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他强调了写文章时文采对表达效果的重要性。一位语文特级教师也曾说过:作文一定要有吸引人的地方,文中如果没有“月亮”,出现数颗“星星”也不错,千万不能“漆黑一片”。这就要求我们作文的语言要有“亮点”。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如何让作文的语言亮丽起来。
一、用意象代抽象
鲜活的意象有着比抽象的概念更丰富的内涵,可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想象和品味的空间,也会使语言的文采随之而来。其方法有三:
1.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例如,运用比喻就能将难写之物描绘得如在眼前,有助于增加语言的形象性。请看山东一位考生的作文《贝壳·划痕·记忆》中的开头:
时间如海,记忆如沙滩,海水将一枚枚贝壳送到沙滩上,又收回到它那浩渺的胸怀。时间如风,记忆如巨岩,狂风将巨岩刻画得千疮百孔,又用多情的手把那些痕迹抚平。
作者就是用了比喻的手法阐释了话题的内涵,使之形象生动。再如福建一位考生在作文《季节》中这样写夏天:
夏天,像母亲亲手烹调的荷包蛋,金灿灿的,让人不忍一口吞咽,生怕装不下那满满的关心而溢出嘴角。一口口地细细品尝,那里有母亲香甜的体香。
作者巧用“荷包蛋”写“夏天”,比喻精妙,恰当形象,既写了季节,又写了母亲。
2.寓情于景,虚实结合
广东一位考生在其作文《传递》中有这样一段:
我在闷热中提起笔,正欲答题,突然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雷声,接着便见窗外下起了倾盆大雨。置身一楼考场的我,感觉到响雷穿透层层楼板,重重地砸下来,砸在了我的心里。高考从7月提前到6月,据说是为了避开7月的闷热和雷雨天气。可是才几年啊,闷热和雷雨天气居然也提前到了6月。我不得停笔沉思:如此迅速地追踪而至的暴雷和暴雨,你们究竟要向我们这些苦难的学子们传递什么呢?神秘莫测的大自然,您究竟要向高速奔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类传递什么呢?
此段文字“虚”、“实”结合,景中寓情,颇具文采,富含韵味,深深表达了对环境变暖的忧虑。
3.巧借名人说理论事
比如说,有一篇作文让你谈谈什么是责任感,我们可以借用富有责任心的中外名人的事迹来作具体的阐述:
责任感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责任感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高原树立的公仆丰碑,责任感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责任感是保尔·柯察金顽强拼搏、热爱生命铸造的烈火金刚。
如此形象化的阐述,使作文的语言顿时变得灵动起来。
二、用修辞添光彩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是保证语言亮丽、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修辞手法多种多样,同学们在写作时首先要关注以下三种——
1.排比
排比形式整齐,语言凝练,气势充沛,文中适当使用排比句,能有效地增加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如辽宁一位考生在作文《我能》中这样开头:
花儿对自己说:我能,世界上便有了纷繁多姿的斑斓色彩;柳条对自己说:我能,世界上便有了绿意撩人的脉脉含情;云儿对自己说:我能,世界上便有有了缥缈梦幻的天涯海角。我对自己说:我能,所以世界上便多了一份自信和成功。
此段开头十分漂亮,如一江春水奔到眼底,激人热情,动人心弦,在紧扣文题、通过排比大肆渲染“我能”的巨大作用后,振臂一呼,亮出自己的观点,精彩而又别致。
2.比喻
比喻的运用不仅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而且能使文中的叙述和说理显得形象生动。例如在《潇洒》一文中,作者运用比喻,极其形象地阐释了什么是“潇洒”:
潇洒是时装模特轻盈的步履,是演讲者奋臂一挥的手势,是护旗手升旗时那有力的一甩,是胸襟博大者宽容的微笑;是球王贝利的脚,是拳王泰森的拳,是迈克尔·乔丹的纵身灌篮;是卓别林的鞋,是梅兰芳的水袖;是齐白石老人的虾,是徐悲鸿先生的马;是维纳斯的断臂,是蒙娜丽莎的微笑。
读了这段文采飞扬的文字,我相信每位同学都清楚了什么是“潇洒”。
3.引用
