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栖居 洒脱地生存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l8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苏轼,在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因上书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下御史狱,多次遭贬。林语堂曾说过:“苏东坡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北宋学者胡寅说苏轼作品洗却绮罗香泽之风,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一、远大的理想,坎坷的人生


  苏轼从小立下远大志向,据传曾在自己书房门前写了一副对联:立志读尽人间书,发愤识遍天下字。但是苏轼的人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时代原因,时值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为关注百姓疾苦,反对变法,因而卷入新旧党争,并屡次遭贬,长期流放,在乌台莫须有的诗案中差点搭上性命。他在《行香子》词中感叹一切功名利禄都是虚无缥缈的,人生又是变幻无常的,徒然劳心劳力,费心费神。人的一生只不过像马驹过隙,像击石进出火花一闪即灭,像是梦境中短暂的经历,真想做个闲人。《行香子》固然表现了苏轼的消极思想,但是也客观地反映了他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产生的苦闷情绪。

二、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也成就了苏轼


  苏东坡历经人世沧桑,生活经常给他开了不少的玩笑考验他的意志和耐心,在“乌台诗案”贬官黄州之后,他的心性发生很大的变化,他在《自题金山画1象》一诗中曾自我表明心绪:“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心灰意冷,无法驾驭自己的生命之舟,一生功业无成,经常被贬偏远幽僻之地。
  在他四十三岁那年,因为写诗讥讽朝廷新法,被政敌诬陷下狱,文学史上称之为“乌台诗案”,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开始了他人生的突围。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给皇帝写了《湖州谢表》,但由于奏表内容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被新党盯了缝子,说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于是被谏官李定、舒童等人弹劾而被捕入狱,苏轼游街示众,押解京師,入狱一共一百零三天,险遭杀身之祸,后因众人求情得以从轻发落,被贬黄州,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谁曾料到一篇献于神宗的《湖州谢表》将苏轼官运基本葬送,他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至七年(1084)四月在黄州度过了四年多的漫漫岁月。
  1.被贬黄州第一年,孤独寂寞
  苏东坡在黄州的日常生活情况,可以从他寄给李之仪的书信中看得一清二楚。书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而他的词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就是此种心态最典型的体现。“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中以孤鸿自比,抒发自己见谗被疏、无端遭难的寂寞和孤独,流露出无依无靠的凄凉。
  2.被贬黄州第二年,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
  据洪柏昭《三苏传》推断:这一年中秋,苏轼写了首《西江月·黄州中秋》词《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辛酸往事不堪回首,对整个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他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作中,便有明显的体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这首词作里,暗示了人生道路上也会遇到风风雨雨,这点风雨算不了什么。只要拄着竹杖、穿着芒鞋,顶着风雨优雅向前,内心就会产生了“轻胜马”的感觉,前方又是一抹阳光。从中更是领悟诗人勇敢直面风雨、战胜苦难的洒脱和自在。苏轼表现出的他的心境是平淡,心情是自豪的。
  3.被贬黄州第三年,拥有难得的宁静平和
  在贬谪之地构筑一个与世隔离的心理避难所,诗人在此能与古圣先贤对话,可以触摸自我脉搏,从而逃离俗世的种种烦恼。词人对雪堂怀着眷恋之心,这可从元丰五年春所作的《=江城子》窥见一斑。“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境,吾老矣,寄余龄”。苏轼固然是个豁达乐观之人。春天来临,雪堂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夜雨充足,乌鹊报喜。身居雪堂,可以听泉水叮咚,望亭丘孤秀。他为自己能拥有这份难得的宁静平和而欣慰而喜悦。
  4.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旷达豪迈
  写给朋友张倨俭《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他以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刚正不阿,就能超凡脱俗,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泰然处之,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谪官黄州,苏轼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挫折,余秋雨说得好,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苏东坡思想更加成熟了(《苏东坡突围》),因灾难而成熟,因居住在穷乡僻壤而成熟,因孤独而成熟,因灭寂而再生。自贬谪以来更是心酸异常,一方面是与亲友间“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的孤独背叛之感。从初到黄州时惊魂未定、思绪无依,怨恨与痛苦,现实中纷扰与无常折断了苏轼飞翔的翅膀,所以,只能静下心来,从容面对命运的不公,以对生命的重新思考来超越俗世的残酷生活,于是,苏轼的人生境界日臻完善与提升。苏轼的文学创作,实现了脱胎换骨和凤凰涅槃。这段时期,他完成了《易传》《论语说》的撰写,写出了《赤壁贝武》《循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石钟山记》《题西林壁》。他的三百余首词作中,有近百首写于黄州。

