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如一场空前的教育革命,给教育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贯彻新理念,实施新课程。追求新目标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那么怎样的语文课才能算是有效的教学呢?我认为,要看学生在这堂课上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是说学生学得好不好。所以,要实施有效的教学,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在课堂上要擦亮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平等对话,启迪智慧
跟随课程改革一路走来,“平等对话”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去与作者和文中人物进行情感的沟通,用心灵对话;走出文本去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从而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促成智慧的形成。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在《做一片美的叶子》中的对话式教学。
师:金波写的文章很有营养,像牛肉一样有营养,吃牛肉时嚼一嚼,再嚼嚼,越嚼越有味道,这样吃才嚼透,才能消化,读书就应该这样。给你8分钟,读一句想一句,旁边空白处就是“黄金地段”,在沙滩上走过要留下脚印一串串,读书读过去也要留下字迹一行行。
(师示范读的方法:由“升”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并写下自己的想法。(8分钟后)
师:好,刚才你们嫩生生的小手留下了思考的痕迹。如果你有一个鸡蛋,我有一个鸡蛋,我们交换,你会有几个鸡蛋?
生:一个鸡蛋。
师:如果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我们交换,你会有几个想法?
生:两个想法。
师:我们46个同学,每个人有一个想法,交换一下,我们会有几个想法?
生(齐):46个想法。
师:真聪明,谁愿意第一个发言?
生:“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我认为农民伯伯种好地就是做一片美的叶子。工人叔叔做好工就是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师教好学生就是做一片美的叶子。
生:我像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爸爸像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爷爷像秋叶变黄,爷爷的爸爸像冬叶飘零,回归九泉之下。
孙老师的课,让学生积极思维,并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在自由的对话中,将真切的感受转换成个性化的语言,这样互动,教师与学生就能共同分享双方的思想、经验和共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启迪了学生的智慧。
二、尊重感悟,张扬个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记得我在教学《燕子》一文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你们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燕子飞行时很轻。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生:我读出了燕子飞行得很快。
师:你又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生:“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
生:我读出了表示燕子飞行时的几个动词:“掠过”、“飞到”、“横掠”、“沾”。
生:我还知道燕子是这样叫的:“唧”。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瞧,短短的一段文字中竟然蕴含着那么多的知识,看来仔细读书是多么的重要。
三、放飞思维,大胆想象
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在课堂教学中,释放学生在一片心灵自由的蓝天里展翅畅想。
画面想象。例如我在教学《雾凇》一文时,我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课文插图,然后讨论:你觉得雾凇像什么?学生有的说像银条,有的说像白发老人,有的说像满树梨花,有的说像白纱。我再让学生说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含义,学生在想象了雾凇像梨花后,就容易理解这句诗的意思了。
延伸想象。例如我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在读到“傍晚,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我让学生同桌两人,一人演小珍珠鸟,一人演它的爸爸或妈妈,想象一下它们会说些什么。在读到“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我又让学生想象小珍珠鸟梦见了什么。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共振、师生成长的生命历程。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涌动的时空,就必须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有让他们都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潜在知识,才能在课堂阅读中充分展现个性化的思维与语言,才能让他们成为课堂以及自己的主人。
责任编辑 王波
一、平等对话,启迪智慧
跟随课程改革一路走来,“平等对话”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去与作者和文中人物进行情感的沟通,用心灵对话;走出文本去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从而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促成智慧的形成。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在《做一片美的叶子》中的对话式教学。
师:金波写的文章很有营养,像牛肉一样有营养,吃牛肉时嚼一嚼,再嚼嚼,越嚼越有味道,这样吃才嚼透,才能消化,读书就应该这样。给你8分钟,读一句想一句,旁边空白处就是“黄金地段”,在沙滩上走过要留下脚印一串串,读书读过去也要留下字迹一行行。
(师示范读的方法:由“升”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并写下自己的想法。(8分钟后)
师:好,刚才你们嫩生生的小手留下了思考的痕迹。如果你有一个鸡蛋,我有一个鸡蛋,我们交换,你会有几个鸡蛋?
生:一个鸡蛋。
师:如果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我们交换,你会有几个想法?
生:两个想法。
师:我们46个同学,每个人有一个想法,交换一下,我们会有几个想法?
生(齐):46个想法。
师:真聪明,谁愿意第一个发言?
生:“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我认为农民伯伯种好地就是做一片美的叶子。工人叔叔做好工就是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师教好学生就是做一片美的叶子。
生:我像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爸爸像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爷爷像秋叶变黄,爷爷的爸爸像冬叶飘零,回归九泉之下。
孙老师的课,让学生积极思维,并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在自由的对话中,将真切的感受转换成个性化的语言,这样互动,教师与学生就能共同分享双方的思想、经验和共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启迪了学生的智慧。
二、尊重感悟,张扬个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记得我在教学《燕子》一文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你们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燕子飞行时很轻。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生:我读出了燕子飞行得很快。
师:你又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生:“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
生:我读出了表示燕子飞行时的几个动词:“掠过”、“飞到”、“横掠”、“沾”。
生:我还知道燕子是这样叫的:“唧”。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瞧,短短的一段文字中竟然蕴含着那么多的知识,看来仔细读书是多么的重要。
三、放飞思维,大胆想象
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在课堂教学中,释放学生在一片心灵自由的蓝天里展翅畅想。
画面想象。例如我在教学《雾凇》一文时,我让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课文插图,然后讨论:你觉得雾凇像什么?学生有的说像银条,有的说像白发老人,有的说像满树梨花,有的说像白纱。我再让学生说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含义,学生在想象了雾凇像梨花后,就容易理解这句诗的意思了。
延伸想象。例如我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在读到“傍晚,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我让学生同桌两人,一人演小珍珠鸟,一人演它的爸爸或妈妈,想象一下它们会说些什么。在读到“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我又让学生想象小珍珠鸟梦见了什么。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共振、师生成长的生命历程。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涌动的时空,就必须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有让他们都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潜在知识,才能在课堂阅读中充分展现个性化的思维与语言,才能让他们成为课堂以及自己的主人。
责任编辑 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