在作文中如能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诗词熟语、名言警句、人物典故,能提升文章的内涵,增加语言的文学性,使其富有文采。请看天津一位考生在《有句话常挂在嘴边》中的精彩引用: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把“酒”常挂嘴边的李太白自然飘逸洒脱,放荡不羁,纵然有时“举杯消愁愁更愁”,也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把“月”常挂在嘴边的苏东坡,自然胸襟开阔,心中清明,即使有过“明月短松冈”的苦楚,终会领悟“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常把“精忠报国”挂在嘴边,一生抵御外敌,骁勇善战,终成一代忠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常把“生死之重”挂在嘴边,一世英名尚存,流芳千古,节操传承万世。
当然同学们重点掌握上述三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并不排斥其他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使用。不仅如此,还需学会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以适应文章的表达需要。
三、构佳句增亮点
语言是否有文采,与句子的运用有着很大的关系。写好亮点句,对整篇文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见的亮点语句有以下三种:
1.长短结合、整散并举的句子
在写作时要注意选用灵活多变的句式,以丰富语言节奏、活跃文章形式。福建一位考生在《季节》中这样写道:
在“秋”这个季节里,南方会是细雨绵绵的,好似一个害羞的少女,天空总是半遮半掩的。我一听到“疏雨滴梧桐”,就觉得这一“滴”字,不仅滴到了梧桐叶上,更是滴进每个有心人的心中。因为凄凉,所以李清照写出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因为离情,所以温庭筠唱出了“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文中句式长短结合、整散并举,文章因此显得灵动多变,不同凡响,很好地抒发了对“秋”的独特感受。
2.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句子
请看河南一位考生在《差别咋就这么大呢》中的一段文字:
俺小时候和达芬奇一样爱画画,俺娘说,俺画的鸡蛋绝对比他画得圆,人家画得不耐烦了,还有艺术大师劝他继续画,可俺呢?画得正起劲呢,却被俺娘边揪着耳朵边骂:“小兔崽子,再敢往墙上乱画,让你爹剁了你的狗爪子!”后来人家达芬奇画啥像啥,可俺呢,画匹马咋看咋像骆驼!
这段文字富有河南地方口语特点,幽默风趣,个性化十足,而且寓庄于谐,很轻松地演绎出了较严肃的人才教育话题。
3.内涵丰富、意蕴隽永的句子
这类句子在文中能起到创设情境、点明题旨、升化主题的作用,能启发读者知其意、明其理、动其情。这样的句子是文章中最容易出彩的亮点。请看广东一位考生的作文《薪尽火传》中的结尾:
薪尽了,火仍可以传,仍不得不传。传递是我们生存的印记,是我们的生命在世界上镌刻的痕迹。而这些火,正是照亮我们个人甚至是整个民族前途的光源,失去它们,前途便将陷入黑暗。
生命流逝的足迹,更是生命流传的证明。精神的火炬,需要生命的薪柴。
作者在这里将“生命”比作“薪柴”,将“精神”比作“火炬”,运用象征手法,以饱满的激情,对传承民族精神之火的英雄们进行了热情的讴歌。语言表现力强,颇具哲理,这应该是本文得高分的亮点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如何让作文的语言亮丽起来。
一、用意象代抽象
鲜活的意象有着比抽象的概念更丰富的内涵,可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想象和品味的空间,也会使语言的文采随之而来。其方法有三:
1.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例如,运用比喻就能将难写之物描绘得如在眼前,有助于增加语言的形象性。请看山东一位考生的作文《贝壳·划痕·记忆》中的开头:
时间如海,记忆如沙滩,海水将一枚枚贝壳送到沙滩上,又收回到它那浩渺的胸怀。时间如风,记忆如巨岩,狂风将巨岩刻画得千疮百孔,又用多情的手把那些痕迹抚平。
作者就是用了比喻的手法阐释了话题的内涵,使之形象生动。再如福建一位考生在作文《季节》中这样写夏天:
夏天,像母亲亲手烹调的荷包蛋,金灿灿的,让人不忍一口吞咽,生怕装不下那满满的关心而溢出嘴角。一口口地细细品尝,那里有母亲香甜的体香。
作者巧用“荷包蛋”写“夏天”,比喻精妙,恰当形象,既写了季节,又写了母亲。
2.寓情于景,虚实结合
广东一位考生在其作文《传递》中有这样一段:
我在闷热中提起笔,正欲答题,突然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雷声,接着便见窗外下起了倾盆大雨。置身一楼考场的我,感觉到响雷穿透层层楼板,重重地砸下来,砸在了我的心里。高考从7月提前到6月,据说是为了避开7月的闷热和雷雨天气。可是才几年啊,闷热和雷雨天气居然也提前到了6月。我不得停笔沉思:如此迅速地追踪而至的暴雷和暴雨,你们究竟要向我们这些苦难的学子们传递什么呢?神秘莫测的大自然,您究竟要向高速奔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类传递什么呢?
