出自本章第七节(89页)。第四点“水陆交通的发达、造船业的进步”出自本章本节(80、81页)、第六节(85页)、第七节(88、89页)。这些都在“内证”范围。
[责任编辑:王公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