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经济增长与发展:来自制度—结构主义的解释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w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30年,西部经济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出现了快增长与慢发展相背离的矛盾。虽然传统结构主义能够较好地解释了增长与结构的关系,但是却无法合理解释结构演进产生的增长与发展的矛盾。基于此,本文陕西省为例,采用制度一结构演进的方法分析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系。本文认为制度决定和影响着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和方式,从而产生了其经济效果差别——经济增长和发展。所以,西部要实现包括收入平等、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内容在内的发展,就必须在制度演进的基础上推进结构的调整。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 制度演进 经济增长 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1-0080-0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制度改革进程的推进,西部地区实现了经济地快速增长。然而,伴随西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结构失衡、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活水平非同步提高等“快增长、慢发展”的矛盾。这不仅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存在什么关系,以及造成这一影响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围绕以上问题,本文以陕西省为例探讨环境、资源约束条件下,制度变迁、产业结构演进、西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调整问题。
  
  一、西部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产业结构经历了巨大变迁。以陕西省为例,1978年以来三次产业及其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动。如图1、图2、图3、图4。
  与此同时,西部经济也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如图5,以陕西为例,1978以来,陕西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速高达10%。陕西省GDP由1978年的82.1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302.2亿元,绝对量增长了近15倍。
  从以上现象来看,西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了确实经历了很好的耦合和促进关系。下面,我们进一步从实证角度进行定量分析。
  本文以陕西GDP增长率代表经济增长速度,将其作为因变量;以三次产业产业结构变动值的变动率代表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状况,并将其作为自变量,运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5.0对两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在分析时,设置了自变量为一年的滞后期,并剔除掉1988、1989、1996、2004年异常年份。结果如图6所示,两个变量之间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
  进而,运用计量分析软件对两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因为D.W=1.141=1.239,所以变量存在着正的自相关性。我们使用广义差分法进行处理。结果显示D.w=1.77>DU=1.54,表明已经西部经济增长与发展:来自制度一结构主义的解释消除自相关性。最终得到如下估计方程式:
  Y=1.089*X 5.977
  (8.56) (7.83)
  调整后的R2=8 D.w=1.77
  该方程意义表明:陕西省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产业结构变动的加快,经济增长呈现加速现象。
  
  二、西部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矛盾与背反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单纯从产业结构演进与GDP的增长关系来看,陕西省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确实出现了结构主义所描述的结构演进促进经济增长的现象。然而,伴随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同时,陕西经济却出现了“增长与发展的不协调”的现象:
  第一,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与产业效率低下的矛盾。产业结构调整应该以效率为导向。然而,在陕西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同时,却出现了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水平降低和下降的趋势,如图7。
  
  第二,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高耗能并存的矛盾。我国属于资源短缺型发展中国家。按照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理论,西部经济增长应该走资源集约型道路,但是,在西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资源浪费和高能耗现象。如表1,2005--2007年,陕西省单位产出能耗呈现上升趋势,并且横向比较,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
