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研究不同滴灌组合下树体对15N的吸收分配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旨在获得适宜的肥料滴灌组合。【方法】以2年生烟富3 /T337/山丁子为试材,采用盆栽、滴灌袋模拟滴灌施肥方法。设置了氮肥(N)、磷钾肥(PK)的滴灌或撒施的5个处理。T1:N撒施,PK滴灌;T2:N撒施,PK撒施(PK为水溶肥);T3:N滴灌,PK滴灌;T4:N滴灌,PK撒施(PK为水溶肥);T5:N滴灌,PK撒施(PK为普通
【机 构】
: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辽宁省落叶果树矿质营养与肥料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
: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CAAS-ASTIP); 财政部和农村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资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不同滴灌组合下树体对15N的吸收分配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旨在获得适宜的肥料滴灌组合。【方法】以2年生烟富3 /T337/山丁子为试材,采用盆栽、滴灌袋模拟滴灌施肥方法。设置了氮肥(N)、磷钾肥(PK)的滴灌或撒施的5个处理。T1:N撒施,PK滴灌;T2:N撒施,PK撒施(PK为水溶肥);T3:N滴灌,PK滴灌;T4:N滴灌,PK撒施(PK为水溶肥);T5:N滴灌,PK撒施(PK为普通肥料)。【结果】植株各器官的Ndff值均在T3处理下最高,中间砧和毛细根T3处理与T5处理有显著差异;主干和主根的15N吸收量均在T5处理下吸收最高,其他部位的15N吸收量T5处理与其他处理均无显著差异,15N分配率除主干外其他部位均无显著差异,主干在不同处理有显著差异,在T5处理下分配率最高为11.24%,T3、T4处理下叶片和枝条的分配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多年生枝的氮肥利用率在T3处理下最高,且与T1处理有显著差异。主干的氮肥利用率在T5处理最高,与其他4个处理均有显著差异。侧根的氮肥利用率在T4处理最高,与T1、T2处理有显著差异。植株整体的氮肥利用率T3、T4处理与T1、T2处理有显著差异,与T5处理无显著差异。【结论】综上所述,实际栽培管理中可以推广氮肥滴灌、磷钾肥撒施普通肥料的施肥方式。
其他文献
本项目属国家建材总局组织的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中的一个子题,在国内外调研总结的基础上确立了我国混凝土抗冻性的等级制标准和快冻的试验方法,并以北京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为基地,进行了混凝土抗冻性的跟踪检测和室内外对比试验,从而建立了与建筑物安全运行寿命相关的混凝土抗冻性定量化设计模式、统计模型和技术条件,为最终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混凝土抗冻性定量化设计标准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根据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国内新发现15~24岁青年HIV/AIDS病例,从早年上升趋势明显已逐步趋稳,但青年学生所占比例仍逐年增长,每年仍有3000左右学生新增病例上报,青年大学生的艾滋病问题已经成为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针对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各类参与主体展开访谈和问卷调查,深入分析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进一步归纳出高校防艾教育工作问题,最后通过文献分析比较国内外实践经验针
本文以江苏省无锡交通航运技工学校公路施工与养护管理专业为例,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概念及特征,调查分析技工院校现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不足,从产教融合组织机构、产教融合保障制度、产教融合专业建设、产教融合机制运行四个方面探寻技工院校产教融合机制的建设思路及要点,进而全面提高技工院校教育质量,培养企业所需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
在现代的建设施工中,框架结构的施工技术的使用已经较为普及了。此外,框架结构的施工技术与其他的建筑施工技术相比更加的实用和灵活。不过由于科学技术的局限性,使得当前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在实际的施工中还存有一定的问题,需要相关的建筑技术人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可靠的解决办法,从而不断提升施工技术。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技术要点,就目前在框架结构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广州市南沙区金茂湾东2地块自编F1、G4栋及地下室为超五星级酒店–万豪酒店建筑项目,为满足酒店要求,项目设计造型美观,外立面线条流动,结构顶部高低错落。追求外观精美的同时,造成了由设计上存在外立面不规则导致的幕墙及装饰线条安装难度大及顶部钢结构跨度大导致的施工难度陡增。在施工过程中采用自制的垂直运输及吊装方式及可移动的吊挂施工平台,经过严格的计算及多次专家论证,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满足施工要求。
目的:探究二甲双胍治疗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接收的60例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将常规药物治疗在对照组中进行实施,同时将二甲双胍治疗在观察组中进行实施,以治疗效果、血糖水平、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评估最终的临床效果。结果:就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的比较发现,观察组(96.67%)较之对照组(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