此段文字“虚”、“实”结合,景中寓情,颇具文采,富含韵味,深深表达了对环境变暖的忧虑。
3.巧借名人说理论事
比如说,有一篇作文让你谈谈什么是责任感,我们可以借用富有责任心的中外名人的事迹来作具体的阐述:
责任感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责任感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高原树立的公仆丰碑,责任感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责任感是保尔·柯察金顽强拼搏、热爱生命铸造的烈火金刚。
如此形象化的阐述,使作文的语言顿时变得灵动起来。
二、用修辞添光彩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是保证语言亮丽、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修辞手法多种多样,同学们在写作时首先要关注以下三种——
1.排比
排比形式整齐,语言凝练,气势充沛,文中适当使用排比句,能有效地增加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如辽宁一位考生在作文《我能》中这样开头:
花儿对自己说:我能,世界上便有了纷繁多姿的斑斓色彩;柳条对自己说:我能,世界上便有了绿意撩人的脉脉含情;云儿对自己说:我能,世界上便有有了缥缈梦幻的天涯海角。我对自己说:我能,所以世界上便多了一份自信和成功。
此段开头十分漂亮,如一江春水奔到眼底,激人热情,动人心弦,在紧扣文题、通过排比大肆渲染“我能”的巨大作用后,振臂一呼,亮出自己的观点,精彩而又别致。
2.比喻
比喻的运用不仅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而且能使文中的叙述和说理显得形象生动。例如在《潇洒》一文中,作者运用比喻,极其形象地阐释了什么是“潇洒”:
潇洒是时装模特轻盈的步履,是演讲者奋臂一挥的手势,是护旗手升旗时那有力的一甩,是胸襟博大者宽容的微笑;是球王贝利的脚,是拳王泰森的拳,是迈克尔·乔丹的纵身灌篮;是卓别林的鞋,是梅兰芳的水袖;是齐白石老人的虾,是徐悲鸿先生的马;是维纳斯的断臂,是蒙娜丽莎的微笑。
读了这段文采飞扬的文字,我相信每位同学都清楚了什么是“潇洒”。
3.引用
在作文中如能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诗词熟语、名言警句、人物典故,能提升文章的内涵,增加语言的文学性,使其富有文采。请看天津一位考生在《有句话常挂在嘴边》中的精彩引用: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把“酒”常挂嘴边的李太白自然飘逸洒脱,放荡不羁,纵然有时“举杯消愁愁更愁”,也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把“月”常挂在嘴边的苏东坡,自然胸襟开阔,心中清明,即使有过“明月短松冈”的苦楚,终会领悟“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常把“精忠报国”挂在嘴边,一生抵御外敌,骁勇善战,终成一代忠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常把“生死之重”挂在嘴边,一世英名尚存,流芳千古,节操传承万世。
当然同学们重点掌握上述三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并不排斥其他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使用。不仅如此,还需学会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以适应文章的表达需要。
三、构佳句增亮点
语言是否有文采,与句子的运用有着很大的关系。写好亮点句,对整篇文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见的亮点语句有以下三种:
1.长短结合、整散并举的句子
在写作时要注意选用灵活多变的句式,以丰富语言节奏、活跃文章形式。福建一位考生在《季节》中这样写道:
在“秋”这个季节里,南方会是细雨绵绵的,好似一个害羞的少女,天空总是半遮半掩的。我一听到“疏雨滴梧桐”,就觉得这一“滴”字,不仅滴到了梧桐叶上,更是滴进每个有心人的心中。因为凄凉,所以李清照写出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因为离情,所以温庭筠唱出了“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文中句式长短结合、整散并举,文章因此显得灵动多变,不同凡响,很好地抒发了对“秋”的独特感受。
2.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句子
请看河南一位考生在《差别咋就这么大呢》中的一段文字:
俺小时候和达芬奇一样爱画画,俺娘说,俺画的鸡蛋绝对比他画得圆,人家画得不耐烦了,还有艺术大师劝他继续画,可俺呢?画得正起劲呢,却被俺娘边揪着耳朵边骂:“小兔崽子,再敢往墙上乱画,让你爹剁了你的狗爪子!”后来人家达芬奇画啥像啥,可俺呢,画匹马咋看咋像骆驼!
这段文字富有河南地方口语特点,幽默风趣,个性化十足,而且寓庄于谐,很轻松地演绎出了较严肃的人才教育话题。
3.内涵丰富、意蕴隽永的句子
这类句子在文中能起到创设情境、点明题旨、升化主题的作用,能启发读者知其意、明其理、动其情。这样的句子是文章中最容易出彩的亮点。请看广东一位考生的作文《薪尽火传》中的结尾:
薪尽了,火仍可以传,仍不得不传。传递是我们生存的印记,是我们的生命在世界上镌刻的痕迹。而这些火,正是照亮我们个人甚至是整个民族前途的光源,失去它们,前途便将陷入黑暗。
生命流逝的足迹,更是生命流传的证明。精神的火炬,需要生命的薪柴。
作者在这里将“生命”比作“薪柴”,将“精神”比作“火炬”,运用象征手法,以饱满的激情,对传承民族精神之火的英雄们进行了热情的讴歌。语言表现力强,颇具哲理,这应该是本文得高分的亮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