  第三,生态环境脆弱和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并存的矛盾。西部是我国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西北属于干旱草原生态系统和干旱荒漠生态系统,降水量小,蒸发量高,水资源缺乏;青藏高原是一个高寒的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生长量少。我国80%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都发生在西部。这样脆弱的生态环境,本应该加大保护力度。然而随着粗放式经济的高速增长,西部工业“三废”排放量却不断增加,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生态造成极大污染和破坏。结果,高速的经济增长,不仅没有改善西部严峻的生态环境,而且加剧了其生态环境破坏程度,降低了人们的经济福利水平。
  第四,高增长与高收入差距、低生活水平的矛盾。伴随产业结构推进西部经济增长的同时,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并没有呈现相应的提高,并且收入差距却呈现不断拉大的趋势。2000--2006年陕西省实际GDP年均增长约11.03%,而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9.3%,实际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为6.36%。收入差距突出表现一是不同产业、行业之间收入不平等差距的拉大。如表2,2007年陕西省分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劳动报酬最高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采矿业,大多是垄断性比较高的行业。最低的为住宿和餐饮业、农林牧渔业。
  
  
  三、增长与发展背反的结构性成因分析:制度——结构主义的解释
  
  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式是导致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效果差别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慎重思考传统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长及发展的关系。基于此,我们以相关经济理论为基础,从欠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中探寻导致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背离的结构性原因和作用机制。
  经济增长的过程及极其复杂,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结果。即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制度与结构互相影响、交互作用共同决定经济增长的态势。结构演进以一定的制度为基础,制度基础不同,产生的经济效果也截然不同。市场制度环境中,在市场经济供求规律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价格充分反映资源和要素的稀缺性,指导企业遵循边际法则运用资源和生产要素,最终促使资源和要素在各个产业间自由流动,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并通过产业结构转换而实现经济快速和谐地发展。而在计划经济体制或转型经济体制下,不充分的竞争环境和非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不能有效反映资源和要素的稀缺性。致使企业不合理地运用资源和要素,弱化企业的竞争力,制约产业结构合理有序的转换,从而弱化经济发展效应。因此,产业结构演进之所以产生促进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演进脱离了市场制度基础,异化了产业结构微观主体行为、产业结构转换机制。其具体作用机制表现是:
  第一,西部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制度不完善,异化企业行为和产业结构演进方向。西部市场发育不成 熟,资源、能源价格体制尚未完全统一到市场价格轨道上,这使得西部资源、能源价格长期偏低,并不完全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从而失去了价格对生产、消费的指导和调节作用。企业仅靠资源的低价格优势就能获得较高利润,从而失去技术创新、改善管理、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动力。正是非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低估资源价格,加剧了企业对资源的浪费,忽略了技术、管理、人力资本的作用,使企业逐步丧失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相应,作为企业集合体的产业则沿着资源密集型、高耗能方向发展。久而久之,产业活力和竞争力不足,产业结构演进缓慢,经济增长效应低下。
  第二,产业结构变动的微观主体——厂商不完全具有自生能力。西部具有丰裕的资源,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中央投入而形成了存量巨大的国有经济。与政府具有天生“脐带”关联的国有经济存在着产权不清、资本软约束、管理体制僵死、激励机制不活等缺陷,使企业缺乏竞争压力、创新能力和自生能力。正因为此,国有企业占较大比重的西部经济整体创新力不足,强烈制约着产业结构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第三,经济外部性严重,缺乏制度约束,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1)资源产权结构不合理。我国资源产权以国有为特征,产权过度集中,分解不科学。由此决定资源的开发及利益分享机制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对资源所在地的政府和居民利益忽视,产生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生产生活等负外部性。由此,加剧了西部资源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科学。现行的GDP核算中,没有扣除自然资源损失,并且将其中过度开采的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都按照附加值计算在GDP总量之中,人为忽略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关注。而在以“GDP崇拜”“政绩GDP”的诱导下促长了对高污染、高耗费产业的超速增长,加剧了对资源和环境地浪费和破坏。(3)企业外部性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外部性是指企业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不一致的情形,当企业生产产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负等外部性得不到纠正时,企业的私人成本就会低于社会成本,企业会按照私人成本与私人收益的条件大规模生产,这样形成了两个结果:一个是企业没有使用环保设备、采用绿色技术的动力和积极性;一个是导致社会成本外溢,即产生污染、环境破坏和产业向高污染、高能耗方向发展。
