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夜间盗汗莫惊慌

来源 :独生子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汗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一种必然现象,它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起到一个调节作用,其生理作用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出汗可以排泄出人体内代谢的废料,如尿素、脂肪酸等,所以汗液有一定的味道;二是出汗可以起到调节人的体温的作用,并通过汗的蒸发和体表辐射带走人体内多余的热量,如果不出汗则出现发热、呼吸不畅等现象,引起一些病症;三是适度的汗液可以增加毛孔的“呼吸”,还可滋润皮肤,使皮肤光泽润滑。所以说,出汗对人体是有益无害的。诚然,人体出汗受到大脑中的神经中枢调节控制,在激烈运动、情绪激动时,或者受温气的影响,都能反射性地通过神经中枢而引起出汗。
  幼儿夜间盗汗,有生理性盗汗,也有病理性盗汗。一般生理性盗汗,是由婴幼儿本身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幼儿自从离开母体后,便在逐步适应自然界的生存环境,他们新陈代谢旺盛,经神经中枢调节所产生的热量较大,而散热便要出汗。另一方面,婴幼儿的神经中枢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外界刺激所引起的兴奋到抑制状态过程中的调节功能较差,孩子从白天活动到晚上转入睡眠时,由于神经功能的作用,交感神经容易出现一时的兴奋状态,则会促使汗腺分泌而排汗,许多幼儿之所以在入睡时或睡眠时辗转不安,满头是汗,甚至大汗淋漓,便是这个道理。此外,被褥盖得太多、太厚,或室内温度过高等,均可引起盗汗。
  病理性盗汗常见于结核病、佝偻病等。但两种病的盗汗形式有所不同。结核病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患儿伴有低热、消瘦、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症状,通过检查血沉、结核菌素试验和胸部透视均有助于结核病的诊断。佝偻病盗汗则以上半夜为主,是由维生素D缺乏,引起血钙过低而造成。
  家长应通过细心观察来判断孩子盗汗的原因,以采取适当的措施。
  如果是生理性盗汗,就不必大惊小怪,而是采用调整生活规律,祛除生活中的致热诱因的方法。比如,入睡前适当限制小儿活动,尤其是控制剧烈运动;睡前不吃得太饱,更不要在睡前给予大量热食物和热饮料;卧室温度不宜过高,冬天最适宜的温度为24-27t;最好穿单衣入睡,不要穿毛衣、毛裤;被子的厚薄应随气温的变化而增减。如有条件,应使用睡袋。一般来说,若能祛除上述种种诱因,盗汗会自然减少。即使小儿一时出汗不止,家长也不必过分担心,出汗所损失的只不过是水分和电解质,通过每日的合理饮食是完全可以补充的。
  若属于病理性盗汗,则应带孩子到医院诊断,弄清病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缺钙引起的盗汗,应适当补充钙、磷、维生素D等。结核病引起的盗汗,应进行抗结核治疗。除此以外,也可以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进行中药调治。如常用的有甘麦大枣汤,即浮小麦30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煎汤代茶饮服,有较好的收敛止汗作用。
  当然,孩子盗汗时,不论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原因,家长平时的护理照料工作都十分重要。小儿盗汗以后,要随时用干毛巾擦干皮肤,更换内衣。同时还要勤洗澡,因为机体内的盐分和代谢废物随汗液排泄,这些物质积聚过多会阻塞皮肤上的毛细孔,使汗液排出不通畅,对健康的危害比盗汗本身要大得多。在洗澡和更换衣服时动作要快,注意不能让婴幼儿受凉而感冒。还要经常将孩子使用的被褥和衣物勤晒太阳,不仅可以加热干燥,更重要的是日光还具有消毒杀菌的天然作用,比用药物消毒好得多。另外,对易盗汗的孩子,应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体质锻炼,如空气浴、日光浴、冷水浴等,以增强体质,提高适应能力。体质增强了,盗汗随之而止,这是任何灵丹妙药都比拟不了的。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