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探讨了在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2009年我省开始了新课程改革。新课改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历史能力的培养,即历史思维能力、史学理论能力和逻辑严谨的准备表达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当代高中生应具备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地看待过去、理解现在、把握未来,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具有一定历史基础知识的高中生来说,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了,教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思辨能力。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虽然历史主要讲述的是已经發生过的事情,但在很多人眼中,这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科目。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没有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孤立存在的,前必有因,后必有果。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史实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分析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思考它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有何指导意义,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因此,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既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使历史感和现实感科学地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例如:讲苏联与德国法西斯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为防范德国的侵略,为作战做了一些准备,加紧东部的开发和经济建设,并将重工业迁往东部,就此我联想到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提到此,学生热烈讨论,结果得出新颖的结论:西部大开发不仅仅是发展了中国经济,还具有战略意义,获得了创造性思维成果。
其次,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材料,提高学生兴趣。如我在讲美国在二战中修改“中立法”实行“租借法案”的根本原因时引用了罗斯福的一个比喻:“如果你家邻居着火了,想借你的水管用,你当时能讨价还价吗?”此比喻形象地道出,美国对外政策改变的根本原因是出于自身的考虑,使学生能很快地悟出其道理。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录音、录像等,使学生见多识广。如:2009年陆川导演拍摄的《南京!南京!》,再现了我们民族一段最痛的历史,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讲《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课时有许多历史教师组织学生看了这个影片。学生看了之后也是反响强烈,写了许多对南京大屠杀的评论感受。这不但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促使学生去思考那一段历史,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怎样防止将来再发生这样的事?这实际上就训练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思辨能力,而且学生是自觉地从内心去思维思辨。另外还可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如讲辛亥革命失败原因,通过鲁迅的文章《阿Q正传》说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没有深入民众,辛亥革命没有动员发动群众,从而加深了对资产阶级局限性的理解。
再次,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主动探究者。在这种要求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进了历史课堂。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而且可以加强学生与人协作的能力。这也是当今社会衡量人才非常重要的一项,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对其未来的发展是相当有益的。如在活动探究课《我看“商鞅变法”》中,设计了这样—个辩题。正方辩题:商鞅变法成功了,但商鞅失败了。反方辩题:商鞅变法成功了,商鞅也成功了。在辩论中,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如有的学生在肯定商鞅变法成功的同时,也看到了商鞅变法不足的一面。有位学生这样说:商鞅变法中规定“弃农经商而贫穷的,连家属罚作奴婢”,会使许多无辜的人受到牵连。但有的学生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这条政策是很正确的。谁能看得那么远?只要它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好处,就应该坚决执行;当发现有缺陷时,再改正过来也不迟。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像商鞅所说的那样:‘疑行无名,疑事无功。’”这样在思维碰撞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但在组织讨论时,教师要注意对整体进程进行引导,以提高课堂效率,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教师应该发掘他们的优点、给予适时的鼓励,并引导小组成员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才能既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思辨能力,也可从学案导学的编写上入手。在新课改之下,积极倡导学案导学的运用,让学生有目标有步骤地去自主学习。在学案导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多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多思考、多思维。这样学生既能增长历史知识,又能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思辨能力;学案导学的编写较繁琐,我们可采取备课组内集体备课的方式,教师集体讨论设置学生的思考问题,提高学案导学的编写质量,设置出真正能训练提高学生历史思维思辨能力的思考题。
以上所感,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有待完善,在以后历史教学中应努力学习提高,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科研所.创新教育参考资料,1999.11.
[2]陕西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6,10),2000,(10).
[3]天津:历史教学,2000,(8).
[4]华东师大:历史教学问题,2000,(4).
关键词: 新课改 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2009年我省开始了新课程改革。新课改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历史能力的培养,即历史思维能力、史学理论能力和逻辑严谨的准备表达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当代高中生应具备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地看待过去、理解现在、把握未来,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具有一定历史基础知识的高中生来说,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了,教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思辨能力。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虽然历史主要讲述的是已经發生过的事情,但在很多人眼中,这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科目。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没有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孤立存在的,前必有因,后必有果。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史实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分析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思考它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有何指导意义,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因此,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既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使历史感和现实感科学地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例如:讲苏联与德国法西斯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为防范德国的侵略,为作战做了一些准备,加紧东部的开发和经济建设,并将重工业迁往东部,就此我联想到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提到此,学生热烈讨论,结果得出新颖的结论:西部大开发不仅仅是发展了中国经济,还具有战略意义,获得了创造性思维成果。
其次,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材料,提高学生兴趣。如我在讲美国在二战中修改“中立法”实行“租借法案”的根本原因时引用了罗斯福的一个比喻:“如果你家邻居着火了,想借你的水管用,你当时能讨价还价吗?”此比喻形象地道出,美国对外政策改变的根本原因是出于自身的考虑,使学生能很快地悟出其道理。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录音、录像等,使学生见多识广。如:2009年陆川导演拍摄的《南京!南京!》,再现了我们民族一段最痛的历史,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讲《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课时有许多历史教师组织学生看了这个影片。学生看了之后也是反响强烈,写了许多对南京大屠杀的评论感受。这不但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促使学生去思考那一段历史,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怎样防止将来再发生这样的事?这实际上就训练了学生的历史思维思辨能力,而且学生是自觉地从内心去思维思辨。另外还可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如讲辛亥革命失败原因,通过鲁迅的文章《阿Q正传》说明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没有深入民众,辛亥革命没有动员发动群众,从而加深了对资产阶级局限性的理解。
再次,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主动探究者。在这种要求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进了历史课堂。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而且可以加强学生与人协作的能力。这也是当今社会衡量人才非常重要的一项,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对其未来的发展是相当有益的。如在活动探究课《我看“商鞅变法”》中,设计了这样—个辩题。正方辩题:商鞅变法成功了,但商鞅失败了。反方辩题:商鞅变法成功了,商鞅也成功了。在辩论中,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如有的学生在肯定商鞅变法成功的同时,也看到了商鞅变法不足的一面。有位学生这样说:商鞅变法中规定“弃农经商而贫穷的,连家属罚作奴婢”,会使许多无辜的人受到牵连。但有的学生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这条政策是很正确的。谁能看得那么远?只要它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好处,就应该坚决执行;当发现有缺陷时,再改正过来也不迟。如果犹豫不决,就会像商鞅所说的那样:‘疑行无名,疑事无功。’”这样在思维碰撞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但在组织讨论时,教师要注意对整体进程进行引导,以提高课堂效率,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教师应该发掘他们的优点、给予适时的鼓励,并引导小组成员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才能既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思辨能力,也可从学案导学的编写上入手。在新课改之下,积极倡导学案导学的运用,让学生有目标有步骤地去自主学习。在学案导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多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多思考、多思维。这样学生既能增长历史知识,又能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思辨能力;学案导学的编写较繁琐,我们可采取备课组内集体备课的方式,教师集体讨论设置学生的思考问题,提高学案导学的编写质量,设置出真正能训练提高学生历史思维思辨能力的思考题。
以上所感,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有待完善,在以后历史教学中应努力学习提高,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科研所.创新教育参考资料,1999.11.
[2]陕西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6,10),2000,(10).
[3]天津:历史教学,2000,(8).
[4]华东师大:历史教学问题,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