  第四,计划体制影响着西部产业结构转换传导机制的有序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存在以下双向传导机制:经济增长一收入水平提高一消费水平提高一消费结构变化一供给(产业)结构变化。计划体制下,西部在国家大力投资下形成了与本地经济关联度并不高、以资源开发型国有经济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以中央为主的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导致本地产业收入水平低下,割断了以上产业结构增长效应的实现机制。另外,以资源开采和重工业化为主的工业结构属于资本密集型工业,对劳动力具有排斥作用,不利于当地就业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影响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调整,从而阻碍着西部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
  第五,基于国家战略选择,西部产业结构受国家意志内生决定,可能割断了地方资源禀赋优势与主导产业自主选择关系,影响了主导产业的作用发挥。结构主义认为,主导产业的交互更替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经济增长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主导产业或主导产业群不断更迭替换的过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实现是在资源禀赋基础上,依据市场竞争优势而形成。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西部的主导产业选择,受国家意志影响比较大,这也决定了其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演进很有可能违背本地区静态比较优势。这种基于国家战略选择而形成的“镶嵌式”主导产业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真正的主导产业尚未形成,对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强;二是产业关联度低,对相关产业带动力弱,引起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失调。
  
  四、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综上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认为增长与发展的背反根本原因是制度差异引起的。制度基础决定和影响着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和方式,从而决定着其经济效果差别——经济增长和发展。所以,西部要实现包括收入平等、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内容在内的发展,就必须在制度演进的基础上推进结构调整。
  1、继续推进、深化改革,促进以竞争一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制度的完善。市场制度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和良好手段,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关联结构转换机制形成的基础,是产业结构实现转换和升级的制度保证。从微观讲,以竞争形成的价格机制的确立,能够有效反应资源的稀缺性,指示企业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促进企业积极推进集约型技术开发、改善管理、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等增强企业发展能力的战略实行,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换动力机制。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塑造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微观主体。企业是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的微观主体,因此,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是经济,增强企业自生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西部在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优化投资环境,综合运用经济、税收、法律等手段鼓励外来投资和本地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
  3、积极发挥政府作用,构建完善的约束制度,克服经济外部性。首先,构建合理的资源管理体制和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再次,加快对绿色GDP的研究,努力建立和完善绿色GDP评价核算体系,发挥绿色GDP对经济发展评价、经济发展引导的积极作用。最后,建立和完善企业环保评价体系和环保法规体系,建立完善的企业外部性行为纠正机制。通过科学的企业环保评价体系和环保法规体系和运用税收、企业产权合并、污染权交易、政府管制等多种经济措施约束企业外部性行为,使其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相等,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企业和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方向。 4、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为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提供动力。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和结构转换的作用机制最终依靠强有力的消费需求来实现。因此,大力发展经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成为关键。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另一方面,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缩小收入差距。缩小收入差距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消除行政垄断,缩小垄断产业与竞争性产业之间的收入不平等;二是协调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区域发展。
