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ling_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不喜欢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感觉段落间在内容上、结构上、思想上的联系都比较松散,各段之间似乎是随意拼凑,毫无设计。尤其对第一自然段描写醉翁亭优美的自然风光后又特别点明欧阳修以自己的号为亭子命名更加感到困惑。这横来的一笔看上去与全文写“乐”毫无关系,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后来,经过反复咏读,领会了其间的深刻含义。
  
  一、内容上
  
  醉翁亭的环境是,环滁皆山,其山,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其水,水声潺潺,泻出于两峰之间。山美,水美,亭更美。其亭不但美,还富于动感(翼然)和灵性,亭为山的点睛之笔,而欧阳修乐于用自己的名号来给亭子命名:
  1.说明他常来。文章开始用层层缩小叙写范围的方法点出醉翁亭,接着,解释亭子得名的原因,这证明欧阳修常来这里。只有常来,才能够尽赏山间朝暮、四时之景。这里以自己的名号给亭子命名,是在为后文(第二自然段)欣赏山林之美丽景色作铺垫。
  2.说明他乐来。欧阳修不仅欣赏自然风光(第二自然段),还赏滁人风光(第三自然段)。作者眼中,滁人游山是美的,负者、行者、老老小小,前呼后应。不只单纯欣赏,同时还有意设宴,形成众宾欢饮的景象。同时,欧阳修本人也沉醉其中,这里的太守醉,不是酒醉,而是陶醉,是忘他的陶醉。这时的太守是真正的乐。
  3.联系背景。欧阳修24岁中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他为人忠直,敢于直谏,关心人民,要求政治改革,正因为这样,被贬为滁州太守。欧阳修写作此文时,才三十几岁,却自号醉翁,给亭子也命名为醉翁亭,这里面含有自我嘲讽的意味。有欧阳修对政治上遭贬谪的无奈,亭子可以用来设宴、饮酒,亭子也就成为欧阳修暂别政治的工具。
  当然,欧阳修写作此篇《醉翁亭记》的时候还是怀着一颗宣上恩德之心来完成的,自己的忧愁抱怨并不多,有诗为证:
  
  《题滁州醉翁亭》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但爱亭下水,来从乱石间。
  声如自空落,泻向雨檐前。
  流入檐下溪,幽泉助涓涓。
  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
  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
  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湲。
  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
  山花纵能笑,不解与我言。
  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可见,欧阳修欣赏山水,与民同乐虽然有不入流俗、洁身自好的意思,但更为主要的还是宣上恩德。不过,文章的艺术效果却使读者看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给人一种乐而不消沉的情绪。
  综上三点:写醉翁以自己的名号命名亭子,真实地再现了醉翁苦中作乐,以乐抑忧的复杂心理。第一自然段写“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里寓之酒的自然有乐,醉翁努力治理滁州政事,形成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看自己的政绩,得意、骄傲,因此而乐,这是大家都能读出来的。寓之酒的还有忧,政治上的挫败使他难以释怀,借游山、设宴、饮酒来排遣心中的郁闷。这是不容易读出,隐含在文字中间的。由此可见,写醉翁为亭子命名,实在不是多余的横来之笔,而是联系后文的穿珠之线。
  
  二、结构上
  
  第一自然段点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里的山水,应该是广义的。不只是山林中的自然风光,还包括山水间滁人的活动。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总领。
  因此,第二自然段写山林之乐;紧接着,第三自然段写滁人游山之乐,即和平生活之乐,众宾宴游之乐;第四自然段写日薄西山,太守偕宾客归,看到游人去而禽鸟乐,触景生情,逐渐收述为太守之乐,发了一番“与民同乐”的议论。
  由此可见,《醉翁亭记》在结构上是层层推进的。自然风光属于自然产物,它的美不随人的意志变化,所以,太守欣赏山林之乐是浅层的乐;滁人游山之乐,众宾宴游之乐,则需要有良好的民风,民安才能游山玩水,这是太守政绩的表现,所以,太守欣赏滁人活动之乐是较深层的乐;太守本人是乐其乐,即自有他的乐趣,他的乐趣就是乐万物所乐。山、水、亭、鸟、林,他赏之、乐之;滁人、众宾,他请之、宴之。自然的也好,人为的也好,太守都是乐在其中,醉在其中。此时,太守置身于滁人之中,置身于万物之中,被欢乐的情绪所包围,这是一种干净的,不带任何杂质、杂念的乐趣,即与万物同乐。所以是最高层次的乐。
  第一自然段是总领,二、三、四自然段则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充分展开,在文章结尾形成高潮,引发了与民同乐的议论。这样的写作方式,犹如红日初升,在最壮丽的时刻戛然而止,使得读者的情绪受到感染,读起来美而神圣。
  
  三、思想上
  
  《醉翁亭记》全文以“乐”字贯穿,这是不言而喻的。欧阳修借酒抒发了乐的情绪。《醉翁亭记》在第一自然段就写出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这里欧阳修饮酒是为了寄托感情。饮少辄醉,不是表意的喝醉,而是陶醉。醉情山水,醉情万物。在第三自然段众宾欢,太守醉两幅图景中,更是把太守醉情于与民同乐写到了极致。太守醉醺醺地颓然于众宾客之间,突出了宾主间的融洽和乐氛围,太守与吏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充分体现。太守的“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他陶醉于美景浓情中。文章结尾写“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也不是说喝醉的情况下与吏民同乐,酒醒后就不乐了,而是说,欧阳修陶醉于与吏民同乐的氛围中,当宴席散去,人们尽兴而归后,太守依然乐在其中,乐而未尽,于是用理智的笔,继续述说同其乐的乐趣。这里,太守写文章是对乐的延续,也是太守政治思想的延续。
  总的看来,《醉翁亭记》段落间的联系是密切的,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醉翁亭记》确为一篇佳作,被千古传诵。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民族学校)
其他文献
通过对国内若干地区农业产业集聚现象的分析,指出了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主要特征和表现形式,分析出特色农业内涵,指出通过品牌化营销战略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
青年价值观培育应以确保青年的全面发展为远期目标,以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为近期目标,在实践中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理
亲爱的伙伴们:有幸在告别三尺讲台、结束我的教学生涯之际,与大家一起分享我35年的教育心路历程,这不禁让我心潮腾涌。记忆的闸门也由此慢慢地打开……回顾35年的教育生涯,我
英美诗歌赏析是一门英语专业选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笔者在实际教学和调查中发现,该课程目前在教与学两方面存在问题。为更好地促进教学,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