三、佛家、儒家、道家给予苏东坡以人生的智慧


  一方面是深刻而沉重的“人生空漠之感”,另一方面,却不流于颓废疏怠,这两方面的神妙结合,构成了苏东坡的人格魅力。佛家、儒家、道家的人生观给予苏东坡以人生的智慧和抉择:道家主张清净无为、退让,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儒家追求仁、义、礼、智、信。讲究道义、责任、担当、反省、中庸为人处世之道,注重圆融通达。而佛家主张慈悲为怀、四大皆空、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儒家注重入世,道家注重出世。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
  儒道佛三教合一,不只是宋代文人淘洗心灵的一泓清泉,更成为他们一种务实的生活方式。他以儒家作治世之具,积极入世,不忘国事,体恤民情;他以道家修身养性,顺其自然、逍遥任性、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所感染,开始面向自然、归向田园,追求自然的纯真与心灵的宁静。他以佛家为安身之法,在落职蒙难时,随缘旷达、笑对人生。
  对三家思想的兼收并蓄形成了苏轼具有独特个性的处世人生观。苦难中以一种乐观的姿态实现自我的超越,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他把政治上的失意与人生无常的苦闷都消解在生活实践中,或寄情山水,或钟爱绘画书法,或回归人间温情,使苦难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充满了美的情趣。苏轼在挫折不断、颠沛流离时一蓑烟雨任平生;在人生无常、世事风云变幻时“也无风雨也无晴”,诗意地栖居,洒脱地生存,做一个大写的人。
其他文献
小说因其情节性强,所以往往阅读起来很轻松,学生也喜欢读。但喜欢读是一回事,能否读懂又是另外一回事。涉世不深、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未必能准确地领悟小说的主旨、情感等,因此在解题时错误频出,甚至南辕北辙,作为教师也常常百般无奈、苦无良策。如何帮助学生读懂、读准、读透小说,精确地把握小说的真谛,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也是真正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必由之途。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发现采用比较阅读的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后三个单元都是经典散文,有的侧重审美鉴赏,作品中有大量的形象性的描绘,有利于学生获得美感和认识上的提高,对写作能力也会有山石攻玉之效;有的作品重视行文逻辑,讲究章法的开合照应、衔接转换,学生在梳理文脉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感情脉络;还有的文本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内容贴近日常生活,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作家自由创作的精神。选文皆是经典佳篇,学生通过认真研读,可
担负着母语教学任务的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除了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其中。新高考改革后,学校增设各类选修课供学生走班学习,于是语文选修课也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我校开设的《京剧唱词鉴赏》选修课,不仅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和语感、联想与想象、审美鉴赏与体验、感悟欣赏与评价等方面极大地助力了语文教学,还使学生获得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增强
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印度诗人泰戈尔驰骋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文艺理念等方面,创造出不朽的传世之作。仅以他的创作中篇幅最为短小的散文诗而言,就可见其深厚宽广。从数量上看,沉沉十三卷,洋洋近千篇。从内容来说,远自《吠陀》《奥义书》的古奥哲理,近至近代西欧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印度遭受殖民统治的满目疮痍和印度人民的不屈抗争,都蕴含其中。特别是绵亘印度几千年的文明史、脉脉不绝
一、学科融合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必然要求  顾名思义,“学科融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多种学科,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人们很早就发现,学科融合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因为学科融合可以让学习者获得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为创造性思维奠定重要基础;此外,多学科融合能突破单学科思维方式的束缚,形成创造性思维。所以,在“核心素养”概念出现之前,“学科融合”的实践早已有之。  核心素养概念从诞生开始就
《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知名作家、导演、制片人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该部作品在出版十二年后经历了影视翻拍,影片展示的苦难意境与内蕴的自由希望真谛使其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在人类影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影片的享誉全球源自原著本身的文学光辉。得益于作家导演编剧一体的身份,作者斯蒂芬金在处理故事情节,构造冲突对抗,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巧。本文试从写作手法方面进行剖析,一探这部小说的文学技巧与
摘 要 “重复”的叙事技巧在经典的小说作品中常常出现。“重复”往往不仅拓展了作品的时空,而且能帮助读者进行审美再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体式,注重“重复”的叙事特点,进而有效地对小说内容进行重构。本文结合2021年高考语文小说类文本阅读题选取的《石门阵》一文,谈一谈“重复”叙事的艺术特点和多样化的艺术效果,以及如何有效重构小说类文本的内容。  关键词 “重复”叙事;小说;内容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中的关键点,重构教材,创设新颖的教学切入点,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感悟课文内容,搭建起学生深度学习的平台,从而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进入到一个更为深入的、新的层次。   关键词 切入点;深度学习;教学示范  近期,笔者在市级公开课教学中,执教了《孔乙己》一课,由孔乙己的“半”字人生入手,重构教材,创设了新颖的切入点,为学生搭建深度学习的平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水到渠
常言道,好文章需要“豹头”“猪肚”和“凤尾”,这对议论文(这里特指考场议论文,下同)而言,尤其是对于800字以上的议论文而言,更有特别的意义:议论文的开头如“豹头”,主要指有力——亮明论点,简短——不拖泥带水,并有文采;主体如“猪肚”,主要指丰富——例证引证丰富;清晰——思路结构明了;结尾如“凤尾”,主要指完善——弥补不足;提升——有所深化;点染——富有文采。  如果把议论文结构分为三大部分的话,
朝鲜核试验,很可能已经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放出了核扩散这个魔鬼。由于朝鲜是个遭国际社会多年孤立和封锁的小国穷国,连这样的国家都能制造出核武器,会让更多的国家相信自己同样可以,更何况核试验之后外界的惩罚并不是致命性的。  10月9日,东亚神秘小国朝鲜进行了事先张扬的头一遭核试验,尽管有专家质疑其爆炸当量太小难成大器,但朝鲜已经迈过了制造核武器的门槛却是不争的事实。安理会经过5天闭门磋商后,于纽约发表了