  5、建立健全主导产业选择机制,科学选择西部主导产业。西部地区主导产业选择应以自然禀赋为依托,以产业现状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业选择规律为准绳,科学确立主导产业。目前,在西部产业结构受国家意志决定条件下,加快以“健全的法治受约束的地方政府”等为核心内容的市场制度的培育,保证非国有资本持续大量进入西部主导产业群,使其获取产业动态竞争优势,最终实现西部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其他文献
回乡扫墓后准备返城时,母亲对我说:“门口的地里还有棵扁豆苗,你要带回去种吗?”看我有点迟疑,母亲又加了一句,“扁豆苗易活,长得也快,反正楼上有地方种,就带回去吧。你小时候爱吃扁豆,如果扁豆苗被你种活了,时不时地可以吃上一碗新鲜的扁豆,多好!”我点了点头,说:“好吧,那就带回去试试。”  楼上的独立露台,除了用于户外活动,我还养了不少花卉。此外,我还特意请工人砌出了两方小小的菜池,根据季节,可以种上
这个月有很多双鱼座的女孩过生日,暖暖小姐姐也是双鱼座的,为了表示对双鱼座女孩们的祝福,本期萌绘馆,特邀插画师教大家画双鱼座小公主。祝双鱼座女孩们生日快乐,愿你们永远纯真梦幻!  特约讲师:懒懒小卷  自由插画师,知名设计美学博主,培训机构动漫专业教师。喜欢用画笔记录生活,爱画画,爱生活。  步骤1:  本期的主题是“双鱼座小公主”,人物走可爱路线。先构思好人物形象,确定好在画纸上的位置,然后用铅笔
内容提要 从《一句顶一万句》到《我不是潘金莲》,刘震云的两部长篇小说同声相应,都是在探询人与人之间“说不着话”的心灵困境。二者可谓是从“似实还虚”走到“由虚入实”。而且在表现了人们由于“说不着”而造成的不尽尴尬背后,小说也深入揭示了中国人说话爱“绕”的心理传统。同时,这两部形态独具的小说也进一步掘进了当代汉语写作的审美空间。  关键词 “说话” “虚与实” “绕” 文学突围  〔中图分类号〕I20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和概括了17和18世纪英国莎士比亚戏剧评论,揭示了评论家笔下的莎士比亚的成长历程:从一位不遵循新古典规范的戏剧诗人,变成一位崭露头角的天才,最终被誉为开辟英国戏剧新天地的戏剧大师。当时评论界对莎士比亚的戏剧颇有争议,到了18世纪后期,英国评论界家取得了共识,认为莎士比亚戏剧的成就不是当时已知的任何剧作能与之相比的。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评论 赤子诗人 新古典主义 观众效应  〔
有人说,我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江河的汹涌,甚是遗憾;见了江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依然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星空的璀璨,仍旧遗憾。  幸运的是,来到大学以后,我不仅见到了江河的汹涌和大山的巍峨,也在许多个夜晚见到了星空的璀璨。  比起学业沉重的高中,大学的课程轻松了许多,我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同时,和室友们相处的时间就多出了许多。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朝夕相处下,我们
内容提要 药卫生体制改革核心是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基本医疗保险。福利制度创新、社会公正目标、卫生改革、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生活质量“不约而同”聚焦如何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以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在描述当前四分五裂的医疗保障状况,分析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诸多结构性弊端的基础上,本文首次提出“一个制度、多种标准”的改革思路,探讨“一个制度、多种标准”模式的
内容提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沈从文与张爱玲都是属于深度关注“人”的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除了表现“人性”的主题外,对生命本质意蕴的思考,对人的生存之痛的感受与言说,构成了其重要的创作旨向。正是由于他们创作中透射出的对人类生存境遇的追问,以及追问中所呈示的浓郁的悲剧性倾向,使得沈从文与张爱玲表层相去甚远的作品有着深层的契合,也使两位作家在对人的存在本质意义的揭示上有了可比性。  关键词 生命本质 存
内容提要 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的艺术表征主要体现在各个区域迥然不同的文学创作上,即最适宜这块文学土壤生长的那些艺术品种。各区域文学的主体艺术表征是在行政当局所制定的文艺政策这一大框架下,经过多种文学成分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最后在达到某种平衡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取自区域统治者、文学家和读者三者需求的平均值,是它们相互妥协、接受和适应的产物。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国文学地理 艺术表征  〔中图分类号〕I
内容提要晚清时期,中国传统的世界观有一个从“华夷秩序”向“战国秩序”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契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晚清士人以中国历史上列国竞争、兼并为特征的春秋战国时代拟之,并以此认识为基础,提出了变法自强、联络与国以抵御外侮的建议,促进了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关键词华夷秩序战国秩序晚清中外关系  〔中图分类号〕K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8)12-0089-08 
内容提要农民—革命、乡村—建设,是中共革命历史进程中难分轩轾的革命取向,同时也是农民从乡村传统走入现代革命,从被动客体变为革命主体的历史逻辑。而“授权给农民”则是中共乡村革命与乡村建设的逻辑基础和最佳结合点。其中乡村权力的重塑与乡村秩序的重构,底垫了这一逻辑的前提,乡村民众的参与和乡村建设的展开,则是这一逻辑的必然结果。但是革命与理想的交织,尽管描绘出乡村中国绚烂多姿的革命画卷,而战争与动员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