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小脑幕下占位病变患者的气管切开时机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行气管切开的253例小脑幕下占位切除术后患者。按照术后至气管切开的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气管切开组(≤7 d,共128例)和晚期气管切开组(>7 d,共1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肺部感染的发生率、I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结果相对于
【机 构】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医学科 10007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10007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医学科 10007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小脑幕下占位病变患者的气管切开时机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行气管切开的253例小脑幕下占位切除术后患者。按照术后至气管切开的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气管切开组(≤7 d,共128例)和晚期气管切开组(>7 d,共1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肺部感染的发生率、I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天数。
结果相对于早期气管切开组,晚期气管切开组患者的总机械通气时长[中位数(四分位数)][7(3.0,12.0 )d对比0(0,5.8)d]、ICU停留时间[19(15.0,25.5)d对比9(8.0,12.0)d]以及住院天数[31(27.0,39.5)d对比20(17.0,24.0)d]均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增加[(88.0%(110/125)对比30.5%(39/128)(P<0.01)]。
结论对于小脑幕下占位病变术后患者,早期(≤7 d)行气管切开可以减少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天数。
其他文献
随着扩大经鼻入路手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旁中线颅底肿瘤的治疗中,术中对于颈内动脉的保护和肿瘤的定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95例神经内镜经鼻鞍区手术患者的术前鼻咽部3D-CT和鞍区MRI的影像学资料,预判蝶窦分隔的类型、与颈内动脉、肿瘤及垂体的关系。通过神经内镜和术中超声对预判结果进行验证,其中41%(39/95)的患者至少有1个蝶窦纵隔与颈内动脉隆突相连,59%(56/95)的患者有2个以上蝶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山东省6家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应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4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56个颅内动脉瘤。56个颅内动脉瘤的平均直径为(10.8±8.6)mm;囊状动脉瘤33个(58.9%),不规则动脉瘤15个(26.8%),血泡样动脉瘤7个(12.5%),夹层动脉瘤1个(1.8%)。55个(9
迷走神经电刺激术(VNS)作为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DRE)的辅助方法疗效确切。近年来,随着手术患者数量的增加,术后诸如咳嗽、声音嘶哑等喉部不良反应时有发生,极少数患者因难以耐受而影响进一步对参数的调节,甚至影响手术疗效。本研究随访观察13例VNS后DRE患者的喉部不良反应,其中6例行喉镜检查观察喉部运动形态。结果显示,VNS后8例有喉部不良反应,其中咳嗽3例(其中1例伴短暂呼吸急促),声音嘶哑7例
目的研究创伤性脑损伤(TBI)后大鼠海马区神经干细胞(NSCs)的增殖能力及其与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TEN/Akt/mTOR)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损伤组(6只)和TBI组(12只)。采用控制性皮质损伤方法构建TBI模型。另取24只大鼠,随机分为TBI+生理盐水组、TBI+双过氧化钒
目的探讨在11C-ME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1C-MET-PET)/CT引导下转录组学分析弥散内生型脑桥胶质瘤(DIPG)组织不同区域的细胞功能异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例DIPG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11C-MET-PET/CT检查。将11C-MET-PET/CT图像导入GE AW4.5工作站软件,测量肿瘤的MET标准化最大摄取值
目的探讨小骨窗显微镜下手术治疗儿童脑型肺吸虫病(CP)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儿外科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采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的25例CP患儿。所有患儿均因脑出血入院。术后全部患儿服用吡喹酮4~6个疗程。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25例患儿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3~36个月(中位数为18个月),均预后良好,其中ADL分级Ⅰ级者24例,Ⅱ级者1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是一种常见疾病,目前的治疗主要方案为血管内治疗,但对于某些复杂病变效果欠佳。本例患者在尝试动脉入路、常规静脉入路栓塞失败后转行复合手术,经翼点入路开颅显露侧裂静脉,通过穿刺侧裂静脉进行栓塞,最终达到治愈。该治疗方法为海绵窦区复杂DAVF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借鉴。
回顾性分析9例采用Solitaire FR支架解脱前支架内球囊扩张技术治疗的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原发狭窄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9例中,8例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为3级,1例为2b级。术后24 h有1例患者出现责任血管再次闭塞,术后第4天死于大面积脑梗死。2例患者出现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3个月6例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2分],2例预后不良(m
目的探讨经侧裂-岛叶入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5月山西大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68例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清除血肿。术后复查CT评估血肿清除情况。临床预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结果术后24 h CT显示,残余血肿量为0~10 ml,平均(3.5±0.5)ml,血肿清除率>90%
目的探讨引发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2例(存活88例,死亡44例)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采用卡方或秩和检验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入院时生命体征、血肿体积等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明确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发病后30 d存活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引发原发性脑干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