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中的政府驱动治理研究r——基于组织多重制度逻辑的视角

来源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zzz21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是满足区域内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促进区域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政府驱动是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的重要特征.基于组织多重制度逻辑视角,阐释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中政府驱动型治理的制度逻辑,分析认为应主要包括区域协同治理、科层制治理、政治联合体治理三种治理逻辑,同时,上述多重逻辑嵌套于“大、中、小”不同协同层面之中.进一步从大协同、中小协同两个层面,分析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的困境挑战,以及对应的多重制度逻辑原因.在研究结论基础上,基于结构功能框架,提出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逻辑调适和机制优化的重点方向:认知驱动环境适应、能力驱动目标协同、利益互补驱动系统整合、政策驱动维持系统运转.
其他文献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系统总结了党的百年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体现了我们党高度重视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把握党的历史规律、借鉴党的历史智慧、增强党的历史主动.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使全党在学习党的历史知识、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坚持党的历史镜鉴中增强历史自觉;使全党在正确认识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就和胜利中树立历史自信;使全党在勇于自我革命、在牢记初心使命、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中彰显历史担当;使全党在明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坚定历史选择.
学术期刊的存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一个健康、自律的学术共同体,而学术期刊对学术共同体建设又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其中包括引领学术潮流、推动学者对话以及通过评价杠杆强化学术伦理,以达到改善学术生态、推动学术进步的目的.
目前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千孔一面”的办刊模式和“全、散、小、弱”的“个性”依然没有改变,这是期刊人必须直面和力求破解的问题.在探索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理念转变和整体转型过程中,在“融媒体+”的高技术、智能化平台上,综合性学术期刊既强调构建学术、学科、话语体系的专业化理念,又注重多学科耦合的专题化问题探究方式,并寻求综合、专业与技术的切入点、平衡点、融合点,理应是目前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的具有优势的办刊选择方案,也将成为综合性社科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方向.
按照露丝·陶斯的文化经济史观,在威廉·鲍莫尔正式创立文化经济学之前,还有一段史前史,而其中凯恩斯和罗宾斯,不仅涉猎文化经济问题,而且担任英国“艺术管家”,无论是在文化经济管理还是理论方面都有着无可置疑的影响,是文化经济学这段历史的重要奠基者.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全面描述罗宾斯与艺术交往的历史,解读其文化经济学名篇——《艺术与政府》,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其如何利用艺术拓展经济学疆域,以及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艺术问题,以期系统总结其文化经济学的学术思想.
21世纪之初,中国现代化的乘数效应得以形成并显现出来.中国现代化的乘数效应之所以能够形成,主要原因在于:民众基于美好生活目标的辛勤劳作;极为重视物质生产基础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流动空间和流动渠道得以大面积大幅度地扩展;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中国现代化的乘数效应从一个重要方面不但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初步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为现代化建设蓄积了巨大的势能,大幅度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而且有效地保障了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这一切,促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整体上的升级换代,进而跃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始终坚守人文性、古典性和高端性的办刊风格与既定传统,不为时风所动,不为编辑人员的代际更替所扰;坚持学术的独立性品格,超越功利性目标追寻,着意于长时段学术史价值;在保持期刊的独特风格和气度的前提下,探索、提炼和锻造公共学术话题;以自由讨论和百家争鸣的方式,回应现实社会政治需求和意识形态关切;以传统与现代交融会通的方式,不断创造学术的新未来,进而在长时段学术史上扮演更加积极、主动而自觉的角色,以期引领学术研究之潮流,应当是《文史哲》70年来所积累的基本经验,也是其一以贯之地奉行和坚守的办刊理念,更是其历七十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师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和普通教师之间的工资差距越发突显.利用我国部分高校教师工资大规模调查数据,基于高校教师工资决定的个体、学科、制度三因素分析获得如下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工龄津贴和年底奖励性绩效工资差异程度高;基础性绩效和年底奖励性绩效是造成工资差异的主要构成要素,而基本工资和津贴份额的增加可以减少教师年总工资差异;有无人才称号、职称等级是对高校教师月应发工资差异贡献率最大的两个因素,教师工作绩效对年总工资差异的贡献率最大;学科因素对教师工资差异的贡献率较小,并且其影响在不同地
唯物史观价值取向当代建构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确定其建构路径,这一建构路径一要体现在唯物史观变革内容上,阐明唯物史观对历史上优秀价值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二要体现在唯物史观历史演变上,阐明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在唯物史观演变过程中其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三要体现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确立为唯物史观理论的基本价值维度.
社会治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时期是党的乡村治理思想和实践的重要发展时期,基于政策先行、制度化推进和加强法制建设的逻辑,不断创新乡村治理实践,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一个“十没有”的社会.分析研究这一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治理实践创新,总结其中的经验和启示,不仅对丰富陕甘宁边区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进当代中国乡村理实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民间文艺中的文人形象常庄谐并重,且谐胜于庄.从宋杂剧的“酸”剧、“哮”剧,到元杂剧中的“风魔书生”,再到明清小说笔记中各类“酸腐文人”,诙谐书生形象一脉相承.此类形象最初只是缘于某个文人的滑稽个性,在唐代民间文艺中突破了现实形象的限定,被赋予诙谐、滑稽的艺术性格,至宋金时期确立了形象类型.单元化的短剧形态推动杂剧的诙谐片段和戏剧方式融入其他民间文艺类型中,形成了一个借助口传戏剧向书面文学发展的传播路径.这一形象的生成体现了人们对喜乐生活和精神愉悦的追求,也折射出民间文艺创作功能性与形象类型化相碰撞所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