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家禽生产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主干核心课程,也是高职大专生创业的最易践行的专业。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专业人才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及实验实训设施的陈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必须更新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有效形式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 家禽生产技术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34-01
《家禽生产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主干核心课程,也是大专生创业最适首选课程。按照“立足职业教育、重视实践技能、体现使用科技”的理念,对课程教材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实用性、操作性、科学性。高职高专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这都给高职高专院校《家禽生产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带来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充分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适应现代家禽生产形式的就业与创业型技术人才,需要对本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在《家禽生产技术》教学中的切身体会,谈谈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如何健全有效形式。
1.《家禽生产技术》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1 《家禽生产技术》实践教学的必然性:《家禽生产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包括人工授精、种蛋选择、孵化、出雏、苗雏处理至育雏、育成、产蛋期生产技术管理、免疫程序制定、免疫接种操作等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生产技术型专业人才的基础,需要将基础知识和必备技能进行深度融合,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操作,因此既需要经历实验室的实验过程,也需要经历养殖场的实践过程,综合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1.2 《家禽生产技术》实践教学的目的: 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把基于家禽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统筹考虑,系统化到各实践环节,促进完美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实现教学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不仅能使学生毕业后能零距离就业,而且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家禽生产技术》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场所建设问题:由于实践设备和场地不足,使得目前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本课程最好的实践教学方式应该是带学生直接到养禽场,在现场顶岗实践,但一般的高职院校很难做到,尤其是近年来,畜牧养殖专业的学生增多,畜牧场地建设愈加困难,导致教学资源愈显缺乏,教学质量的下降。
2.2 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实践教学形式老旧,许多操作设施未能更新,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校内部门之间、校企之间协调欠缺,学期教学计划未能明确实践教学要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3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实践技能考核形式与标准全由任课教师而定,导致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严谨,放松管理,从而影响了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实践效果。
2.4 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问题:目前多数院校招聘新教师以刚毕业的硕士生为主,虽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理论知识,但因自身的实践经验不足,更多时间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操作技能的提高,导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难于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操作能力训练效果不佳,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认识状态”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的“应用掌握”。
3.《家禽生产技术》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
3.1 建立养禽场教学实训基地:我院已有七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地处市郊区,拥有800多亩面积,拥有综合畜牧养殖场,其中包括可饲养2000羽的立体笼养蛋鸡场、地面平养2000羽的肉鸡场、圈养2000羽的鸭场及孵化量5000枚的孵化设施等,基本可满足当前我院家禽生产在校实践所需,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分组分批孵化和饲养不同品种的家禽,本课程学期中完成一批肉鸡、肉鸭全过程饲养,并参与校内经营蛋鸡生产的实践活动,不下达目标任务,饲养过程中出现问题由学生先自行解决,后由教师发现不足和指导。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熟悉养禽生产的技术环节、掌握家禽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家禽的免疫程序制定和免疫接种的方法及禽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技术,重在培养学生的各项实践操作能力。
3.2 建立校企联合养禽场实习基地:在《家禽生产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有1个月的校外实习期,通过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在生产单位实习的指导老师,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考核,老师和学生为企业提供服务,配合企业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等,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和探讨学生实习及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的问题。
3.3开展《家禽生产技术》综合性实验:在家禽实际生产中,必须面临实验室工作,如红细胞凝集试验(HA)、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琼扩试验(AGP)、鸡白痢检测和药敏试验等,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准备好实验试剂、器材和实验材料等,教师讲明白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后,学生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即可。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很少能主动参与到实验中,不能激起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做完便忘。为此,开设了综合实验课程,改变教学方式,将实验目的告诉学生后,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前准备,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精神,避免了被动学习,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3.4及时补充现代家禽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和禽病最新动态:家禽生产技术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创新的过程,如育种新技术、品种更新、禽舍结构、饲养管理技术及疾病的复杂化等,促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不能拘于规划教材的专业知识,要向学生介绍最新家禽生产的新动态,使学生能够掌握到最新的行业资讯,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思路,并为毕业后就业和创业有较大的发展建立基础。
应用型人才需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实践教学是紧密相联的。多年来的教学尝试证明《家禽生产技术》实践教学采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分布实践任务,让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可较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实验室操作技能与临床实践经验等,也是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高职院校应将创新实践教学列为院校发展核心,加大实践费用的投入,推进校企深度联合,送教入企,共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应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加强实践精力的投入,利用工作之余,深入企业,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尽快地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和了解家禽生产的最新动态以满足现代家禽生产技术的要求。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以实际生产技术和常见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在校的理论和实践学习达到企业的用人或毕业后自己创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林建坤,郭欣怡,养禽与禽病防治[M],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二版),2004
[2]徐成刚,罗开健,廖明,禽病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1(7),42-43
[3]贾晓辉,张文宁,加强实践教学 推进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3(10),165-166
[4]吴国新,对高职实训课教学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3(12),31-33
【关键词】高职 家禽生产技术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34-01
《家禽生产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主干核心课程,也是大专生创业最适首选课程。按照“立足职业教育、重视实践技能、体现使用科技”的理念,对课程教材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实用性、操作性、科学性。高职高专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这都给高职高专院校《家禽生产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带来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充分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适应现代家禽生产形式的就业与创业型技术人才,需要对本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在《家禽生产技术》教学中的切身体会,谈谈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如何健全有效形式。
1.《家禽生产技术》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1 《家禽生产技术》实践教学的必然性:《家禽生产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包括人工授精、种蛋选择、孵化、出雏、苗雏处理至育雏、育成、产蛋期生产技术管理、免疫程序制定、免疫接种操作等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生产技术型专业人才的基础,需要将基础知识和必备技能进行深度融合,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操作,因此既需要经历实验室的实验过程,也需要经历养殖场的实践过程,综合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1.2 《家禽生产技术》实践教学的目的: 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把基于家禽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统筹考虑,系统化到各实践环节,促进完美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技能,实现教学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不仅能使学生毕业后能零距离就业,而且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家禽生产技术》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场所建设问题:由于实践设备和场地不足,使得目前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本课程最好的实践教学方式应该是带学生直接到养禽场,在现场顶岗实践,但一般的高职院校很难做到,尤其是近年来,畜牧养殖专业的学生增多,畜牧场地建设愈加困难,导致教学资源愈显缺乏,教学质量的下降。
2.2 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实践教学形式老旧,许多操作设施未能更新,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校内部门之间、校企之间协调欠缺,学期教学计划未能明确实践教学要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3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实践技能考核形式与标准全由任课教师而定,导致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严谨,放松管理,从而影响了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实践效果。
2.4 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问题:目前多数院校招聘新教师以刚毕业的硕士生为主,虽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理论知识,但因自身的实践经验不足,更多时间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操作技能的提高,导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难于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操作能力训练效果不佳,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认识状态”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的“应用掌握”。
3.《家禽生产技术》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
3.1 建立养禽场教学实训基地:我院已有七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地处市郊区,拥有800多亩面积,拥有综合畜牧养殖场,其中包括可饲养2000羽的立体笼养蛋鸡场、地面平养2000羽的肉鸡场、圈养2000羽的鸭场及孵化量5000枚的孵化设施等,基本可满足当前我院家禽生产在校实践所需,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分组分批孵化和饲养不同品种的家禽,本课程学期中完成一批肉鸡、肉鸭全过程饲养,并参与校内经营蛋鸡生产的实践活动,不下达目标任务,饲养过程中出现问题由学生先自行解决,后由教师发现不足和指导。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熟悉养禽生产的技术环节、掌握家禽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家禽的免疫程序制定和免疫接种的方法及禽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技术,重在培养学生的各项实践操作能力。
3.2 建立校企联合养禽场实习基地:在《家禽生产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有1个月的校外实习期,通过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在生产单位实习的指导老师,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和考核,老师和学生为企业提供服务,配合企业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等,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和探讨学生实习及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的问题。
3.3开展《家禽生产技术》综合性实验:在家禽实际生产中,必须面临实验室工作,如红细胞凝集试验(HA)、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琼扩试验(AGP)、鸡白痢检测和药敏试验等,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准备好实验试剂、器材和实验材料等,教师讲明白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后,学生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即可。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很少能主动参与到实验中,不能激起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做完便忘。为此,开设了综合实验课程,改变教学方式,将实验目的告诉学生后,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前准备,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精神,避免了被动学习,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3.4及时补充现代家禽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和禽病最新动态:家禽生产技术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创新的过程,如育种新技术、品种更新、禽舍结构、饲养管理技术及疾病的复杂化等,促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不能拘于规划教材的专业知识,要向学生介绍最新家禽生产的新动态,使学生能够掌握到最新的行业资讯,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思路,并为毕业后就业和创业有较大的发展建立基础。
应用型人才需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实践教学是紧密相联的。多年来的教学尝试证明《家禽生产技术》实践教学采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分布实践任务,让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可较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实验室操作技能与临床实践经验等,也是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高职院校应将创新实践教学列为院校发展核心,加大实践费用的投入,推进校企深度联合,送教入企,共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应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加强实践精力的投入,利用工作之余,深入企业,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尽快地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和了解家禽生产的最新动态以满足现代家禽生产技术的要求。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以实际生产技术和常见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在校的理论和实践学习达到企业的用人或毕业后自己创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林建坤,郭欣怡,养禽与禽病防治[M],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二版),2004
[2]徐成刚,罗开健,廖明,禽病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1(7),42-43
[3]贾晓辉,张文宁,加强实践教学 推进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3(10),165-166
[4]吴国新,对高职实训课教学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3(1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